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汉语词语)

少年,汉语词汇,读音:shào nián,古指青年男子。现指10周岁到18周岁上下的未成年人。

词语解释

[early youth (from ten to sixteen)] 古称青年男子,现在指人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

引用详解

1.年轻。

《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八》:「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少年夫妻却也过的恩爱,只是看了许多光景,心下好生不然,时常偷掩泪流。」

2.年轻的男子。

三国魏.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横头坐著一个少年,白净面皮,微微几根胡子,眼张失落,在船上两边看女人。」。”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郑少年相率为盗,处於雚泽。”

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西晋·陈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

唐·高适《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锐少年。”

谢觉哉《观花小记》:“重庆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

《<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西汉·刘向《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公(袁可立)乃少年盛气,以锄奸为己任。”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廉颇)复于马上舞长戟数回,乃跳下马,谓唐玖曰:‘某何如少年时?烦多多拜上赵王,尚欲以余年报郊!’”

该文章由作者:【猫不会微笑】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