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腹泻为主的儿童疾病)

小儿腹泻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

病因

自身因素

幼儿容易患腹泻病主要与下列易感因素有关。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耐受力差,一旦缺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在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和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感染因素

消化道内感染:为主要因素,病毒、细菌等通过食物、呼吸道或水源感染。/n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n肠道菌群紊乱: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n

消化功能紊乱

饮食不当、碳水化合物不耐受、食物过敏、药物作用、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等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症状

轻型

起病可缓可急,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缺乏,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3~10次/天)及性状改变。/n

重型

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呕吐咖啡色液体,食欲缺乏,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n代谢性酸中毒:轻者无明显表现,重者可有面色灰白、口唇樱红、呼吸深快、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n低钾血症: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腹胀、肠鸣音减弱,心率加快。/n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活动性佝偻病患儿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出现惊厥或手足搐搦。

检查

确诊小儿腹泻主要依靠便常规、大便培养、大便乳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粪便还原糖检查、粪便电镜检查、血培养、血生化检查等检查。/n

便常规

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时需反复检查几次才有意义,有助于腹泻的病因和病原学诊断。/n

大便培养

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n

大便乳凝集试验

检查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n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查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n

粪便还原糖检查

双糖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还原糖呈阳性,pH<6.0,还原糖检查可用改良斑氏试剂或Clinitest试纸比色,继发性双糖酶缺乏远较原发性多见,原发性者以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最常见。/n

粪便电镜检查

检查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等。/n

血培养

检查对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杆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助于诊断。/n

血生化检查

检查对腹泻较重的患儿,应及时检查血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血渗透压,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该文章由作者:【朽木露琪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