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元素》于1997年5月7日在美国上映,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电影,由吕克·贝松执导,布鲁斯·威利斯、加里·奥德曼、伊安·霍姆和米拉·乔沃维奇等联袂出演。
电影故事发生在2259年的未来纽约,一股宇宙之中的邪恶力量想统治地球,人类将面临万劫不复的黑暗世界。外星正义势力预见到这一天的来临,并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但他们派来地球拯救人类和宇宙的“第五元素”却被恶势力击落。人类复原了“第五元素”,最终将恶势力摧毁拯救了人类 。
剧情简介
古希腊神话相传自然界的四大元素风,火,水,土,它们各自有一块代表的神石。这四块元素神石连同第五元素,被蒙督沙瓦人在1914年带离了地球。300年后的23世纪,地球面临着一场浩劫。蒙督沙瓦人带着第五元素和四大元素神石重返地球,以帮助地球度过劫数。可惜携有第五元素的飞船却被另一外星人孟加罗人击落了。地球人仅获得第五元素的残骸。
实验室利用第五元素残骸的DNA重新构造了第五元素,构造出一个漂亮的红发女郎丽露。丽露与一身痞气的柯本一同前往一个叫“失落天堂”的星球找寻四块元素的神石。但是在战斗中丽露受伤昏迷。最后柯本用爱唤醒了莉露,拯救了地球 。
演职员表
演员表
演员 | 角色 |
布鲁斯·威利斯 | 饰 柯本 |
加里·奥德曼 | 饰 让-巴蒂斯特·伊曼纽尔·索克 |
克里斯·塔克 | 饰 鲁比·罗德 |
布里翁·詹姆斯 | 饰 蒙罗将军 |
李·伊万斯 | 饰 福格 |
马修·卡索维茨 | 饰 抢劫犯 |
米拉·乔沃维奇 | 饰 丽露 |
伊安·霍姆 | 饰 神父维托·科尼利厄斯 |
卢克·贝里 | 饰 比利 |
汤米·里斯特 | 饰 总统林德伯格 |
查理·科里德-米尔斯 | 饰 大卫 |
蒂姆·迈克穆兰 | 饰 科学家的助手 |
职员表
制作人 | John Amicarella、帕特里克·莱杜克斯、伊恩·史密斯 |
导演 | 吕克·贝松 |
副导演(助理) | 克里斯·卡雷拉斯、帕斯卡尔·舒梅、罗伯特·格雷森 |
编剧 | 吕克·贝松、罗伯特·马克·卡门 |
摄影 | 蒂埃里·阿伯加斯特 |
配乐 | 艾瑞克·塞拉 |
剪辑 | 西尔维·兰德拉 |
选角导演 | 露辛达·赛森 |
艺术指导 | 丹·威尔 |
美术设计 | 艾拉·吉尔福德、罗恩·格雷斯、迈克尔·拉蒙特、吉姆·莫拉罕、凯文·菲普斯 |
服装设计 | 让·保罗·高提耶 |
视觉特效 | 马克·斯特森、比尔·肯特 |
布景师 | 麦琪·格瑞、安娜·皮诺克 |
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原声资料
曲目 | 专辑资料 | |
Little Light Of Love | Mondoshawan | |
Timecrash | Korben Dallas | |
Koolen | Aknot! Wot(Bonus track) | |
Leeloo | Plavalaguna | |
Ruby Rap | The Diva Dance | |
Heat | Mangalores | |
Badaboom | Five Millenia Later | |
Protect Life | Lucia Di Lammermoor | |
Leeloominai | A Bomb In The Hotel | |
Mina Hinoo | No Cash No Trash | |
Human Nature | Radiowaves | |
Lakta Ligunai | Pictures Of War | 作曲者:艾瑞克·塞拉 |
Akta | Little Light Of Love (End Titles Version) | 发行日期:1997年09月06日 |
幕后花絮
- 影片是吕克·贝松与制片人、高蒙影业首席运营官帕特里克·莱杜克斯的第四次合作。
- 在影片开拍前,所有情节串连图板就已经完成。
- 影片是第50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
- 片中丽露所说的语言是由吕克·贝松发明的,并被米拉·乔沃维奇完善,到影片拍摄结束时,两人已经完全可以用这种语言进行交谈。
- 片中Fhloston大堂中的爆炸场景是影史上规模最大的室内爆炸戏,造成的大火险些让场面失控。
- 当柯本·达拉斯醒来时,卧室墙上的日期显示为2263年3月18日,3月18日是吕克·贝松的生日。
- 片中善恶双方的代表人物达拉斯和佐格从未谋面,而且也从未有过联系。
- 影片耗资9000万美元,在当时是高蒙影业拍摄投入最高的电影。
- 影片的特效耗资8000万美元,成为当时特效投入的最高纪录。
- 片中迪娃所唱的歌曲源自歌剧《拉美摩尔的露契亚》。
- 佐格的ZF-1武器系统源于AKSU-74紧凑型突击步枪。
- 在影片开拍时,制片方决定将米拉·乔沃维奇的棕发染成橙色,为了保持鲜亮的颜色,乔沃维奇的头发必须反复染色,以至发质严重受损,后来只好改戴假发拍摄 。
获奖记录
名称 | 种类 | 获奖 |
1998年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音效剪辑 | 马克·A·曼吉尼(提名) |
1997年欧洲电影奖 | 最佳影片 | 帕特里克·莱杜克斯(提名) |
1998年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 最佳特效 | 尼克·阿尔德(提名) |
1998年 法国凯撒奖 | 最佳影片 | 吕克·贝松 让·保罗·高提耶 丹尼尔·布里索 西尔维·兰德拉 艾瑞克·塞拉 (提名) |
最佳服装设计 | ||
最佳声效 | ||
最佳剪辑 | ||
最佳配乐 | ||
1998年土星奖 | 最佳女配角 | 米拉·乔沃维奇 让·保罗·高提耶 马克·斯特森 全体剧组 (提名) |
最佳服装 | ||
最佳特效 | ||
最佳科幻电影 |
幕后制作
构思起源
影片片名“第五元素”源自古希腊物质组成学说的四种元素土、气、水、火。在中世纪,四元素说曾经作为了炼金术的理论依据,炼金术士们认为只要改变物质中这四种原始性质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属变为黄金。另外这四种元素在一起可以产生出第五元素,那就是人。
主创团队
为了将未来世界搬上大银幕,制作设计师丹·威尔担组织了一支由顶尖级设计师和插图师的团队,开始了漫长的筹备过程,期间还要与化妆部门和服装设计师让·保罗·戈蒂埃密切协作。除了丹·威尔和法国著名插画师让·克劳德·麦兹埃尔之外,贝松还看中了7位艺术家,整个设计过程长达1年。
曾在《蝙蝠侠》、《夜访吸血鬼》和《异形3》等影片中担纲化妆师的尼克·杜德曼负责制作片中全尺寸的造型服装、自动木偶、外星人的太空服和大量五花八门的器官道具。影片中未来城市的画面由模型和数字特效共同组成,而担任特效总监的正是曾制作《真实的谎言》、《夜访吸血鬼》等100多部影片的特效奇才马克·斯泰森为影片担纲配乐是艾瑞克·塞拉,作为法国乐坛的重要人物,艾瑞克·塞拉将007系列带入了90年代,他为《007:黄金眼》创作的配乐成为了007音乐中的现代经典。
拍摄过程
剧组在毛利塔尼亚完成一周的取景之后,1996年1月8日开始了影片的主要拍摄,片中精美的布景是在伦敦松林制片厂的9个摄影棚中搭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贝松的执导方法,他就像摄影师一样身体力行,在拍摄期间,特别是在特写镜头中,总是出现在场景中,在拍摄的同时修改演员的表演。除了之前与贝松合作过的加里·奥德曼之外,其余的演员都对贝松这种零距离的执导方式感到吃惊。
制作发行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 上映/发行日期 |
加拿大 | 1997年5月9日 |
中国香港 | 1997年5月22日 |
德国 | 1997年8月28日 |
墨西哥 | 1997年5月23日 |
新加坡 | 1997年5月15日 |
澳大利亚 | 1997年5月15日 |
英国 | 1997年6月6日 |
日本 | 1997年9月13日 |
阿根廷 | 1997年5月22日 |
意大利 | 1997年10月30日 |
票房记录
影片在美国上映时共在2500家影院放映,共收获6354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全球累计票房为2.7亿美元。
影片评价
影片的隐含寓意是借助风火水土的自然界力量运筹于人的力量,组建起来才能对自然宇宙的反面力量战无不胜。细想一下,人类从远古发展至今,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从原始自然工具的使用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都离不开人类的因素,也就是说人才是最重要的那个第五元素。影片虽然故事情节落入俗套,但是充满想象力的科技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出发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位。影片的另一个积极意义是开辟了科幻电影新的拍摄手法,并对以后的科幻片的构思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部优秀的科幻片可以带动观众对未来生活的各种猜想,继而获得业内的认同,这部电影就是获得了这样的成功。(资讯评)
影片中那个惊人的东西,只用区分是否是善恶即可,无需深究。(《旧金山观察家报》评)
《第五元素》这部电影是97年上映的科幻片,这部科幻片并不是很科幻,但却足够嘻哈搞笑。《第五元素》科幻外衣下潜藏着对于机械工业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的强调,少有的科幻元素却能足够展现300年后的世界。(资讯评)
该文章由作者:【氯吡格雷】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