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汉语汉字)

争(拼音:zhē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手争夺一物,本义即争夺。到后来又引申为争辩,将用手争夺变为用嘴争辩。又引申为力求获得或达到。又引申为竞争。

争(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会意字。图1是甲骨文,其字形像两人用手在争夺一个曲形的东西,两手相争互不相让。西周金文暂未发现“争”的单字,图2的字形取自西周毛公鼎的“静”字。图2也同样是上一只手和下一只手在争夺一件像耕田的犁犋一样的东西。小篆也是两只手在争夺一条像弯曲的木棍一样的东西。

尽管这三种形体所争的东西不一样,但都有两只手在争夺的意思,前后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把这个字的本义理解为“相争”,那是没有疑问的。隶书上部的手变为爫,楷书把相争之物变成了一竖钩。现代通行的“争”在唐宋时就已出现,因其笔画较少,书写方便,现代汉字简化时便以“争”为通行字。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zhēng

动词

争夺;力求获得或达到。

因利害关系而冲突;对抗。

竞争;较量。

〈文言〉计较。

辩论;因意见不同而争论。

〈文言〉相差。

〈文言〉欠。

〈方言〉抢时间。

副词

〈文言〉竞相;抢先。

〈文言〉表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怎么”。

zhèng

动词

〈文言〉通“诤”。诤谏;规劝。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部】侧茎切(zhēng)

引也。从?、?。

说文解字注

引也。

段注: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於己。

从??。

段注:从?犹从手。?,余制切,抴也。抴,引也。侧茎切。十二部。

广韵

侧茎切,平耕庄争声耕部(zhēng)

争,竞也。引也。侧茎切。七。

侧迸切,去诤庄争声耕部(zhèng)

诤,谏诤也。止也。亦作争。侧迸切。一。

康熙字典

【巳集中】【爪部】 争·康熙笔画:8 ·部外笔画:4

古文:?、?

《唐韵》侧茎切。《集韵》甾耕切,并音筝。《说文》:引也。从?。徐铉曰:音曳。?二手而曳之,争之道也。《广韵》:竞也。《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又《玉篇》:谏也。

又讼也。《增韵》:理也,辨也。《礼·曲礼》: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又姓。《正字通》:印薮有争不识,争同。

又《集韵》侧迸切,筝去声。义同。

又《广韵》本作诤,谏诤也,止也。《孝经·谏诤章》:天子有争臣七人。

《韵会》俗作争,非。

字形书法

【笔顺】①ノ(撇)②㇇(横撇)③㇕(横折)④一(横)⑤一(横)⑥亅(竖钩)

【规范提示】中间横笔两端出头。

【写法】❶“”窄“肀”宽。❷“”居上居中,㇇(横撇)的收笔抵竖中线。❸下半部长横在横中线;亅(竖钩)的竖段在竖中线。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ts

ĕŋ

王力系统

董同龢系统

ts

周法高系统

ts

reŋ

李方桂系统

ts

ring

东汉

rieng

r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rieŋ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rieŋ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r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æŋ

拟音/王力系统

æ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æ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æ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tṣ

ɛng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三耕

开口呼

全清

侧茎切

tʃæ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三耕

开口呼

全清

甾茎切

tʃɐŋ

去声

开口呼

全清

侧迸切

tʃɐŋ

韵略

平声

甾耕切

增韵

平声

甾耕切

去声

侧迸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庚青

开口呼

全清

tʂ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庚青

之生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八庚

全清

甾耕切

tʃəŋ

去声

十八敬

全清

侧迸切

tʃəŋ

该文章由作者:【学而知之】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