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行动(军事术语)

斩首行动即用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导弹对敌方进行军事打击,通过精准打击,首先消灭对方的首脑和首脑机关,彻底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

“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形象反映了这种思想。“斩首行动”的要素是快速、精确、内应。

斩首行动(军事术语)

简介

“斩首行动”的实施的硬件条件就是精确打击,“斩首行动”另外一要素是内应,要有充分的情报,有谍报人员和有所侦察手段发现高官的高级车队和重要的统帅指挥机构,最后一点是快速,首先打击敌人最脆弱的重心———统帅指挥机构和支撑战争的经济目标,以取得决定性效果,并迅速结束战争。

在战争中,战争对手作为一个大系统,通常由五个环节组成:“指挥领导环”,即指挥系统;“有机必需品环”,即电力等相关的工业以及弹药、食品等;“基础结构环”,即交通航线等基础设施;“个体群环”,即人口;“野战部队环”,即以保护己方系统内部环节、攻击敌方系统各环的环节。按信息战原则,这五个环节中,力量最弱的是第一环,其功能和构成决定了它是整个作战系统中智力、技术和信息最为密集的要穴部位,但同时也是作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最弱的部位,因此历来是兵家追求的首选打击目标。

理论

斩首理论最早源于美国空军沃特上校的五环理论。在沃特上校的五环模型中,由内向外,把人的大脑作为第一环,认为人的战略中心是大脑,大脑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大脑、眼睛、耳朵和神经系统,即便是有完好的躯体,也只能是个植物人,这样的植物人将不再能够从战略层次动作,因为大脑负责集成和指导人体器官和神经网络。它相当于敌人的指挥机构,只要把它破坏掉,敌人这个大系统就会停止运转。破坏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战斗毁伤,也可以通过信息战瘫痪。

把人的心脏、肝脏和肺比作第二环,它相当于淡水、食物、电力和石油这样的生活必需品。把人的骨头、血管和肌肉比作第三环,它相当于铁路、桥梁、公路、港口、机场等运送货物、传递信息或提供支援的基础设施。把人体内数千万个用来传送食物和氧气的细胞比作第四环,它相当于人类群体,目标众多,难以消灭。过多地毁灭和杀伤敌国人员并不一定造成士气的低落,相反,可能将激发民族义愤,反而使士气高涨。把白血球等人体保护细胞比作第五环,它相当于武装力量。

五环的关系是: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构成自已独特的系统,最终由大脑统一指挥和运转,所以人体是一个由许多分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大脑是不可替代的,心脏、骨头等都是可以替代的。大脑损坏之后人体将失去作为人类的价值,但人体的其他部位失去之后,人仍然享受人类的尊严,仍然能够进行某些正常的思维或战略活动。

五环模型的特点:一是第一环位于核心,目标虽少但地位最重要,越往外环扩展,目标数量越多,重要性越差;二是已往的战争更多的是攻击最外围的两个环,即第五环和第四环,即打击人员和军队;三是未来战争将主要打击内环及核心环,即打击敌人的指挥机构、有机必需品和基础设施。摧毁指挥机构就像是动脑外科手术,使敌人的大脑失去作用;摧毁有机必需品,使敌人缺乏后勤供应和补给而失去作战持续能力;摧毁基础设施将使敌人断绝物质流和信息流,失去所有战争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外面那两个环不摧毁也没有多大作战能力。

进程

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依仗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良的武器装备,以“泰山压顶”之势,从空中到地面对伊拉克发动全面进攻。首先,以“斩首行动”为发端,打响了“精确闪击战”。3月20日,美军针对伊拉克的“政权目标”,利用巡航导弹实施定点打击,冠名为“斩首行动”。

再次,“战场明星”特种兵担任“急先锋”,他们负责弄清萨达姆和其他高级领导人的行踪;抢占机场和油田;实施心理战;进行特种侦察,引导战机打击临时目标;攻占无线广播电台、电视台、情报中心等关键信息设施,截断伊拉克的内外联系。美军使出如此多的“毒招”拟在一个星期之内即可结束这场战争。

可是,事情并不像美国人所预料的那样,不但其精心策划的对萨达姆实施的“斩首行动”未能奏效,而且在伊军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躲过空袭,避开锋芒”等一系列非常规战术的阻滞下美英联军的进攻并非畅通无阻,战争一开始便呈现胶着状态。紧接着采取“震慑行动”,利用机载、舰载导弹,在卫星定位系统的引导下,针对事先确定的打击“重心”,实施狂轰滥炸。同时十几万大军每天以150公里的速度快速推进。其次,张开“天眼”布下4张大网,确保战场单向透明。

在距离地面600多公里的太空,由160余多颗全球定位间谍卫星组成“天眼”卫星网;在伊拉克头顶约两万米的高空,U-2侦察机和“全球鹰”无人侦察机不断地盘旋;在1.2万米的高空,装备有移动目标追踪雷达的预警机往返巡逻;再往下到6000米高处,则有“掠食者”无人驾驶飞机装备有图像、红外线及雷达传感器探视军情……以这种多层次、多来源、全时空的多维感知系统,实时提供战场信息使战场对美军单向透明。

特点

纵观战争初期的伊军防御作战,不能不说他们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以弱抗强”、“以劣抗优”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一是化整为零、以拖待变。伊军采用分散、隐蔽的作战行动与美英联军展开周旋,有效迟滞了美英联军的进攻速。

二是全民参战,军民一体。战前,伊拉克当局广泛动员居民参战,给他们配发武器,形成全民参战,军民一体、共同抗敌的局面。军民共同抗敌,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精神和心理上给国人一个重大的鼓舞,坚定了国人不离开家园,积极参战的决心、前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曾出现几百万人的难民潮,而此次伊拉克战争,不但没有形成较大的难民潮,而且还有几千名伊拉克公民纷纷从约旦等地申请回国参战,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三是依托城镇,节节抵抗。伊军注意吸取海湾战争的教训,没有在广袤的沙漠、辽阔的原野、两河流域和平川等暴露地形上布设重兵集团,而是分散隐蔽于城镇内,依托城镇易守难攻的有利条件,与美英联军展开反复争夺,不仅给敌人造成较大伤亡,而且挫伤了敌人的战斗意志。

四是小股偷袭,持续扰敌。崇尚非接触作战理论的美军认为依靠其远程精确打击火力就能制服伊军。但伊军采取“你不接触我,我却接触你“的方法,抓住敌长驱直入,战线过长的弱点,利用沙尘暴等气候条件,采用夜间伏击、袭扰破坏、诈降、小群出击等短兵相接的游击战法,时而袭扰美军后勤车队,时而以小股兵力迂回至美军侧翼或后方迅速出击,时而又乘夜暗靠近美军部队发起突袭,给美英联军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撼。

五是隐真示假,藏打结合。面对美英联军的狂轰滥炸,伊拉克采取了隐真示假、隐藏躲避的方法,无论是军队还是平民尽管伊军装备的防空武器,均为早期制造的防空导弹、高炮和高射机枪,较为落后,但由于采取了密集使用的方法,也击落了美英联军的一些作战飞机和巡航导弹。

启示

伊拉克的战争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现代战争条件下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与能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军事人才群体直接相关。根据未来作战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和我军的实际,使人的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在提高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上,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是极其重要的:

尽管近几年来部队已掀起轰轰烈烈的科技练兵热潮,但就总体而言,训练内容低层次循环,训练科目“炒剩饭”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怎样发挥战士的聪明才智,在战斗中,如何运用智谋对付敌人、保存自己等智能训练很少。要应付高技术战争,无论是政治工作还是军事工作,既要注重培养官兵高度的政治觉悟、英勇杀敌的牺牲精神,又要培养官兵智能素质;既要练技术战术,又要练谋略战法,使全体官兵大智大勇,整个部队精干顶用、所向无敌。

一是要下大功夫提高广大官兵的现代科学文化特别是高科技素质。必须进一步校正那种把人的素质仅仅理解为觉悟、勇敢和牺牲精神的片面认识,确立智能是构成人的因素第一要素的观念,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把培养和提高官兵的智能素质纳入部队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内容。有些同志对这一问题理解十分片面,人才培养偏重于政治思想多,对如何培养部队智力、增长官兵的智慧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二是要切实加强对我军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的学习研究。人在战争中的主导性和主动性的正确发挥离不开正确理论和先进军事思想的指导。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无疑是当代中国最先进最科学的军事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要正确发挥人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仍然离不开这些光辉思想的指导。但是,由于高技术武器的广泛使用,战争的物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由于高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战场,现代战争的作战思想已有一个大的转向:作战指导思想,由“粗放式”转向“精确化”;力量使用,由“兵力集中”转向“作战效能集中”;战斗样式,由“线式攻防战”转向“非线式机动战”;战斗编成,由“预先合成”转向“动态合成”;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要实行正确的战争指导,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在其科学思想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技术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积极研究探讨适应高技术战争特点的作战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这既是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高指战员自身素质所必须,又是在高技术战争中正确发挥人的主动性和主导性的重要基础。

三是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指战员驾驭和实施高技术战争的能力。无论是提高指战员的素质还是发挥人的主动怀、主导性,靠纸上谈兵是绝对办不到的,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在训练实践中提高。

为了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一方面,必须加快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研制和装备步伐,尽可能地做到打什么仗,就用什么样的武器。另一方面,就战斗力生成来说,下大力使现有装备特别是新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简称“两成两力”),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快“两成两力”建设,既要重视理论法规、组织指挥、保障能力、管理维修、储备供应的研究和建设,更要重视教育训练的实践操作。

就整个部队而言,当前更应该重视大力深化装备训练,促进训练实战化。做到训练一致、训用一致。要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根据未来作战的需要,调整训练内容,突出野外生存、实装机动等重点,多在生疏复杂地带和近似实战的艰难困苦条件下训练和摔打部队,练技术,练指挥,练体力,练协同,不断缩小训练与实战的差距。只有这样,官兵的素质才能有一个较大提高,发挥人的主动性才能有一个坚实的素质基础。

相关案例

美军斩首

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对伊军发动攻击的,先摧毁了伊军指挥机构和地面防空系统,再摧毁其电力、能源、通信、桥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最后才与伊军作战部队开始地面作战,摧毁其人员和军队。科索沃战争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加充分,南联盟军队基本上没有重大毁伤,北约就结束了战争。

通过摧毁核心环而不需要对外围各环进行打击就能快速达成战争目的,必然节省大量兵力兵器,而且也可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获取主动,这便是美军“斩首行动”的理论依据。美军认为,如果在战争一开始,就把45枚导弹和4枚激光制导炸弹扔在萨达姆的身边并将其致死,必将发挥巨大的战略效能,而同样数量的导弹和炸弹,如果扔在巴格达市中心或城市外围的伊军防御阵地上,无论造成多大的摧毁效应,都不可能对其政权构成震慑。

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的斩首行动主要是针对敌方的战略指挥控制系统,而1986年的美得冲突、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则是直接针对敌方最高领导人进行精确打击,这样的打击体现了打敌要害、直接致敌于死地的战略思想。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

2003年03月20日:斩首空袭萨达姆

美国对IS发动“斩首行动”

美国中央司令部2014年11月7日晚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附近实施空袭,击中属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一列车队。有阿拉伯媒体报道,“伊斯兰国”领导人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当时身在车队中,他被击伤。

但美军中央司令部发言人帕特里克·赖德说,尚不清楚巴格达迪的状况。

重要目标

2014年6月,“伊斯兰国”控制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并一直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据点。

赖德2014年11月8日告诉媒体记者,美军2014年11月7日晚对摩苏尔附近的一列车队展开空袭,车队由10辆武装卡车组成。

摩苏尔市内太平间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路透社记者,空袭后大约50具“伊斯兰国”成员的遗体被送去那里。

阿拉伯卫视台报道,巴格达迪被击伤;伊拉克一家电视台称,他的一名助手被击毙。

但赖德说:“我们可以证实的是,联军战机实施了一系列空袭,针对一些聚集在摩苏尔附近的‘伊斯兰国’头目,但不能肯定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当时在场。”

他说,这次由美军领导的空袭是“我们继续向‘伊斯兰国’恐怖网络施压”的标志,目的是“打压这一组织”,确保它“活动、通信和指挥的能力愈发受限”。

法新社报道,美国政府悬赏1000万美元缉拿巴格达迪。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巴格达迪的影响力超出了“基地”组织头目艾曼·扎瓦希里。

增援迟到

美国官员2014年11月7日证实,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批准向伊拉克增派1500名军事人员,指导和训练伊拉克军队以及库尔德武装,以对抗极端组织“伊斯兰国”。

美军眼下约有1400名驻伊军事人员,略少于先前限定的1600人。其中,600人作为军事顾问部署在首都巴格达和埃尔比勒省,800人负责保护美国使馆和巴格达机场安全。据奥巴马最新授权,美军方可以在伊拉克部署最多3100名军事人员。

对于美国最新增派计划,伊拉克总理海德尔·阿巴迪2014年11月8日告诉媒体记者:“这一步来得有些迟,但我们表示欢迎。”

伊拉克政府先前要求打击“伊斯兰国”的国际联盟培训并武装伊拉克安全部队。阿巴迪说:“这一联盟已经答应,4至5座伊拉克培训基地已选好。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派遣培训人员”。

法新社援引专家的观点报道,伊拉克安全部队面临培训不足和后勤严重匮乏的困境,这直接影响到与“伊斯兰国”的作战。(杜鹃)

该文章由作者:【张宏涛】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