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第2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The 1980 Moscow Olympic Games)是第2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同时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本届奥运会于1980年7月19日-8月3日在前苏联的首都莫斯科举行,其主会场为莫斯科的列宁中央体育场,这是奥运会第一次来到社会主义国家。

本届奥运会苏联共获金牌80枚、银牌69枚、铜牌46枚,居各队之首。这是苏联自1952年以来在奥运会获金牌最多的一次,也是历届奥运会到当时为止一个国家在一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最多的一次。

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第2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赛事筹备

申请主办本届奥运会的,只有苏联莫斯科和美国洛杉矶两个城市。莫斯科于1970年首次申办奥运会,但那次输给了蒙特利尔,这是第二次申办。1974年10月国际奥委会第75届会议决定,由莫斯科承办。

莫斯科是一座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区横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是苏联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75年3月,莫斯科成立了奥运会筹委会,为办好这届奥运会,苏联政府投资五十多亿美元,奥运会筹委会也尽量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体育彩票、奥运会彩票及奥运会纪念邮票等措施,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场馆修建等,对各项工作进行积极的准备。兴建和改建了许多体育设施,使莫斯科体育场馆来了个大发展,尽管苏联在当时就拥有足以承办奥运会的体育设施,如中央列宁体育场可容纳10万名观众,但莫斯科仍大兴土木,对原有体育场馆或扩建或翻修,以更好地适应奥运会的需要;同时还整修城市建筑,改善城市交通,加强空中运输等。

总之,苏联为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耗资是相当惊人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型体育场从原先的50多个增到近70个,人工游泳池从30多个发展到60多个,体育馆由1300多个增加到1600多个,等等。与此同时,还整饰了城市建筑,改善了交通运输网。据外电报道,苏联为主办这届奥运会总共耗费了90亿美元左右。这在奥运会史上是创纪录的数字。

赛事阵容

共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本届奥运会,是自1956年以来参与国最少的一届奥运会。参加本届奥运会的运动员为5179人,其中女子1115人,男子4064人。苏联运动员人数最多,为534人;民主德国、波兰次之,分别为378、340人;匈牙利(320人)、保加利亚(313人)也在300人以上;人口不多、远隔重洋的古巴也派出了由239名男女运动员组成的庞大队伍。

阿富汗

危地马拉

莫桑比克

阿尔及利亚

几内亚

尼泊尔

安哥拉

圭亚那

尼加拉瓜

奥地利

匈牙利

尼日利亚

贝宁

冰岛

秘鲁

博茨瓦纳

印度

波兰

巴西

伊拉克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牙买加

塞内加尔

缅甸

约旦

塞舌尔

喀麦隆

朝鲜

塞拉利昂

哥伦比亚

印度

斯里兰卡

刚果共和国

科威特

瑞典

哥斯达黎加

老挝

叙利亚

古巴

黎巴嫩

坦桑尼亚

塞浦路斯

莱索托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捷克斯洛伐克

利比里亚

委内瑞拉

多米尼加共和国

利比亚

乌干达

厄瓜多尔

马达加斯加

苏联(东道主)

埃塞俄比亚

马里

越南

芬兰

马耳他

南斯拉夫

东德

墨西哥

赞比亚

希腊

蒙古人民共和国

津巴布韦

赛事进程

运动会于7月19日下午2点在列宁中央体育场正式开幕。苏联党政领导及奥委会主要官员出席了开幕式。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主持了他任期内的最后一届奥运会,本届之后他卸任为名誉主席。西班牙的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被选为国际奥委会第七任主席。

开幕当天天气不佳,主办当局不得不出动6架飞机,在云层中喷洒化学药剂,驱散飘浮在体育场上空的乌云。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传送奥林匹克火种的做法后来受到非议。本来以传统的方式传递火炬,目的是在世界各地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而利用卫星传送则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本届遂根据国际奥委会的决定,又恢复了传统方式,进行了火炬接力传递。

7月19日携火炬进入中央体育场的是苏联三届奥运会三级跳冠军维克托·萨涅耶夫。他绕场跑一周后,将火炬转交给了苏联著名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后者最后完成了点燃塔上火焰的使命。苏联元首莱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宣布了本届奥运会开幕,代表运动员宣誓的是苏联上届体操明星弗拉季米尔·安德里亚诺夫,代表裁判和官员宣誓的也是苏联著名运动员、三届奥运会摔跤冠军亚历山大·梅德韦季。

本届奥运会田径开赛较迟,于7月24日至8月1日在中央体育场举行。73个国家的1088名选手参加了角逐。由于美国、联邦德国、肯尼亚等一些强手缺席,男子部分项目如跨栏、长跑等受到了影响,但总的成绩还算差强人意。

跳跃类项目成绩除三级跳远较平淡外,其余3项均较突出。苏联三级跳远名将萨涅耶夫这次卫冕失败,负于队友贾·乌德米亚埃,获银牌。身高2米,刚满21岁的民主德国跳高选手格尔德·韦西克赛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者,而这次却大爆冷门,战胜了上届冠军波兰名将亚·弗绍瓦,以2.36米创世界纪录并获金牌,成为第一位在奥运会上打破跳高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波兰26岁的弗·科扎基耶维奇在撑竿跳中取胜,似属人们意料之中。赛前他曾以5.72米破世界纪录。这次他使用了较软的新竿,并提高了握点,越过了5.78米世界新高度,夺得冠军。民主德国的卢茨·东布罗夫斯基在跳远中夺冠,成绩是8.54米,虽距世界纪录还有一大截,但它是1968年比蒙跳出8.90米后12年来世界出现的第一好成绩。苏联链球运动员尤·谢迪赫和民主德国马拉松选手瓦·西尔平斯基也值得一提,他们蝉联了各自项目的冠军。谢迪赫以81.80米破世界纪录,而西尔平斯基是继比基拉之后第二个蝉联奥运会马拉松冠军的人。

女子田径与男子情况不同。由于民主德国、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一直居主导地位,所以抵制行动带来的影响不大,上届称雄的民主德国女将这次意外丢掉了几枚金牌,输给了苏联(金牌数5:7)。曾以10秒88第一个突破11秒大关创造100米新世界纪录的民主德国选手玛·格尔,以1//100秒(11秒07比11秒06)之差输给了苏联的柳·康德拉季耶娃;上届标枪冠军、5次世界纪录创造者吕·福克斯预赛时即被淘汰,金牌为在田坛没有多少名气的古巴玛·科隆获取;上届跳高冠军,著名选手罗·阿克曼也只得了第四名,桂冠为意大利的萨·西梅奥尼夺去。不过西梅奥尼取胜也属情理之中。自1978年始,她一直雄踞女子跳高首座,曾两次越过2.01米。/n民主德国成绩虽不尽如人意,但仍是田坛的强者。金牌获得者中的突出人物有23岁的玛丽塔·科赫。1976年她首次参加奥运会,在400米决赛中因背伤复发,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赛。本届她获取了这项桂冠,并在4×100米接力赛中得了1枚银牌。不过科赫在田坛的成就不在奥运会夺冠上,而在创世界纪录和获世界冠军。她在200米、400米跑和接力项目中16次创世界纪录,在1977年至1985年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中多次取胜。其中1983年她在首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三夺金牌;1985年的世界杯田径赛上,她又在200米、400米和4×400米接力赛中三次夺魁,并以47秒60创造了400米世界纪录。由于她在田坛的功绩,多次被评为年度世界最佳运动员。/n

获金牌最多的苏联女队也人才济济,除老将塔·卡赞金娜外,还有娜·奥莉扎连科。她在800米比赛中夺冠,成绩1分53秒43,创世界纪录;纳·特卡钦科以5083分创五项全能世界纪录并获金牌。五项全能是奥运会最后一次比赛,从下届起改为七项全能。男子游泳是受抵制影响最明显的项目。由于强手缺席,苏联取得了从未有过的成绩:获金、银牌各7枚,铜牌3枚。

上届奥运会民主德国女子游泳选手一举夺得全部13项的11枚金牌,大胜美国队,这次美国队重振军威,再现了上届奥运会的战绩,获11枚金牌、8枚银牌、7枚铜牌。在整个女子比赛中,曾7创世界纪录。这次获游泳奖牌最多的是民主德国16岁的英内斯·迪尔斯,这位自由泳的多面手共得了5枚奖牌:400米、4×100米接力获金牌,200米、800米获银牌,100米获铜牌。在这种世界性大赛中能在所参加的全部5个项目中获取奖牌,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本届举重新增加了一个100公斤级、总数达到10个级别。在金牌分配上,打破了上届苏、保瓜分局面。10枚金牌分属苏、保、捷、匈、古五国。苏联仍居优势,夺取了金牌总数中的一半。比赛开始后,朝鲜52公斤级选手韩京时在抓举中冲击世界纪录成功,成绩是113公斤,成为朝鲜在奥运会上第二个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韩京时后来取得了与冠亚军同为245公斤的总成绩,但因体重问题只得了铜牌。本届共18次刷新13次世界纪录,108次破参赛选手所属国家纪录。举重界人士认为,这是一次世界高水平的较量。

苏联和东欧国家垄断了这次体操比赛。男子项目中,由于从1960年起一直获团体冠军的日本缺席,苏联取代了这个位置,这是它自1956年后再次获得这个荣誉。苏联列宁格勒22岁的大学生亚历山大·季佳京在与上届新闻人物安德里亚诺夫争夺个人全能王座时取胜,成了本届男子赛的明星。他除获得个人全能、吊环和团体3枚金牌外,还在鞍马、跳马、双杠、单杠中四获银牌,也因此成为第一位在单届奥运会上夺取8枚奖牌的运动员。安德里亚诺夫成绩虽不如上届出色,但也获得了两枚金牌(团体、跳马)、两枚银牌(个人全能、自由体操)。有鞍马"大师"之称的匈牙利选手佐尔坦·马乔尔再次表演了出色的技艺,蝉联了冠军。女子金牌之争主要是苏罗两国。科马内奇仍是这次赛场的强者,共获两枚金牌(平衡木、自由体操)、两枚银牌(全能、团体)。苏联达维多娃、沙波什尼科娃和涅利·金也各获得了两枚金牌。

近几届摔跤场上的常胜军苏联队本届仍成绩出色,获得了20枚金牌中的12枚(自由式7,古典式5)。在自由式摔跤中,来自苏联加里宁格勒的别洛格拉佐夫兄弟非常引人注目。这是一对孪生子,生于1956年9月16日,一个叫阿纳托利,另一个叫谢尔盖。两人虽系孪生,但外貌不很相似。阿纳托利瘦小,身高仅1.55米,体重不足52公斤;谢尔盖则较壮实,高1.68米,重57公斤。两人在自己体重所属级别中,各取得了1枚金牌。孪生兄弟在同届奥运会个人赛中双双夺冠,是极为罕见的,一时传为美谈。

苏联虽然在摔跤赛中战果辉煌,但在拳击中功亏一篑,在参加的7个级别最后冠军争夺中,只得1枚金牌,其余6项均失利。古巴拳击手则大出风头,夺得6项冠军。古巴特奥菲洛·史蒂文森第三次赢得了特重量级(81公斤以上级)冠军,成为第一位在同一级别中三夺奥运会金牌的拳手。

苏联在马术比赛中也成绩优异,获得了6枚金牌中的3枚。奥地利23岁的伊莉莎白·托雷伊尔在盛装舞步骑术赛中荣获冠军,成为继联邦德国林森霍夫、瑞士斯图克尔伯格之后获得这种荣誉的第三个女性。获该项团体冠军的苏联队3名选手中也有1人是女性,她是年已35岁的维娜·米谢维奇。这位女骑手是位沙场老将,多年活跃在赛马场上,但本次是第一次取得优异成绩。

球类项目除男女曲棍球外,冠军全被欧洲人包下,而苏联又是其中的最大赢家,获取了男、女排球,女子篮球、女子手球4项桂冠。足球、男子篮球、男子手球金牌则分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民主德国。男子曲棍球由上届第七名的印度队问鼎,这是该队自1928年以来第八次获奥运会金牌。女子比赛则大出人们意外,独立不久的津巴布韦成了奥运会第一个女子曲棍球冠军,轰动了整个体坛,也是本届奥运会的爆炸性新闻。

比赛于8月2日结束,苏联获得80枚金牌、69枚银牌、46枚铜牌,理所当然名列第一;民主德国以47枚金牌、37枚银牌和42枚铜牌的成绩居第二;保加利亚获得奖牌数依次为8、16、17枚。苏联、民主德国两国所获金牌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所以人们评论说,莫斯科奥运会的“金牌将贬值50%”。

8月3日的闭幕式上,由于美国反对,一反惯例,没有升起下届奥运会东道主美国的国旗,而代之以洛杉矶市市旗。

赛事数据

名次

国家或地区

金牌

1

前苏联

80

2

民主德国

47

3

保加利亚

8

4

古巴

8

5

意大利

8

6

匈牙利

7

7

罗马尼亚

6

8

法国

6

9

英国

5

10

波兰

3

11

瑞典

3

12

芬兰

3

13

捷克

2

14

南斯拉夫

2

15

澳大利亚

2

16

丹麦

2

17

埃塞俄比亚

2

18

巴西

2

19

瑞士

2

20

西班牙

1

21

奥地利

1

22

希腊

1

23

印度

1

24

比利时

1

25

津巴布韦

1

26

朝鲜

0

27

蒙古

0

28

坦桑尼亚

0

29

墨西哥

0

30

荷兰

0

31

爱尔兰

0

32

乌干达

0

33

委内瑞拉

0

34

牙买加

0

35

黎巴嫩

0

36

圭亚那

0

赛事文化

吉祥物

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吉祥物是一只名叫“Misha”的熊,由著名的儿童书籍插图画家维克多·切兹可夫设计。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从一百多幅作品中选出了“Misha”,并最终于1977年12月19日向世人揭开了他的面纱。

奥运奖牌

奖牌正面是表示胜利的传统奥林匹克标志:高举月桂花冠的胜利女神奈基。奖牌正面右下角是一座大型竞技场的片断,上方用西里尔文字写着“1980年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奖牌背面表现的是,圣火在体育场背景的衬托下熊熊燃烧,右上角是莫斯科奥运会会徽。

赛事项目

本届竞赛项目仍为21个大项,但单项数从上届的198增至203,增加了5个小项,包括男子50公里竞走、女子曲棍球和柔道的几个级别,引人注目的是女子曲棍球首次进入了奥运会大门。

该文章由作者:【非洲野狗】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