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加工方法
一、工艺痕迹
古时候的古玉加工方法与现在的玉石加工工艺是不一样的,现在科技发达,加工玉石非常简单,有专业的机器就可以做到,但是在古时候,科技没有那么发过,加工的时候,使用的都是一些传统的工具,所以工艺的痕迹上,古玉和新玉是不一样了。
比如,古玉的加工工艺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加工方法一直变变的演变,从最初的手工时代,到了后来的砣机时代,再到现代的电动工具时代,加工的痕迹是不一样的,在新时代晚期的时候,玉石的加工就已经使用了手动的砣具,配合解玉砂和一些棉麻等材质,对玉石进行切割,打磨和抛光。
所以新时器时代的古玉的工艺痕迹是孔道一般都是喇叭孔,如果玉石的厚度比较大,孔道为长孔的情况下,那么都是对穿的孔道,孔道的两端比较粗大,而中端比较细小,并且在孔道的内部,能看到一些螺旋纹。
而到了战国以后,铁器被大量的应用,这个时候,砣具也开始采用铁器,这个时候的孔道的相对来说比较规整,但是,因为铁器的硬度较高,在穿孔和打磨的时候,容易出现硼砂的情况,内部的螺旋纹也不如新石器时代的细腻光滑。
而到了现代,很多玉石的穿孔使用的都是机器,因为穿孔的过程过快,所以在螺旋纹的基础上,还能清晰的看到电动砣具的垂直的砣过纹,当然了,以上的痕迹,都必须是在放大镜的辅助下才能看得出来的。
二、氧化程度
看一块古玉的氧化程度,也能大致的判断古玉的年代,比如,当看一块古玉的时候,在放大镜下观察氧化情况,因为古玉所在的土壤内的物质不同,玉质的各部分的密度结构也不同,所以土壤对古玉表面的腐蚀程度也不同。
古代人如何加工玉石
制玉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制玉工具的进步。过去靠双脚不断地登踏制造动力,现在换成了电动马达,过去切磨工具一分钟转几百转,现在一分钟能上万转。手工制玉虽更温润但其费时费力是难以想象的。张广文先生在《玉器史话》中有一段记述,可见手工制玉的繁复。“玉器制造的工序极复杂,碾制一件玉器需要画样、锯料、做胚、做钿、磨光、刻款等主要工序。玉材硬度一般在七度左右,质地非常硬,普通金属刀具不能刻动,加工时需要用琢磨法碾制。一般是在一个桌凳上安上脚踏皮带传动装置,带动一个砣子旋转,砣子有大有小,依加工需要更换,最小的砣子仅有钉头大小,砣子上加水,再加着一种极硬的“解玉砂”在玉材需要加工的部位,旋转碾磨,因而加工速度极慢。一件玉器,不仅材料贵重,制造时所用工时也非常浩繁,特别是清代宫廷制玉,速度极慢,成本相当高。例如乾隆三十年七月苏州解办的青白玉大碗,高三寸五分,口百五寸八分。每件做胚用六七十工,打钻掏膛九十一工,做钿六十三工,光玉四十一工,镀刻年款四字做四工。由此而知清代制玉用工之一斑。
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制玉图》一套,约为清人所绘,共 12 副。制玉图风格写实,记录描绘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第一幅“捣沙研浆图”。过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着在砣与玉之间的沙,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从天然纱中中淘出的,分红纱、黑沙、黄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达到 8-9 度。捣沙、研浆是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粗细程度。把捣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沉淀过程中,粗细自然分层。
第二幅“开玉图”。把大块的玉石分解,要用类似于锯的工具。过去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又称弓子。图中画的更象锯。开玉的弓弦是铁丝制成的,几根铁丝拧成麻花股。开玉时在弦上加解玉沙,并不断加水,慢慢把玉材“磨”开。
第三幅“扎砣图”琢磨玉的轮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切”。把玉材切开,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第四幅“冲砣图”。冲砣是粗磨,相当于做胚。
第五幅“磨砣图”。相对冲砣来说是进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础上磨出细节。
第六幅“掏堂图”。掏堂即掏膛儿。如鼻烟壶、瓶、碗、笔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儿要在玉器上先钻出一个眼,然后用特别的砣一点一点地把内部的玉磨掉。
第七幅“上花图”。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种花纹。从图中可以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种类也更多。
第八幅“打钻图”。打钻是用一个管状的磨具,在玉器上钻出圆圈状的沟槽。钻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圆柱打掉,即可掏膛儿。图中还有个细节,即在横杆上挂了一个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幅“绣花图”。即做透雕、镂空。
第十幅“打眼图”。在玉器上磨出一个眼儿。
第十一幅“木跎图”。木跎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
第十二幅“皮砣图”。皮砣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的。
制玉的机器很象现在车床。前面是转动的砣,右边有一个盛水的盆,收集从玉器上流下来的水和沙,所以这个车床样的机器也叫“水凳”。现在的制玉工具非常先进,能制作出非常精细的花样。现在琢磨玉器只在磨的时候不断加水,再不用加沙了,因为沙已经跟砣合二而一了。
有谁知道古代怎么抛光翡翠?
现代的抛光一般分两种,一是手工抛光,一是机器抛光,机器就不介绍了,雕刻好了放到机器里转个几天就好了!古代只有手工抛光,手工的也分机器抛光和纯手工抛光,在没有现代化的机器之前抛光的活真是辛苦之极!
抛光粉的配法:钻石抛光粉一般是用食用油或水调配成膏状即抛光。其他抛光膏一般绿色的为氧化铬,橙红色的为氧化铈.
玉器抛光
第一步:上膏,将雕好的翡翠的表面涂上一层膏状的抛光粉,绿色的为氧化铬橙红色的为氧化铈.
第二步:推磨,用二千目的砂轮磨表面.
第三步:重复前两步,一般要重复二次.第四步:上毛刷,将钻石粉涂在翡翠的表面然后用硬毛刷来抛.
第五步:细工,开始对大工具抛不到的小地方来抛磨.用竹子,沾钻石粉,大一点用竹筷子,小的地方就要用到竹牙签了.
第六步:精抛,将翡翠涂上钻石粉后用硬皮来抛磨,国内大多用牛皮,缅甸大多用象皮.
翡翠这就抛好光了,不过还要有几道收尾的工作要做.第七步:清洗,目的是将抛光好的翡翠上面残留的抛光粉清洗干净.
古玉是怎么抛光的?
抛光是把玉器表面磨细,使之光滑明亮,具有美感。抛光首先是去粗磨细,即用抛光工具除去表面的糙面,把表面磨得很细;其次是罩亮,即用抛光粉磨亮;再次是清洗,即用溶液把产品上的污垢清洗掉;最后是过油、上蜡,以增加产品的亮度和光洁度。
抛光是玉雕的关键 也是最后的环节,抛光就是让玉器表面的擦痕消除.让玉器表面反射光线,玉器就产生温润光洁的效果,玉器抛光时温度较高需要不断的添加水,使玉器表面更加光亮,也有许多是用的抛光机器,但是目前 许多抛光机器抛光并不是很细致,抛光的结果是很多边边角角都无法抛光到位.
所以玉器抛光以人工辅助产品质量就比较高.
玉器的抛光过程
抛光是对玉器产品最终的作业,在玉雕行业多习惯称为“光亮”或“光活”。
抛光工序步骤:磨细 罩亮 洗 过蜡 擦拭。
磨细,又叫“去糙”。即用“胶碾”将玉雕半成品的表面打磨得更细腻平整,这是抛光前的准备。罩亮,用特制的抛光粉进行抛光。抛光所用的抛光剂,一般使用红粉子(氧化铁粉),绿粉(氧化络粉)和天然钻石微粉(3200—6000网目)。抛光剂用适量的水和油汁调好,涂在柔软的材料——毛毡、皮革、棉布、木材、葫芦壳制成的砣轮上,再在玉器表面上做较慢速的摩擦,转动一段时间,就可以获得光滑洁润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玉器表面。玉石的材质美、玉器工艺的技艺美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洗,是把抛光后的玉件清洗干净。过蜡,就是将石蜡擦在烤热的玉件上,冷却后用布擦拭表面,使玉件表面有晶莹的亮度。
玉器抛光分“硬亮”和“胶亮”两种。“硬亮”的光亮度高,发强闪光;“胶亮”的光亮度低,发弱闪光。从工艺上看,“胶亮”比“硬亮”少一道工序,是制作仿古玉器时才采用。
经过抛光处理的玉器表面,为什么会有这种神气的变化?有人认为抛光本身并没有什么魔力,只不过是抛光剂将玉石表面的擦痕减少到肉眼看不到的程度,这样就增加了玉器表面对光线的反射能力,由此形成了光洁茔润的玉器表面。至于表面的亮度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玉料的材质,二是玉料的结构,虽然大多数玉料都是晶体结构,但晶体的粒度和分布状况不同,呈纤维状的玉料易于抛光,呈粒状纤维的玉料不容易抛光。单晶体矿物易抛光,
多晶体的玉料不易抛光。表面是否平整细腻,这也是玉器表面能有光泽的先决条件。但也有人认为抛光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抛光时产生了熔融现象的结果。这个道理可以从奶油被热刀切过的表面中看出。虽然目前关于抛光的秘密尚未有定论,但抛光终归可以使玉石表面产生神气的装饰效果,确实是无可怀疑事实。以上两种解释虽然不能够单独的解释抛光工艺的实质,但有不少人为了提高抛光工艺质量,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改进工艺,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该文章由作者:【生活几何】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