我们很幸运地走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之路上,但我们还需要一盏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照亮前方的路,这盏灯就是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另一半中国史”只用六个汉字就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因为,在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长廊中,永远镌刻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身姿。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依稀记起匈奴、柔然、乌孙和楼兰等等古民族时,在《另一半中国史》里,令人惊奇地看到了他们的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另一半中国史”是一个智慧而大胆的论断,当我们不能从史学家的著述里找到这个概念时,就有理由说它是独一无二的。由此我们应该向作者致敬,他没有史家、民俗学家和作家的光亮头衔,也没有“隐者”那般高深莫测,但他却是一个用心阅读、勤于思考的思想者,他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充满崇敬和率直的拷问。在“文化喧嚣”的时代,坚守、沉静、思索和高雅的情趣成就了高洪雷先生这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著作。/n/n
图书信息
书名:《另一半中国史》
作者:高洪雷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8-1
ISBN:9787503943669
开本:16开
定价:45.00元
内容简介
我们很幸运地行走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之路上,但我们还需要一盏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照亮前方的路,这盏灯就是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另一半中国史”只用六个汉字就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因为,在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长廊中,永远镌刻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身姿。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依稀记起匈奴、柔然、乌孙和楼兰等等古民族时,在《另一半中国史》里,令人惊奇地看到了他们的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另一半中国史”是一个智慧而大胆的论断,当我们不能从史学家的着述里找到这个概念时,就有理由说它是独一无二的。由此我们应该向作者致敬,他没有史家、民俗学家和作家的光亮头衔,也没有“隐者”那般高深莫测,但他却是一个用心阅读、勤于思考的思想者,他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充满崇敬和率直的拷问。
“中国”一词出现很早,但古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历代王朝都自有国号,并不冠以“中国”二字。古代的“中国”通常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而且其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
一直以来,大汉民族的历史被默认为主流,而55个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只被只言片语地提及,并且,从未真正走入大众的视野。
该书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55个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图书。该书用详实的史料,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脉络清晰。并配有专业测绘部门绘制的少数民族变迁的地图几十幅。目前,该书的纪录片央视已经立项,已经输出台湾版和韩文版。
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乌孙、月氏、楼兰为何消失了?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国匈奴、柔然、突厥为何远去了?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鲜卑、羯、氐、羌是怎样被融合的?星光闪烁的南方诸侯越国、夜郎、南诏、大理是否还有后裔?打开这本书,在故事中了解55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
本书由国家民委审读,范曾、田青、陈梧桐联袂推荐,荣登光明日报2011年“一月光明书榜”榜首。
图书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章匈奴——第一个胡人的故事
第二章乌桓与鲜卑——前赴后继的东胡兄弟
第三章柔然——昙花一现的游牧帝国
第四章白匈奴——真的是匈奴人吗
第五章突厥——从大草原走向东罗马
第六章 回鹘——大唐帝国的亲密兄弟
第七章黠戛斯——凌空翱翔的帕米尔雄鹰
第八章 契丹——风云一时的大辽国
第九章靺鞨——从白山黑水出来
第十章蒙古——席卷欧亚的黄色狂飙
第十一章吐蕃——盛开在雪域的格桑花
第十二章羌——西部牧羊人
第十三章 氐——兵败淝水的历史童话
第十四章月氏——印欧人伸向东方的箭头
第十五章乌孙——名副其实的流浪汉
第十六章回族——勤劳智慧的民族
第十七章 越人——从句践“卧薪尝胆”说起
第十八章西南夷——大理国的另类传奇
第十九章濮人——被历史冤屈的夜郎王
第二十章楼兰——沉睡千年的绿洲神话
把民族团结的火炬举得更高(代后记)
后记
追寻中国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
落尽树叶的林子不一定是荒林。属于偏远、冷僻题材的《另一半中国史》能够被文化艺术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出版,的确出乎我的意料。
构思和写作《另一半中国史》纯属误打误撞,因为我的工作经历和少数民族毫无关系。多年前的一天,一位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的专家在演讲中说:“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就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口号,其中的‘回’就是指回族。”而在我的记忆里,孙中山所说的“回”应该是“维吾尔”。民族研究工作者都有如此的常识性错误,民族史对当代青少年来说就更是一片陌生的天空了。从此,岁月为我打开了一扇悠远而深邃的窗户,我开始积累关于古代少数民族的资料,追寻中国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挖掘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根底。
之后不久,我在参观内蒙古历史博物馆时,居然找不到有关草原帝国“柔然”的任何文字。更令人痛心的是,个别不懂历史的维吾尔人竟然扯起自己的祖先回鹘的死敌——突厥的旗号,妄图恢复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于是我决定创作一部中国少数民族史话,以轻松闲适的笔调细细还原历史真相,通过一系列引人人胜的历史故事带领读者突围尘封的历史大门,串联出泱泱中华56个民族碰撞、交往的瑰丽画卷,展示给和我一样对历史有点兴趣并希望轻轻松松读史的千千万万的普通读者,让大家在娓娓的和风细雨中感受历史人物惊涛拍岸的英雄情怀。
从2001年开始构思与铺陈,这本书陪伴我度过了几乎每一个月圆月缺的夜晚。从此,我抛下繁杂的尘世喧嚣,避开正常的人际交往,远离诱人的灯红酒绿,一头扎进寂寥而幽深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园林。为经得起岁月的检验,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历史典籍,如中国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如外国的《世界史》、《中亚史》、《波斯史》、《阿拉伯史》、《印度史》、《泰国史》……为增加作品的现场感,我走进了历史的山山水水,从蒙哥折戟沉沙的钓鱼城,到赫连勃勃威震四方的白城子;从文成公主远嫁的日光城,到乙弗氏自尽的麦积山;从昭君垂泪的昭苏草原,到女真驰骋的白山黑水;从草木青青的昭君墓,到绿柳依依的姑苏城;从巍峨俊俏的天山,到风花雪月的大理;从金达莱盛开的长白山,到木棉花铺展的南国……就这样,经过3000个日日夜夜的写作、考证与修改,经过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的打造与磨砺,特别是经过国家民委的审读,最终以《另一半中国史》的书名于2010年艰难面世。
说她“艰难面世”,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少数民族史对于许多人看来是一个创作禁区,其中涉及许多敏感而纷繁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有的外国作家曾因个别不恰当的表述被某国际宗教极端组织追杀,有的中国作家曾因把不具代表性的民族习惯写进小说受到批评,也有个别出版社因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审查不严受到国家相关部门追究。特别是近年来,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单线进化论等思潮沉渣泛起,而国外个别书籍和媒体在东突厥斯坦、达赖喇嘛、高句丽、梵蒂冈教皇、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等问题上闪烁其词,甚至推波助澜,加上国内也很难找到明了、系统而权威的资料,这就更增加了作家和出版界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担心。这部书稿尽管摒弃了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狭隘观念,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站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高度,充分论证了所有民族对祖国昌盛、人民进步与疆域拓展的巨大贡献,但还是在出版时遇到了重重阻力。书稿历经三家出版社,在一家出版社甚至通过了三审,最终还是被社领导断然枪毙。2010年7月19日,我接到责任编辑李恩祥寄来的散发着墨香的样书,感觉就像当年接过经剖腹产而诞生的女儿。那一刻,望眼欲穿的我潸然泪下。
写作的过程也是我再一次对中华民族大历史观进行归纳、提炼与升华的过程。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我们真的了解中国吗?事实上,我们以往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中原核心论的倾向,我们忽视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那其中不仅有汉民族的历史,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每一个民族都有辉煌的过去和个性的文化,大家在彼此的磨合与碰撞、交融与参照中奉献着自己的文明,这才铸就了中华文明的整体辉煌,并实现了孔子所设想的“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基础上的真正和谐与共同进步。
尽管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空中存在过众多的族群,尽管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不约而同地强调自身文化的“纯正性”,尽管各个族群有过太多的分分合合,你来我往,但严肃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表明,各种族群在频繁的迁徙过程中都经历过不止一次的碰撞、交错与融合,各种文明几乎无一例外有着“多元一体”的基本形态,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无疑是历史演进的主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色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格局早已形成。
中国是一个有着相对宽松文化传统的国度,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各个民族文化得以“不朽”的最可靠保证。一种文化只有融人更为丰富、更为多样、更为博大的复合型华夏文化之中,才能保证在“和而不同”的中华大文化背景下的个性生存。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之,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才能使这个民族的文化长盛不衰。文化上的唯我独尊、故步自封,对其他文明的视而不见,甚至肆意排斥,都不是一种明智的理念,交流、共享、融合才是共存共荣的根本出路。一个孤立民族的涓涓细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汇成滔滔江河结伴前行,才能抛弃历史的包袱,超越现实的阻隔,奔向未来的大海。这是一条踏平了偏见、铺展着平等、输送着团结、叠加着文明的金光大道。在“华夏”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无一例外地享受到团结、和谐、富强、民主、文明的盛宴。
民族歧视、人类自残和毁灭家园的惨剧正渐渐退向灰色而蒙昧的远方。我们企盼着没有民族歧视、没有民族隔阂、没有民族战争的时代,这一天的到来是文明的人类共同的梦想。
最后,我要感谢李恩祥、左中一、刘静、索郎央金、刘焕立、王红勇、乔新家、成爱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艰辛与智慧,感谢范曾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历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教授为本书作序,感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法司、文宣司对本书的审读,感谢张若璞、田青、濮继红、侯健飞、唐山、王楠、聂炳华、卢敏、张用蓬、张欣、陈玉玺、蔺时工、谭践、戴冰、张建立、肖宝巨对本书的评价与推介,感谢成爱军以埋没自我的情怀给我腾出了一片从容笔耕的家庭空间。我很幸运,我人生的每一段航程都有同事、朋友和亲人提供的温馨港湾供我停靠与憩息。更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科学发展与富民强国”成为中国人民共识的伟大时代。
天资平平的我深信,一个人即便是天使,也需要依托蓝天才能飞翔。
媒体推荐
《另一半中国史》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各民族自古一家,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事实,是一部优秀的历史知识通俗读物,也是民族团结的生动教材。
——国家民委 王铁志
这是一次别具视角的历史书写,是一部社会人生的深刻启示录。
——作家 张炜
以往的大部分中国史就像“单声音乐”一样,虽然旋律跌宕起伏、充满魅力,但有了这“另一半中国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才构成了一部多声部交错、和声饱满的交响乐。
——音乐学家 田青
本书修补了大多数读者缺失的集体记忆,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完整地认识历史,从而获取更全面的文化人格。自古以来,散文便是中国文学之主脉,本书继承了先贤“文以载道”之余意,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北京晨报》
序言
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大多是中原王朝的兴衰荣辱,各少数民族即便偶然被提起,也不过是因为与中原王朝的瓜葛而被迫匆匆地一笔带过。因此,在历史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专门讲述传统中国边缘地带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无异于和“正统”的历史学家们较劲,困难程度恰如让一名小学生端坐在书桌前读博大精深的《易经》。
对此,我并不后悔。
因为多年前就有一些年轻人问我: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为何消失了?譬如乌孙、月氏(rou zhi)、楼兰。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国为何远去了?譬如匈奴、柔然、突厥。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是怎样被融合的?譬如鲜卑、羯(jie)人、氐(di)人、羌人。星光闪烁的南方诸侯是否还有后裔?譬如越国、夜郎、南诏、大理。
从此,我开始进入尘封的民族宫殿,仔细翻阅泛黄的古代典籍,艰难追寻游牧部落的神秘踪迹,着手创作这部50余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话。
它没有断代史的宏伟,也没有编年史的缜密,最多算是各个边关部落历史溪流中叮咚流淌的传奇故事,而且我告诉大家的其实都已经发生过并且被人们不止一次地叙述过。稍显不同的是,通过追踪求源,使模糊的民族渊源变得明晰;通过归纳整理,使残缺的民族记忆变得系统;通过剖析思辨,使单调乏味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
如果你有兴趣读它,如今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那就让我们穿越“秦时明月汉时关”,进入翱翔着雄鹰、奔驰着骏马、镶嵌着穹庐的茫茫大漠——中国第一个胡人的精神家园。
媒体评论
●《另一半中国史》一书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史料、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全面,民族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故事引入入胜,读者可以在阅读欣赏过程中,更深切地体味到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观念。——国家民委张若璞
●以往的大部分中国史就像“单声音乐”一样,虽然旋律跌宕起伏、充满魅力,但有了这“另一半中国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才构成了一部多声部交错、和声饱满的交响乐。——音乐学家田青
●《另一半中国史》,既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点明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缔造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历史学家陈梧桐
●粗粗一看,作者似乎在回味少数民族的昨日留影,但他的笔触却又时时不忘敲凿中华民族由洪荒到繁华的不朽雕像,并注意揭示着我们民族日渐富强、民主、文明的本原——这,凸显了作者维护民族大统一的苦心、深意。
●开凿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隧道,常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但作者能在故纸堆里披沙拣金,钩沉发微,并巧妙伴以有趣的故事、传说、轶闻、掌故等,虽洋洋数十万言,但读来并不觉得累。——作家濮继红
历史、文学与哲思的交响
——读《另一半中国史》
张用蓬
高洪雷先生的《另一半中国史》是一本令人震撼的书。它既能唤起对于人类历史清明的记忆,也能搅动读者心中的情感波澜,还能将人们的思绪不时牵引到哲理的高度。因此,它既是一本和历史有关的书,也是一本和文学有关的书,还是一本充溢着哲思的书。
选择另一半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来写,表现出作者用心的良苦与巧妙。头绪繁缛,瀚海荒原,蛮野剽悍,世事沧桑、命运多舛……这一切恰好是历史、文学和哲思所钟爱的。
《另一半中国史》或许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书,但它毕竟是一本历史书。陈寅恪在对冯友兰的历史着作进行评价时,提出了著名的“了解之同情”的观点。这个观点有两层含义,一是好的方面,撰写历史“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二是不好的方面,“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流于穿凿附会之恶习”。《另一半中国史》既做到了对古人的“了解之同情”,甚至努力进行着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体验;也做到了对于穿凿附会的断然拒绝,它尽可能地质疑诠释每一个历史定论,寻找补齐每一个缺失的历史环节,观点总是形成于史实之后。书中也分明可见黄仁宇大历史观的影响,把握历史是宏观的,研究历史是微观的;思考的是长时段的结构性、趋势性问题,研究的是具体而微的当下性问题。因此,书中更多使用的是归纳法而非演绎法。同时,对于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关系的关注,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诸如胡地的海拔与降雨量、“胭脂”的原委、“势”字的含义和“匈牙利”的由来等等,就都是从历史大树上生发出来的枝芽,却又招摇着历史生命的丰富信息。
另外,作者将可以见到的中国少数民族史料进行认真搜集和逻辑梳理,既不采取编年的方式,也不采用纪传的方式,而是采用典型事件与重要人物为经、时间为纬的方式,纵横交错,往复编织,使整本书呈现出极强的编织性。比如写乌桓,从袁绍和曹操的不同角度看过去,同一个对象,却成就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被誉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是历史的典范,也是文学的典范。当往昔的时光被指认为一种叙事的时候,作为文本的历史和文学完全有可能作等量齐观。《另一半中国史》不仅描绘了中国少数民族几千年的生活图景,而且穿透历史的沧桑传来声声深情的叹息。史与诗的水乳交融,成为这本书最显着的品质。因此,这又是一本文学的书。
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往往地处偏远,辽阔浩瀚,清风明月,血色黄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战事一起,则“金戈铁马秋风”;诗人一来,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们的英雄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爽直率性,敢恨敢爱,或许有着几分野性,但却绝对真实……冒顿、阿提拉、拓跋焘、松赞干布、帖木儿……各各搬演着自己的人生戏剧,松赞干布和阿提拉同是为了一个女人,一成一败,一荣一辱。他们的命运也充满了传奇色彩,驰骋于马背,流浪漂泊,倏忽东西;正值困厄,忽遇良机;恰逢鼎盛,遂遭湮灭。这一切有大青山下的草原作证,有楼兰城边的绿洲作证,有白山黑水间的白桦林作证。苏武在朔方雪原矢志不移地兀立与期盼,蔡文姬挣扎于儿女与家国之间的心灵撕扯与疼痛,都是与另一半中国史有关的悲愤诗篇。《胡笳十八拍》不是寻常的歌哭,它是一位母亲和两个民族共同的泣血悲鸣。所有这些,都通过《另一半中国史》带给读者强烈地情感撞击。
这本书的文学性,还表现在高超的写作技巧。书中每一个章节,都写得结构严谨而工稳,文气跳荡而灵动,过渡自然,流畅无碍,一气哈成。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的语言形象、生动而优美,在繁琐的历史探寻和描绘中,荡漾出诗的涟漪。作者注重修辞,文学素养很高。他把“得意忘形是无知的”说成“得意无罪,但忘形的确是无知的”,有了变化也就有了巧妙。他写冒顿月光下的一次杀戮,“咔嚓一声,把皎洁的月光剁进了东胡大人的脖子里”。这已经不是日常使用的常规性语言,而是一种迥异于常规语言的诗性的陌生化语言,它不仅形象、生动而丰富,而且想象奇特,出人意表。书中随处可见这种诗意的语言,蔡文姬离开胡地返回中原,“去留两依依,中原故乡在这头,两个孩子在那头,这边是最刻骨的乡愁,那边却是母亲最深邃的爱意。”历史与文学的界限,就这样消失在情感的浸润中。
《另一半中国史》还不断地向哲理层面攀升。正如作者所言:“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他说他在西方哲人那里得到了答案,其实他何尝不是在另一半中国史中得到了答案:“生命就是上帝派遣一个灵魂到世上来受苦,然后死去。可由于这个人的努力,他所受的苦,后人不必再受。”这不仅是哲学观念,也是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书中呈现给读者的几千年来由几十个民族搅起的历史风云,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智慧不是技术的,智慧是道德的、人文的。善良、宽容、真诚、亲和才是智慧最耀眼的光芒。这一切由另一半中国史作证。
谁拥有了智慧,谁就拥有了胜利。
试读章节
第三章柔然——昙花一现的游牧帝国
五、麦积山烟雨
在北魏如日中天的时候,柔然老老实实地称臣纳贡,充其量算是北魏的偏房。而当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后,柔然就不再称臣,反而成了东、西魏争相讨好的风流寡妇。
柔然与东西魏同时通好,其目的无非是居中谋利。阿那瓌可汗先向东魏求婚,东魏权臣高欢将宗室女兰陵公主嫁给可汗为妻。于是柔然出兵帮助东魏骚扰西魏。西魏无力对付柔然与东魏,便只好派大臣到柔然商议和亲事宜。正好阿那瓌的弟弟塔寒还未娶妻,因此西魏封舍人元翌的女儿为化政公主嫁给了塔寒。
虽然都是和亲,但东魏所嫁的是宗室女,且配与阿那瓌可汗;西魏嫁过来的不过是舍人的女儿,况且嫁的是可汗的弟弟。西魏的分量,自然相形见绌。
于是,权臣宇文泰授意手中的傀儡——西魏文帝娶阿那瓌可汗的女儿为妃。但阿那瓌放出风去说,除非他的女儿做皇后,否则免谈。宇文泰不得已,逼迫西魏文帝废去最为宠爱的皇后乙弗氏,空出皇后之位迎娶新人。乙弗氏只好含泪出家为尼,削去一片秀发,开始了与青灯黄卷为伴的寂寞岁月。
大统四年(538),柔然公主到达长安,成为西魏尊贵的皇后。她尽管只有14岁,但容颜才识卓尔不凡,只是特别喜欢争风吃醋。废后乙弗氏虽已削发为尼,但还住在都城之中,还有与皇帝重偕雨水之欢的可能,从而引起了柔然公主的猜测与不满。西魏文帝为取悦新妇,只得派遣次子与母亲乙弗氏一同远赴秦州。临别时西魏文帝与乙弗氏执手相看泪眼,悄悄嘱咐乙弗氏在外蓄发,希望来日相会。
消息走漏,柔然公主暗中要求父亲起兵逼西魏文帝除去乙弗氏。
为了女儿,父亲于第二年举国进犯,兵锋直抵夏州。西魏文帝遣使诘问阿那瓌为何兴兵。可汗回答:“一国不能有二后,老皇后尽管废黜了,但仍有复封的可能,一天不杀她,我就一天不退兵。”
对于战争而言,“对不对”是一个苍白的概念,“服不服”才是一切问题的本源。一切都摆在那里,西魏文帝只有叹息。于是,傀儡皇帝派人远赴秦州麦积山,命令乙弗氏服毒自尽。乙弗氏接到诏书后削尽秀发,然后入室服毒,以被子盖住身体慢慢死去,死时年仅31岁。
如今,在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甘肃天水麦积山(因远看像麦秸垛而得名)石窟043号狭小幽暗的洞窟中,就安葬着这位死不瞑目的女性——乙弗氏。我在麦积山下十分费力地抬头审视,山崖峭壁上、悬空盘道边,一个个外表苍凉、内里灿烂、密密麻麻、蜂窝状排列的石窟,就像历史早已哭干的眼睛,盛满了黑暗、绝望和悲哀。那开凿石窟形成的绵延千年、不绝如缕、叮叮当当敲击岩石的声音,表达的是狂热的宗教热情,还是一种悠长的悲歌、断续的哭诉、无望的祈祷?那漂浮在麦积山上的渺渺烟雨是乙弗氏的一腔幽怨,还是上苍的感泣?
青山无语,苍天无语,历史无语。
该文章由作者:【澹台无竹】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