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两黄金一块砖”,究竟是什么砖呢?
指的是故宫的地砖,地砖选材于太湖上的稀有的黏土,并经过多次的加工,才能出来成品,而且这种样的地砖非常的稀有。
古代”一两黄金一块砖”,究竟是什么砖
所谓“金砖”,实践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
所以古有“金砖成造维艰,适宜者,常常十不得二,并有全窑无一砖可用者”一说。
说的是当时的御用窑砖,物以稀为贵
故宫大殿里的金砖”,是黄金做的吗?
首先故宫大殿里的“金砖”其色泽为青灰色,表面光洁、坚硬,但很明显其材质并不是黄金。经考证故宫大殿里的“金砖”其材质与普通砖相差无几,关于其为何被称之为“金砖”原因有以下三点:
1、这些制作精良的“金砖”敲之有金玉之声,故而称之为“金砖”。
2、建造紫禁城的时候,铺地砖使用的是御窑专门烧造的大方砖,由苏州通过大运河运至京城,当时又称呼为“京砖”。这些砖厚度大、吸水性强、质地冰凉,是当时能够生产出的最好的石砖。“金”与“京”发音相似,再加上百姓对故宫金碧辉煌的印象,因此“京砖”就逐被叫成了“金砖”。
3、因为制作成本高昂故而以“金砖”为名表示其价值。据史载,“金砖”在明代一般称之为“细料方砖”,到清朝顺治之后,才称为“金砖”或者“见方金砖”。一块御用的“金砖”,虽然材质不是金的,但其烧制也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制成,其成本之高故而民间戏称为“一两黄金一块砖”,当然这种称谓虽然是后人夸张的说法,但也能看出这些“金砖”的制作难度。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明清两代制作“金砖”的耗费到底有多大~
据记载,明成祖营建北京城时,选中了苏州府所烧制的细料方砖专供皇家使用。苏州是明代漕运的枢纽要地,河床内富有多年沉积的泥砂,其质地细腻,富含多种矿物质的胶泥,是制作金砖的上等原料。至于“金砖”的烧造过程,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张向之的《造砖图说》均有详细的记载。造砖大致分为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烧制等六道工序,总计需要700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制造出成品。正因为工序复杂,明朝为营建北京城而烧制的5万块金砖,足足花了3年时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故宫大殿里的“金砖”在烧造时还会标明烧造的监制官,以便追溯罪责~
综上三点就是故宫大殿里“金砖”得名之始末缘由~
古代时期紫禁城的一块金砖真的价值一两黄金吗?
古代紫禁城的金砖价值与1两黄金等值是差不多的,虽然缺乏足够的数据参考,不过根据金砖的制作工艺和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看,这个数字并不离谱。
按照明朝钱币的购买力,对现在与明朝的比米价,可以估算出明朝一两黄金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2000元人民币左右,在清朝大约相当于15000元人民币左右,当时普通工人的薪资大约相当于600-1000元每月,高级技工薪资在1500-2000元左右。
一块御窑金砖从原来采集到制作验收完成,耗时9个月到1年,精心筛选最优质的泥土,经过反复的筛选,之后还有经过搅拌、揉搓、摔打等工艺来去除气泡,经过三个月左右时间的阴干之后才能够进行烧制,因为与专供皇宫使用,所以烧制成品的金砖还有再次经过筛选,不合格的产品将会被打碎,不允许流入民间。
金砖的制作工艺繁复耗时,成品率低,导致其生产成本很高,按照明朝物价水平估算,一块金砖制作过程中消耗的人力成本就在4000元人民币以上,再加上原材料成本,金砖的出厂价格绝对会飙升至7000元左右,再算上运输成本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还有御窑的利润,各级官员也有可能贪墨一部分,皇室购买金砖的价格超过一万元完全是合理的,大约相当于当时的1两黄金的价值。
关于金砖的名字说法有很多,一说最开始的时候金砖叫做“京砖”后来谐音变成了“金砖”,还有一种说法是金砖制作之后,敲击有金石之音,所以称作金砖,最后一种说法就是一块金砖一两金了,以金砖的价值来命名。笔者认为三中原因都是合理的,金砖最初很有可能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后人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命名,最终才形成了金砖的称呼
该文章由作者:【真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