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高等本科学校)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

2020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并列中国内地高校第34-50位;2021年3月,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30位;2020年8月,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全球第401-500位,并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0-71位。

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高等本科学校)

办学历史

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多科性百强名校,由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49年更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95年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

1998年7月,由化学工业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1917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改建为同济医工学校(附设机师科)。

1923年,同济医工学校(附设机师科)改建为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

2012年,作为“国立中央大学”的一脉,南京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共同举行110周年校庆。

201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工业大学,支持其土木工程、建筑等学科建设。/n

师资力量

截止2017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28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滚动支持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1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十二五”“863”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主题专家组专家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n

院系设置

2015年南京工业大学进行学部制改革,截止2018年3月,学校现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1个2011学院,1个海外教育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独立学院浦江学院。/n

学科建设

截止2017年9月,学校建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工程4项、二期工程6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0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含领域)23个,本科专业(含方向)84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术8个学科门类,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5%行列,学校总体学科综合实力位于ESI全球前0.27%位置。/n

对外交流

对外交流学校实施全球拓展战略,国际培养、合作办学、海外交流形式多样。学校加强与海外顶尖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在美国、新加坡、俄罗斯、英国和澳大利亚设立“海外办事处”,旨在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引揽世界顶尖人才;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仁智楼学校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成立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柔性电子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入选2016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爱尔兰塔拉理工学院合作举办“3+1”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合作举办南京工业大学-谢菲尔德大学联合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现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数十名外籍专家和世界各国的两百余名海外留学生。/n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江浦校区校门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5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2个。“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15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人,入选2016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

国家级科研基地(5个):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省部级科研基地(36个)/n

科研成果

南京科技广场2011年-2014年,学校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近8000项,科技经费近30亿元。/n

学术资源

截止2014年,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建有江浦校区逸夫图书馆、模范马路校区图书馆、浦江学院图书馆三个分馆,馆舍面积4.5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总量198万册,电子图书165万册。图书馆是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以及江苏省工程文献中心核心成员馆。/n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期刊,2002年创刊,季刊,逢季未出版。特色栏目,如:建筑文化与城市问题研究、中小企业研究、工程技术史与工程技术方法论等等。本刊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是CSSCI(2012-2013)扩展版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2003年被评为“全国理工医农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n

文化传承

校训

明德、厚学、沉毅

笃行明德:崇尚精神,彰明美德。学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尚:知识之道,重在人文,为人之道,重在人品。精神为人之根本,德行乃人之灵明。厚学:学识广博,厚积薄发。学问之道,在于多思多问,在于扎扎实实,在于兼收并蓄,在于融会贯通。沉毅:静穆刚毅,沉着勇敢。砥砺意志,坚韧不拔:直面挫折,百折不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上善若水,大道无言。笃行:注重实践,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言行表里如一,善行终生不怠君子也。/n

校徽

南京工业大学校徽标志采用欧洲传统盾形徽章纹样,总体结构由工业大学的简称“T”和“U”组成。内部图案分别有龙、虎、青铜鼎、人形纹、“1902”和书本图样。龙和虎代表该校所在地南京(南京素有“龙盘虎踞”的美誉),同时表达了南京工业大学人才荟萃,藏龙卧虎之义;青铜鼎是江苏省人民政府2002年为祝贺南工办学百年所赠,象征着该校踏实严谨的学风与雄厚的科研实力,并传达了“一言九鼎,诚实守信,努力拼搏,问鼎科学巅峰”的治学精神;鼎内部的人形纹由“工”和“大”组合而成,又形似汉字“天”,传达“教育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并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内涵,1902传达该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书象征着教育机构。中文字体采用“毛体”,雄浑有力,符合该校的定位;英文字体采用“古罗马体”,古朴大方。/n

文化名片

时钧先生是南工人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学校在风景秀丽的江浦校区建设了由时钧院士塑像、吾爱亭、心远亭、忘言井和感言石等景观组成的“时钧园”,现已成为师生接受爱国荣校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开展“时钧班”创建活动,激励师生以宗师为范,永无止境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已有8个班级获得命名。音乐台志愿服务是学校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50000余人次参加2000余场公益服务活动,多次荣获全国和省级表彰。千余名志愿者服务南京青奥会,受到团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大学生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曾服务于南京马拉松等十余项大型赛事和活动,并曾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比赛荣获冠军。

该文章由作者:【徐志斌】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