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管为主,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由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
学校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商科,它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研究商学的学府。学校历经"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多个历史阶段,在1985年9月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截止至2018年5月,上海财经大学占地面积826亩,设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国定路777号,中山北一路校区位于中山北一路369号,昆山路校区位于昆山路146号。学校有专职教师1043人,有各类在校生20419人,其中全日制15159人。从学生分类看,本科生8041人,硕士生6053人,博士研究生1166,学历学位留学生826人。
历史沿革
溯源
1917年9月,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前身)创办商业专修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
1921年9月,商科扩充改组并从南京迁址上海,改为国立东南大学、暨南学校合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最早的商科大学。1922年7月,学校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学校首任校长郭秉文和著名经济学家、学校教务长马寅初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们致力于在中国推广现代商学;1923至1924学年期间,上海商科大学16名中国教员中,有1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
1927年7月,更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
1928年2月,更名为江苏大学商学院。
1928年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
- 国立上海商学院
1932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直属教育部领导。同月,国立劳动大学经济系并入学校。
国立上海商学院(原名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启事
本院奉令就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改组独立,更名国立上海商学院。兹于八月十六日遵奉教育部令,组织就绪,即日成立,并经呈报在案。嗣后关于前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一应事务,统由本院接收,并以本院名义继续办理。
1937年8月13日爆发八一三事变,校舍毁于日军炮火之中,学校迁入上海租界坚持办学,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1941年底,日军占领上海租界。1942年2月20日,为继续维持教学,国立上海商学院自行改为私立上海商学院。3月6日,裴复恒院长就学校由国立改为“私立”的缘由和情势致函教育部。8月,私立上海商学院为汪伪政权所“接收”,学校又改为“国”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上海商学院重新回到了国民政府手中。
1946年,创建中国高等院校的第一个保险系。
1949年6月27日,国立上海商学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1950年5月5日,根据《各大行政区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学校行政上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并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代表教育部领导。
- 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1950年8月2日,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同时校庆日被定为6月27日(1985年后改为9月17日)。同月,上海法学院并入学校。
1950年8月3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致函学校,更名后由华东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以华东财经委员会为主。
1951年1月3日,奉中央人事部函,批准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姚耐、褚葆一、褚凤仪三人为副院长。
1951年4月至1953年8月,交通大学、华东财经学校、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江南大学、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大同大学、上海学院、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东吴大学、上海商业专科学校、山东财经学院、厦门大学等18所高校的财经系科相继并入学校,原东吴大学法学院院址亦划归学校,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遂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财经高等学府,名士云集,群贤毕至。
1954年,学校国外贸易专业调入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955年,学校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调入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958年8月,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与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合并组建上海社会科学院。
- 上海财经学院
1960年9月,从上海社会科学院调回相关人员,在上海商业学校大专部的基础上组建上海财经学院。学校的党和行政关系属中共上海市委财贸部,由上海市第一商业局代管。
1961年9月,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62年9月,党的关系划归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卫生部,行政关系归上海市高等教育局。
1972年4月,受文化大革命波及,学校被撤销,教职工陆续调往复旦大学等高校。
1978年7月,调回相关人员,上海财经学院复校。
1979年,财政部与上海市共建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
- 上海财经大学
1980年3月12日,教育部发文明确学校实行“财政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财政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1981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82年,成为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1985年9月17日,财政部正式发文,批复同意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陈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
1988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开展应用类文科研究生试点单位之一。
1988年,学校会计学专业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同类院校中唯一有重点学科的院校。
1990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院校之一。
199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九所试点院校之一。
1992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在社会科学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院校之一。
1996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1996年,被批准与境外大学联合举办MBA班,是首批在中国境内授予外国学位的试点单位之一。
1997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1998年10月,教育部批准上海财经大学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1999年,被批准新增理论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继原来的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全国财经院校中唯一具有三个博士后流动站的院校。
2000年2月,学校划归教育部领导。
2000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2002年,被批准为首批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的院校之一。
2002年,被批准于香港设立研究生教学点,成为最早在境外开展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的内地高校之一。
2004年,被批准为首批培养会计硕士试点院校之一。
2006年,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列。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行列。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0年,进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行列。
2010年,被批准为首批培养金融硕士、保险硕士、税务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国际商务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的院校之一。
2011年,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海外高层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2012年5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三方协议,共建上海财经大学。9月,第一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3年10月,由上海财经大学牵头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4月更名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2014年12月13日,上海财经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校双方签约共建“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系学校在异地设立的首个研究院。
2016年11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8月,入选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2月,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2018年6月8日,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6月13日,上海财经大学与山东大学举行合作交流座谈会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14日,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金融研究院(上海)签署研究合作协议。
2019年4月30日,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上海财经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和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数学学院等11个专业学院,以及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从业资格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高等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上海发展研究院、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创业学院、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上海国际银行金融学院等培养单位;共有38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学科门类的16个一级学科。参办独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师资力量
截止至2012年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019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4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为81%。截止至2017年9月,学校有专职教师104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会计学本科教学团队 | 财政学本科教学团队 |
金融学教学团队 | 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 |
姓名 | 现职/原职 |
郭秉文 | 中国现代大学之父、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兼分设上海商科大学校长、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该校第一任校长。为了纪念郭秉文先生,勉励优秀学子,徐芝韵女士在上海财经大学等校设立了“郭秉文奖学金”。 |
马寅初 | 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该校第一任教务主任。 |
顾毓琇 |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曾任上海商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 |
吴保丰 | 国立交通大学校长,早年留学密歇根大学,曾任上海商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 |
何炳松 |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早年留学普林斯顿大学,曾任上海商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
孟宪承 | 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教育家,早年留学欧美,归国早期曾在该校任职 |
杨开道 | 华中农业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农村社会学博士,曾任该校合作系主任。 |
叶元龙 | 重庆大学校长,早年留学美、英、法三国,曾任该校教授。 |
应成一 | 复旦大学教务长,社会学家,曾任该校教授。 |
凌舒谟 | 中国公学教务长、美国伊诺大学博士,曾任该校教务长。 |
黄炎培 | 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上海商科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 |
刘攻芸 | 中央银行行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博士,曾任该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
史量才 | 报业巨子,曾任该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
孙冶方 | 解放后上财首任校长,以他命名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公认的中国经济学最高奖。 |
姚耐 | 上海财经大学前身上海财经学院的灵魂人物,解放后至80年代长期担任该校的校长。 |
钱王倬 | 国学大师,曾任国立上海商学院训导长。 |
刘仲藜 | 财政部部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该校校董会名誉主席。 |
金炳华 |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宣部副部长,曾任该校校长、党委书记。 |
高强 | 卫生部部长、财政部副部长,该校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院长 |
袁孟超 |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曾任该校教授 |
安绍芸 | 中国会计学家、会计教育家、会计师、新中国首位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官员,该校教授。 |
潘序伦 |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曾任该校会计系主任和教务主任。 |
胡明复 | 哈佛大学数学博士、中国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曾任该校教授, |
周有光 | 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早年研读经济学,曾任该校教授。 |
娄尔行 | 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 |
向哲浚 | 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法学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该校教授。 |
胡寄窗 | 早年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奠基人,该校教授。 |
金国宝 | 1924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统计学奠基人,该校教授。 |
梅汝和 | 早年留学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中国市场营销学奠基人,该校教授。 |
朱君毅 | 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教育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曾任该校教授。 |
许本怡 | 早年留学哈佛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原金陵大学经济系主任,该校教授。 |
谢树森 | 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原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主任,该校教授。 |
薛仲三 | 早年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系,对中国统计科学和军事医学作出卓越贡献。 |
彭信威 | 中国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著有《中国货币史》等,1934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该校教授。 |
张尧庭 | 著名统计学家,对在中国推广经济学数量方法在实证中的应用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该校教授。 |
学科建设
截止至2019年5月,学校共有一级学科17个,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含培育1个)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二级学科)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二级学科)6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2个,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4个,上海高校高峰学科2个;设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经济学创新平台以及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国家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思想史、金融学(培育)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统计学
财政部重点学科: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金融学、会计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理论经济学、统计学;B类-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上海高校高峰学科:II类-理论经济学,IV类-应用经济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数学、软件工程、社会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法律、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含MBA、EMBA)、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翻译
学科排名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被评为A(全国2%-5%),统计学被评为A-(全国5%-10%),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评为B+(全国10%-20%)。
据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19年5月9日公布的数据,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与商学(Economics & Busines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general)双双进入ESI全球前1%。
在2019 U.S.News全球最好大学学科排名中,经济学与商学位列全球第156;在2018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统计学位列全球51-75,金融学位列全球76-100,经济学位列全球101-150;在荷兰蒂尔堡大学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科研排名、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全球商学院科研排名、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全球金融学排名、美国杨百翰大学全球会计学排名中,相关学科已进入或接近全球前100。
教学建设
- 通识教育
上海财经大学于2014年全面启动通识教育,开设7大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语言与跨文化沟通、经典阅读与历史文化传承、哲学思辨与伦理规范、艺术修养与运动健康、经济分析与数学思维、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和社会分析与公民素养。该校将拓宽招生口径,原则上按照院系招生,今后将逐步过渡到按学科门类招生。此外,2014级入学学生转专业比例将有较大幅度提升,且在第一、第二和第四学期都有转专业机会。
- 实验班
上海财经大学已开设金融实验班、公共管理实验班、数理经济实验班、英美法班等。实验班聘请海内外一流教授授课、采取全新的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教育,经过第一、第二学年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数学、经济学、英语水平应达到申请美国一流大学金融学博士项目的标准。实验班的优秀学生将获得国际杰出教授亲笔推荐,赴海外名校留学深造。
- 硕博连读
学校每年会从校内外广大考生中,选拨具有研究潜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扎实的数学、经济学、英语功底者进入硕博连读项目,为他们提供国际顶尖的博士课程体系和高水平海归师资,定期举办专题讨论和学术讲座,与海外学者进行面对面的学术讨论和交流。
会计学院硕博连读生迄今已有11届,培养模式和国际顶尖大学逐渐接轨。在进入博士阶段之前,强化研究功底的训练,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研究文献的阅读;进入博士阶段后,将在一年内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另外两年撰写博士论文。经济学院自2005年参照北美前20名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启动了“硕博连读”项目,建立起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合作交流
学校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23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科研机构签约了合作协议,包括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日本一桥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台湾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等,在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科研、教师交流、博士培养、学生互换、海外学习和实习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
教学成果
截止至2013年,学校拥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与管理实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国家级教育基地;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8门。
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 |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实验区 |
财经人才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 |
货币银行学 | 会计学 | 政治经济学 | 财政学 |
市场营销学 | 成本会计 | 管理会计 |
货币银行学 | 会计学 | 财政学 | 政治经济学 | 统计学 |
大学体育 | 市场营销学 | 税收学 | 社会统计学 | 成本会计 |
国际贸易学 | 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 产业经济学 | 国际投资学 | 战略管理 |
管理会计 | 国际金融 | 统计预测与决策 | 经济法概论 | 保险学 |
多元统计分析 | 《资本论》选读 | 金融计量学 | 时间序列分析 | 中级财务会计 |
计量经济学 | 投资学 |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高雅艺术进校园”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上海大学生民乐艺术实践基地
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首批项目:“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项目:“经济学与商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胡关亮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经完善后发表于中国最顶尖的经济期刊《经济研究》首篇 |
研究生在全球顶尖的学术期刊Accounting Review、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等期刊发表论文 |
本科生徐晓宇应邀赴美参加国际金融管理协会年会并宣读自己的研究论文 |
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冠军 |
Enactus创行世界杯中国站总冠军 |
千村调查项目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最佳项目奖及中央政治局领导重要批示 |
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 |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及上海赛区最高分 |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 |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 |
全球商业精英挑战赛中国区冠军 |
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 |
全国税务精英挑战赛冠军 |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
托福考试全球状元 |
全国高校菁英营销大赛冠军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
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一等奖 |
中国高校SAS数据分析大赛全国冠军 |
社会评价
根据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该校入选中国一流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 |
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结果,学校在大文类高校中产出排名第一 |
2013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学校名列财经类高校前茅 |
20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学校会计和金融类学科进入全球前150名 |
全国毕业生毕业5年薪酬排行榜(民间排行),上海财经大学位列第3位。 |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62位。 |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家汉办基地,1个最高人民法院基地,4个上海高校智库,1个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建设项目,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1个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1个上海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IV类高峰学科研究项目,另设有数十个校级科研机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国家汉办基地:国际商务汉语教学与资源开发基地
最高人民法院基地:最高人民法院自贸区司法研究基地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会计改革与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
上海高校智库: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
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民族复兴中国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王洪卫工作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赵晓雷工作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胡怡建工作室
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财分中心
上海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上海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上财分基地
上海高校IV类高峰学科项目: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
学校科研机构:财经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经济学与中国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会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数据科学与统计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建)、三农研究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等
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由上海财经大学、杨浦区政府、上海市科委于2006年联合发起设立)。
学术成果
自2009年至2013年四年,学校师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Annals of Statistics、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Accounting Review以及国际权威和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18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期刊发文97篇。
根据荷兰蒂尔堡大学发布的“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2012年上海财经大学在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论文发表,位居大中华区第1名,亚洲第6名,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波士顿学院等并列世界第69名。
学术期刊
学校主编的学术期刊有《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财经高教研究》、《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财经研究》创刊于1956年9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理论刊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和阐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难点及基础性问题,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设有公共经济与管理、财务与会计研究、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金融研究、区域经济研究、产业经济研究、国际经济研究等栏目。
《外国经济与管理》创刊于1979年1月,是由教育部主管、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全国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期刊主要刊登企业管理类论文,主要栏目包括“创业研究”、“创新研究”、“公司治理”、“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研究”、“公司财务”、“跨国经营”等。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创刊于1999年10月,是教育部主管、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具有人文气息的财经类学术核心期刊。
《中国经济学前沿》(简称FEC)是教育部于2006年发起创立的双向匿名同行审稿英文季刊。FEC刊发经济学各个方向的理论性、实证性论文,特别是与中国经济及其他新兴、发展中或转型经济相关的论文。期刊覆盖全球630家机构订阅用户,并被美国EconLit(经济学文献数据库),ESCI,Google,RePEc,SCOPUS等海内外十多家检索机构收录,获评“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许涛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蒋传海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陈宏 |
党委副书记 | 朱鸣雄 |
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 徐飞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刘兰娟、方华、陈信元、姚玲珍 |
历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丛树海 | 党委书记 | 2012.6~2018.9 |
樊丽明 | 校长 | 2012.6~2017.11 |
马钦荣 | 党委书记 | 2004.7~2012.6 |
谈敏 | 校长 | 1998.12~2012.6 |
谈敏 | 党委书记 | 1998.4~2004.7 |
汤云为 | 校长 | 1993.11~1998.12 |
潘洪萱 | 党委书记 | 1991.10~1998.4 |
汤云为 | 副校长(主持工作) | 1991.10~1993.11 |
金炳华 | 党委书记 | 1991.2~1991.10 |
金炳华 | 校长 | 1988.7~1991.10 |
叶麟根 | 党委书记 | 1988.7~1991.2 |
叶孝理 | 副校长(主持工作) | 1986.9~1988.7 |
金炳华 | 党委书记 | 1985.10~1988.7 |
张君一 | 院长、校长 | 1984.8~1986.9 |
叶麟根 |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84.8~1985.10 |
郭森麒 | 副院长(主持工作) | 1983.2~1984.8 |
王星九 |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83.2~1984.8 |
姚耐 | 党委书记 | 1979.1~1984.8 |
姚耐 | 院长 | 1979.1~1984.8 |
胡远声 | 副院长(主持工作) | 1964.11~1966 |
胡也 |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63.1~1966 |
陆慕云 | 院长 | 1960.9~1964.11 |
王伟才 | 党委书记 | 1962.4~1962.10 |
陆慕云 | 党委书记 | 1960.9~1962.4 |
申玉洁 | 党委书记 | 1958.6~1958.8 |
姚耐 | 院长 | 1953.2~1958.8 |
姚耐 | 党委书记 | 1952.8~1958.6 |
孙冶方 | 院长 | 1951.1~1953.12 |
褚葆一 | 院务委员会主任 | 1949.8~1950.12 |
朱国璋 | 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 | 1946年起任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 |
裴复恒 | 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 | 1933年8月任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 |
徐佩琨 | 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 | 1931年起任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 |
程振基 |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院长 | 1927年起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院长 |
马寅初 | 教务主任 | – |
杨杏佛 | 商科主任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并任商科主任 |
郭秉文 | (兼)上海商科大学校长 | 1921~1925 |
历届英才
姓名 | 现职/原职 |
严济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杨纪琬 | 中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重建和恢复的创始人 |
曹沛霖 | 政治学家、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国政治学理论博士点最早的3位博士生导师之一 |
庄福龄 | 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 |
娄尔行 | 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会计学家之一、中国会计学博士点最早的2位博士生导师之一 |
褚葆一 | 经济学家、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北钱南褚),早年留学欧洲 |
曹立瀛 |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奠基人之一,文学修养深厚,并懂六门外语 |
魏润泉 | 中国国际保险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第一张远洋保险单的设计者 |
邓伟志 | 社会学家、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国社会学会顾问 |
蔡馥生 | 中国老一辈经济学家、原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财经委员会主任兼南方人民银行总经理 |
王菊珍 |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有“世界钨电极女皇”美誉 |
李慎之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所所长,曾任周恩来外交秘书 |
裘元伦 |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欧洲学会会长 |
李扬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在复旦大学读研期间曾到上财学习一年 |
袁恩桢 | 俄罗斯社会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 |
叶万安 | 台湾著名经济学家、财政系统骨干人物,积极主张祖国统一 |
贾康 |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硕士第一年在上财学习基础课 |
崔振龙 |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所长、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 |
谈敏 |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
张仲礼 |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华盛顿大学博士,学术代表作《中国绅士研究》 |
张为国 |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首位中国理事、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博士 |
许毅 | 杜克大学学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 |
何黛凤 | 威廉与玛丽学院学者、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 |
梅建平 | 纽约大学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
白燕 | 罗彻斯特大学学者、明尼苏达大学博士 |
谢碧琴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者、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 |
滕斌圣 | 乔治·华盛顿大学学者、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
陈世敏 | 乔治亚大学博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 |
罗耀 | 多伦多大学学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 |
戈维莉 | 华盛顿大学学者、密歇根大学博士、华盛顿大学讲席教授,她的研究论文全部发表于会计研究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包括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等。 |
施建淮 |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者、大阪大学博士 |
张际 |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学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 |
白钢 | 复旦大学学者、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全世界掌握古典语言最多的学者 |
顾钰民 |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
费方域 |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
朱国璋 | 台湾大学学者,早期台湾最权威的会计学者,朱家骅之子 |
刘肖红 | 香港大学学者、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
夏大慰 |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 |
周旺 |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香港科技大学数学博士 |
孙涤 |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中国建设银行首席战略顾问 |
叶品樵 |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
史柳宝 | 兰州大学副校长 |
姓名 | 现职/原职 |
王志莘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奠基人之一、原中国银行学会理事长、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的先行者 |
周森 | 中国三峡画院院长、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副会长 |
瞿凤起 | 中国清代著名的四大藏书楼之一铁琴铜剑楼第五代主人 |
高晓声 |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委员会委员 |
秦瘦鸥 | 作家、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秋海棠》、译著《茶花女》 |
梅汝恺 | 作家、翻译家、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获波兰国家文化艺术金质奖章 |
王艮仲 | 中国民主建国会顾问、国务院参事、有“浦东王”美誉 |
沈祖棻 | 中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学者,有“当代李清照”美誉 |
徐慰曾 |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主编、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 |
洪贵仁 | 中印友好的搭桥人之一、印中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副主席 |
郁重今 |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西泠五老之一 |
沈叔羊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学者,沈钧儒之子 |
杨荫浏 | 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 |
叶元章 | 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中华诗词杂志社顾问 |
周洪立 |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
宗寒 | 求是杂志社编审、经济部主任 |
冯士能 | 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副总编辑、中国报业协会副会长 |
张启承 | 文汇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 |
乐胜利 | 新民晚报社总经理、上海大剧院创始总经理、上海音乐厅总经理、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 |
钮也仿 |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社长 |
崔燮钧 | 上海证券报总经理 |
居文君 | 三年内三度加冕国际象棋世界棋后(截至2020年1月) |
姓名 | 现职/原职 |
朱学范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 |
王茂林 |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湖南省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 |
胡康生 |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
马纯古 | 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上海市委副书记 |
许涤新 | 国家工商管理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张塞 | 国家统计局局长、中国统计学会会长、中国国情研究会会长 |
殷介炎 |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
高尚全 |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办公室主任 |
孙志刚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博士 |
王一平 |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国务院参事 |
孙小系 |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 |
陈秉权 |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
郑家亨 |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顾问 |
邵宗明 |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常务副会长 |
许宪春 |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博士 |
甘祠森 | 监察部部长助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秘书长 |
郑京平 | 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
鲜祖德 |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博士 |
张伟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博士 |
赵素萍 |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
胡延照 | 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张逢雨 | 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
卢声道 | 青海省委副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王录生 |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
周太彤 | 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政协党组副书记 |
孙菊生 | 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
金云辉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副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
朴宪永 | 朝鲜副首相兼外交部长 |
徐柏园 | 台湾“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行长 |
张建邦 | 台湾“交通部”部长 |
张文伯 | 台湾“司法部”常务副部长 |
王漱芳 | 陆军中将 |
学校文化
- 校训
学校校训为:“厚德博学,经济匡时”。
厚德:增厚美德。语出周代《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隋代《止学》亦云:“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博学:增广学识。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厚其德,博其学”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使命。
经济:经世济国。校训中的“经济”二字既包含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意,又体现了办学特色。
匡时:匡扶时局。1934年,著名学者马寅初为上财人题词“经济匡时”,寄望上财人“胸怀祖国、志存高远、服务于国家、奉献于时代、担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
- 校徽
学校校徽主图为一本翻开的书和一枚古代货币。书籍象征学问,与校训“厚德博学”对应。货币象征经济,与校训“经济匡时”对应。该货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安阳币”,币身镌刻古体“安阳”二字,寓意吉祥。
校区校园
校区设置
上海财经大学校园占地总面积766亩,设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上海市国定路777号,中山北一路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山北一路369号,昆山路校区位于上海市昆山路146号。其中,主校区是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和留学生教育基地,由连成一片的国定、武川、武东校区组成。主校区位于杨浦大学城,毗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知名学府。中山北一路校区是高层次人才在职培训基地。昆山路校区是原东吴大学法学院旧址,现为继续教育基地。
图书馆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由一个主馆和一个分馆组成。图书馆主馆坐落在杨浦区武川路校区,是一幢总建筑面积30677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总数3000余座的七层建筑。图书馆分馆坐落在虹口区中山北一路校区,总建筑面积3000平米,可提供150个阅览座位,主要为中山北一路校区的科研与教学提供支持服务。截至2016年12月底,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拥有文献资源累积量为799万多册(其中,图书累积总量为714万多册),电子数据库总量为119个(其中,国外数据库65个,国内数据库54个)。
关联单位
学校的关联单位有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际银行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财大豪生大酒店(学术交流中心)、上海博思大酒店(商学院博思楼)等。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该文章由作者:【哈格里夫斯】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