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一个翡翠印章,上面是貔貅,在纠结要不要刻字,刻什么好呢,给点建议,有什么讲究
翡翠印章,材质名贵,可以保存久远,若是刻上姓名,字号款是不合适的。不利于后续流传,所以从刻款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处理方式:
1,不刻款,如果后续有可能转手,传承,不刻款无疑是最理想。
2,刻款。如果一定要刻款,刻一些品行,品味方面的标榜,效法之词作为闲章是任何人都适宜的。比如“清慎勤忍”四字款,“天行健”三字款,“自在”两字款,等等。
求大侠鉴定此冰种晴色翡翠印章,价值,谢谢
你好,从图片以及 证书数据来看 是A货印章料
其翡翠料子为冰种 晴水色 其实已经偏绿水了
底子干净 水头不错 雕工也好
下半部分 有雾进去 不过我觉得反倒是添加了一层神秘感
总体来说 是很不错的东西
这样的料子 其实价在2000-2500左右 其商场成交价要更高一些
希望您没有买贵
建议你来我百度空间学习一下翡翠的相关知识 这样你自己也能有个判断 希望能帮到你 谢谢(点我名字,注意页面右侧 他的空间 点击即可进入)
我前几年买了个翡翠印章挂件,下面能刻字吗?
玉一般不刻字的。这是玉石的传统,但你的是个印章,那就要另当别论了,找买的商家问问
刻章用什么石头最好?
印章的质地古今不同,先秦以及秦汉时期多用铜和玉,也有用金银的。唐代以后,印章材料增加了象牙、犀角、陶、瓷等。元末及明代以后,多用石材,石材中又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为最佳。从清末至现代,还有水晶、玛瑙、竹根、塑料、有机玻璃等作为印材。
印章作为一种雕刻和书法融合的艺术,是和中国书法、绘画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由于印章独具特色,所以在古玩鉴赏领域和古玩市场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印章的形状有方、圆、长方、椭圆等,但方者居多。
扩展资料
制备材料:
用来刻印章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按质地种类分,金属材料一般用分黄铜印和紫铜印等、不锈钢、铝和为数极少的铅锌合金。
晶质材料制造的,有水晶印、墨晶印、茶晶印、棉晶印、无邪印、金晶印等
翠玉玛瑙材料制造的,有翡翠印、玛瑙印、人造玛瑙印、白玉印、秀玉印等。
角质材料制造的,有象牙印、人造象牙印、牛角印等
石质材料制造的,有鸡血石、田黄石、寿山石、青田石、冻石、大理石等。
刻印章用的木料制造的,主要是白桃木、梨木或黄杨木等。
塑胶作为刻印章材料制造的,是近年来才兴起的,目前有冲牙印、拼冲牙印、刻花冲牙印等。
此外,用于刻印章的有机玻璃,有全透明的、有色的、彩色夹花的,也有中间夹各种照片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章材料
陕博国宝——那枚“皇后之玺”真是吕太后的吗?
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皇后之玺”,有人认为是大汉第一皇后吕雉的玉玺。真的是这样的吗?
1968年这枚玉玺偶然被发现,发现地点就是位于今天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韩家湾街道狼家沟村。这里距离吕后陵最近,只有约1000米。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枚皇后玺属于吕雉吕太后。
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因为是被小学生偶然捡拾到的,并非来自出土文物,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不能肯定确是吕太后,也是有理有据。
皇后之玺
一、吕太后垂拱而治时期,用的是“太后之玺”还是“皇后之玺”?
吕雉作为大汉帝国首任皇后的时间,只有高帝5年——12年(公元前202——前195年)这7年时间。刘邦死后,她就被儿子惠帝刘盈尊称为皇太后了。
她在太后位上实际掌握大汉帝国政权长达15年之久。这15年期间,她使用的印玺应是“太后之玺”,而不是“皇后之玺”。
那么吕雉去世以后,即便有印玺陪葬,也应该也是“太后玺”而不是“皇后玺”。因为太后无论在身份、地位、辈份、权势等诸多方面都是绝对高于皇后的,何况是吕雉这样的强权皇太后呢?
依照吕雉强势霸道的行事风格,她不可能舍弃象征太后尊号的玉玺不用,而用降一个辈分、低一个等级的“皇后之玺”的。
这枚玉玺属于吕后,可疑性很大。
原因是什么?
先看一段话。陈平、周勃等拥立刘恒坐上皇帝宝座后,刘恒虚情假意推让了一番。他要完成骗人骗鬼骗自己的“三让”仪式。这时,陈平也虚与委蛇地劝说了几句,最后一句是“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
这句话除了君臣作秀以外,还透露了一个信息:象征最高皇权的“皇帝之玺”没有被刘邦带进长陵陪葬。陈平作为平定诸吕的功臣,百官之首的丞相,要把它交接给下任皇帝刘恒。
那么,根据皇后之玺和皇帝之玺等同的规制,吕后的“皇后之玺”也不应该给吕后殉葬,而是要交接给下任皇后。然后一任一任传递下去。
那么陪葬象征皇帝、皇后身份的印玺上应该写着什么文字呢?
可以用距离刘邦、吕雉时间最近的南越文王赵昧(也称赵胡)的出土印玺做参照。赵昧是南越武王赵佗的孙子,曾经自立为帝。陪葬他的是“文帝行玺”金印和“赵昧”玉印。
赵昧“文帝行玺”金印
行玺就是跟着皇帝如影随行的印信凭证,相当于随身携带的皇帝权力凭证。而“皇帝之玺”就相当于帝国王朝的公章,不能离开皇宫更不能殉葬(对王朝也不吉利,葬送了嘛)。印信凭证可以陪葬,公章不能陪葬,要交接给下一任。
那么,吕太后的“皇后之玺”也是公章,也不能陪葬。必须要交接给下一任皇后。
二、“皇后之玺”的传承顺序
吕太后的下一任皇后是谁呢?就是她的嫡亲外孙女——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
影视剧中的张嫣
张嫣11岁时就被吕太后嫁给了惠帝刘盈。吕太后是先册封张嫣当上了皇后,然后才在3个月后给21岁的皇帝刘盈举行了加冠礼(超龄1年)。可见吕太后对张嫣坐上皇后位子的重视,不惜让皇帝延迟1年举行冠礼。
作为大汉朝第二任皇后,张嫣是“皇后之玺”的第二个主人。她是以帝国名义正式被册封的,象征皇后威仪的印玺那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吕太后手中的那枚不交接给张嫣的话,那大汉帝国就有了2枚“皇后之玺”。
世间怎可能同时存在两枚“皇后之玺”呢?孰真孰假?
3年后,惠帝刘盈抑郁而终。吕太后临朝称制。抱了别人生的儿子硬塞给没有生育的张嫣。这小孩子长大后,得知了吕太后杀母留子的手段后,扬言要报仇雪恨。吕太后毫不犹豫,手起刀落斩绝了后患。
又立了刘弘为小皇帝,“以吕禄女为皇后”。这时,出现了皇后的再次变更。吕禄的女儿成了张嫣之后的第三任皇后。但在史书皇后列传中是查不到的,因为,汉文帝刘恒拒绝承认吕太后肆意妄为的种种行为。吕禄女儿为皇后的这段历史,也被刻意涂抹了。
不然,吕太后执掌的这段时间(公元前187——公元前180年),坐在皇后宝座上当木偶的是谁呢?
张嫣肯定不是,按辈分她是刘弘的母辈,该称太后才对。
吕太后不想让和自己血缘关系疏远的女人坐在皇后这个重要位置,影响自己大权独揽,杜绝将来权柄旁落到别姓家。
吕禄的女儿是娘家人,利益共同体,是最合适的人选。
所以,这时的“皇后之玺”应该传递到了吕禄的女儿——小吕皇后手中。
三、“皇后之玺”的终结
公元前180年7月,叱咤风云的吕太后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以高皇帝刘邦皇后的身份入葬长陵。
吕后陵
她是带着“太后玺”随葬,还是带着“皇后玺”随葬呢?
因为没有文物证据只能推测了。我觉得以她强势霸道的性格,和对刘邦恨意多于爱恋的感情,她应该是带着不合制度的“太后玺”入葬的。
可以从她陵墓的封土大小几乎和刘邦的长陵等同,这个严重僭越的行为看出,她至死都不是个默守陈规就的人。
在吕太后入葬不久的一个月里,发生了大汉朝立国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吕氏外戚派和刘氏皇族派发生了夺权斗争,功臣元勋派支持刘氏皇族派,最终歼灭吕氏外戚派。吕太后家族无分老幼,悉数被铲除殆尽。
其中,小吕皇后(吕禄的女儿)也必定在被清洗之列。
那她手中的“皇后之玺”到哪里去了?
四、可能的猜测
文帝刘恒最终笑到了最后,坐上了皇帝宝位。
公元前179年3月,刘恒“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窦太后。
影视剧中的窦皇后
刘恒为了新立皇后这件事,特别下令“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八十以上、孤儿九岁以下布帛米肉各有数。”意思很明显,收买人心、否定吕后,重新洗牌。
窦皇后手中的“皇后之玺”,是从吕禄的女儿手中接继过来的?还是把它销毁了,另做了一方呢?
刘恒登基后,否定了吕后的所作所为。怎会承认她任命的吕禄女儿被封皇后的事呢?一是销毁了所有官方档案记载,一个就是毁灭了象征皇后威权的“皇后之玺”。
我们今天非常模糊吕禄的女儿曾做过大汉皇后这件事,就是文帝故意为之。
那枚“皇后之玺”(也就是吕太后传下来的那枚)最大的可能应是被文帝刘恒销毁了。以示破旧更新之意。
然后,文帝重新制作了一枚。
这当然只是猜测,历来考古发现的皇后玉玺极少。也许跟“流水的皇后,铁打的玉印”制度有关,存世量本来就极少。也许跟得不到后来皇帝的认可,故意销毁有关。
陕西历史博物馆
现在陕博的这枚“皇后之玺”,应该是从窦太后开始往后传承的。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在吕太后陵附近,欢迎喜欢侦探解密的朋友继续探讨。
一家之言,敬请专家指正!
该文章由作者:【马东升】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