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宣传日(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经党中央同意,2003年9月11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将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其中2011年9月20日是第九个公民道德宣传日。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的目的是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使公民道德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节日简介

2003年9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将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这是中央文明委为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切实加大思想道德建设力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节日来历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就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新一届中央文明委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2003年以来两次召开全委会研究部署这方面的工作。最近,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就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指导下起草、修改和印发的。文件决定,从2003年开始,将党中央印发《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这是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宣传思想战线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就是要为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一个有力的抓手,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加强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就是要促使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就是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关心、自觉参与道德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创建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公民道德规范

二、“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三、“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四、“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五、“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文明礼仪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该文章由作者:【王火锅是火锅王】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