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象牙雕刻是什么样的?
汉代的象牙雕刻已成为牙雕主流,其他的兽骨、兽牙雕刻则降为附属。
作品的纹饰可划分成三类:一是器面光素无纹的,如牙勺、牙碗等。
二是采用阴纹线刻或浅浮雕的表现手法,运刀柔美流畅,线条细如游丝,动感极强,题材则多取自于现实的生活,即使有神兽形象的出现,也趋于世俗化,不再有神奇诡秘的图案,表现简单明了,且多加菱形边。三是模仿玉器雕刻,常见的有几何纹、圈点纹。圈点纹出自白玉雕中的蒲纹、谷纹,特点是圆圈中心有小点。
汉代牙雕以线刻、浅浮雕为主,但也有个别作品采用深浮雕、镂雕手法,造型别致生动,如《鸡心佩》、《螭心佩》等。《西京杂记》还有汉武帝“以象牙簟赐给李夫人”的记载。
簟就是铺垫用的席子。这种象牙簟,据明人祝京兆《野记》介绍,系用象牙丝编织而成,“凡象牙齿中悉是逐条纵攒于内,用法煮软,牙逐条抽出之,柔韧如线,以织为席”,席面平整光滑,纹理细密均匀,且柔软舒适,收卷自如,是当时的重要贡品。
汉朝的发饰都有哪些
步摇
【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点缀。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玲珑有致,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
历史记载:
《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 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
宋谢逸《蝶恋花》词:“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颜。”
多见于我国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墓葬中。 步摇初行于贵族妇女,后也行于民间。 《玉台新咏二晋傅玄艳歌行》:“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
(附图)
玉觿是什么?
玉觿为角形玉器,造型可能来源于兽牙。原始社会有佩带兽牙的习 俗,后来以玉仿之,遂有玉觿之形。
玉觿于商代流行,其后历西周、春秋战国,至汉而不衰,汉以后消失。玉觿除用于佩带装饰的功能外,古人还以此作解系绳结的工具。因此尽管各代玉觿造型变化繁复,却总不离上端粗大,下端尖锐的基本特征。同时,佩带玉觿被认为具有解决困难的能力,是一个人聪颖智慧的表现。
新石器时代玉觿出土于江苏省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墓葬中,呈扁平角状,两端以透雕技法镂出丫形花纹等,器边亦作凹凸起伏的变化。商。西周玉觿造型简洁,多作牙形,上端穿孔,下首尖锐,觿身琢简略纹饰。西周玉觿颇似月牙形,器内饰龙纹、人纹等。龙纹觿柄部为龙首,龙身弯曲,上饰卷云纹,尾部饰三角纹,颔下、尾端各钻一小孔。春秋战国时玉觿的形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今所见这一时期的玉觿均处理成龙、虎、兽、鸟形象。动物的头部为上端,尾部琢成锐角,身体弯曲成自然的曲线,透雕结合隐起的运用使其动物形象变化多端,且相当生动。
汉代玉觿趋简化,多数呈细长牙状和宽三角形,纹饰主要有绞丝纹、勾云纹,水平不及战国。西汉早期玉觿与战国相近,一种作“s”形龙纹,身出尖卷状装饰,尾为锥形,身、尾饰云纹,并刻出轮廓线;另一种呈弯月形,一端琢出龙首,一端似锥状,身饰云纹,有轮廓线,耳部穿孔。西汉中、晚期和东汉玉觿皆为弯月形,但与早期不同。中期玉觿有的宽端作龙首,背上方透雕出缠枝的蟠螭、凤鸟等。也有在器上仅用阴线琢出兽首、云纹躯身的,头部钻一孔。晚期玉觿宽端一般透雕作回首的龙形或凤形。
该文章由作者:【子夜时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