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汉字常用字(一级字),读作wēi,形声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隐蔽、隐匿。引申有秘密地、侦察、精妙深奥、昏暗不明、细小、少、衰落、无等意思。
字源演变
形声字。甲骨文字形从攴、声。右旁从“攴”,攴为打击,於此表示修剪整理。字形相合表示修剪整理头发。金文字形有的承袭甲文的结构,另外也有将“攴”省变为“又”,左旁又增“彳”形。战国文字形体略有省变。至篆文,则将头上发形改作斜笔的“山”形,并分歧成两字:一字是从彳、声的“微”,另一字则是保持甲骨文。隶书则定为从彳、从攴,并改发形为“山”。现代汉语楷书则据篆文之形定作“微”。在六书中属於形声兼会意。规范字作“微”。
《说文·人部》:“散,妙也。从人,从支,岂省声。”高鸿缙《散盘集释》:“敞应从支、长会意。长为髲字最初文……鬈既细小矣,支之则断,而更微也。”微本义为隐蔽、隐匿。《说文》:“微,隐行也。”《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杜预注:“微,匿也。”孔颖达疏引郭璞曰:“微谓逃藏也。”引申有秘密地、侦察、精妙深奥、昏暗不明、细小、少、衰落、无等意义。也常作副词,表程度,相当于“稍微”。或表示否定,相当于非,不是。或通“徽”,义为善。又或通“尾”,交尾。
现代释义
基本解释
●微wēi
◎小,细小:细微。轻微。微小。微型。微观。微雕。微积分。微电脑。微量元素。谨小慎微。微乎其微。
◎少;稍:稍微。微笑。微调(tiáo)。
◎衰落;低下:卑微。微贱。
◎精深;精妙:微妙。精微。微言大义。
◎隐约;不明:微茫。微词(隐晦的批评)。
◎隐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亡”。
◎暗中察访:微行。
◎无,非:“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百万分之一:微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百万分之一)。
详细解释
微
wēi
【动】
(会意。从彳(chì);–(wēi)声。本义:隐秘地行走)
同本义〖walkclandestinely〗
微,隐行也。——《说文》
崔杼微逆光。——《左传·襄公十九年》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
藏匿,隐蔽〖hide〗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而臧。——《礼记·学记》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伺察,侦察〖spy〗。如:微捕(伺察捕获)
衰微,衰落〖decline〗
固以微矣。——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无,没有〖havenot〗。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
非,不是〖no,not〗
虽微晋而已。——《礼记·檀弓下》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十年》
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吕氏春秋·离俗》
又如:微与(不应该这样);微独(不单是,不仅仅)
微
wēi
【形】
微小;轻微〖minute;tiny〗
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细也”。
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微风鼓浪。——宋·苏轼《石钟山记》
微波入焉。
岭峤微草。——宋·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微恙(小病);微行(小径;便装出行);微雨(细雨);微蔑(指极微小的东西);微仪(谦辞。微不足道的礼物);微忱(一点儿诚意;些须诚心);微词(隐约的讥喻);微力(微小的力量);微功(细小的功劳)
卑贱〖humble〗
虞舜侧微。——《书·序》
刍荛之微。——清·刘开《问说》
又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微介(卑贱而耿直);微名(微贱之名);微门(卑微的门第)
不明;昏暗〖dim〗。如:微光(微弱的光线);微明(微弱的光亮);微眇(眼瞎);微灯(暗淡的灯光)
日月亏缺的〖wane〗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邶风·柏舟》
秘密,偷偷〖clandestinely〗
微视其睡。——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于此微缺。——清·袁枚《祭妹文》
微闻有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微伺(暗中伺察);微攻(暗中侵害);微逆(暗中迎回);微知(暗中探悉);微随(暗中跟随);微察(暗中侦察);微谋(密谋);微讽(暗中讽喻);微验(暗中侦察);微扣(暗中询问)
精妙〖elegant;exquisite〗
口多微辞。——《登徒子·好色赋》
诸侯有能微妙以节。——《荀子·议兵》
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微
wēi
【副】
稍微,稍稍〖slightly〗
但微颔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土膏微润。——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微笑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婉贞微叹。——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微闻(隐约听到);微露(微微显露)
要没有,要不是〖butfor;ifitwerenotfor〗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微
wēi
【名】
古单位名〖wei,measureunit〗
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两的百万分之一
忽,十微。微,十纤。——《察微算经》
角度、弧度的单位,一秒的六十分之一
秘密之事〖secret〗
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韩非子》
古诸侯国名〖Weistate〗
殷代畿内之封地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史记》
殷周时西南夷之国
及庸、…微、…人。——《书·牧誓》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隐行也。从彳声。《春秋传》曰:“白公其徒微之。”无非切。
说文解字注
(微)隐行也。
训眇。微从彳、训隐行。叚借通用微而?不行。邶风。微我无酒。又假微为非。
从彳声。
无非切。十五部。
《春秋传》曰:“白公其徒微之。”
左传哀十六年文。杜曰。微、匿也与释诂匿微也互训。皆言隐、不言行。之叚借字也。此偁传说叚借。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非切。音薇。《尔雅·释诂》:幽,微也。《易·系辞》:知微知彰。《书·大禹谟》:道心惟微。
又《广韵》:微,妙也。《礼·礼运》:德产之致也精微。
又《说文》,隐行也。《史记·秦始皇纪》:微行咸阳。
又《广韵》:细也。《孟子》: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
又《玉篇》:不明也。《诗·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又《韵会》:衰也。《诗·小雅》:式微式微。笺:微乎微者也。《史记·杞世家》:杞小微。
又《韵会》:贱也。《尚书序》:虞舜侧微。
又《尔雅·释诂》:匿,微也。注:微,谓逃藏也。《左传·哀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注:微,匿也。
又《尔雅·释诂》:蔽,微也。《晋语》:公子重耳过曹,曹共公闻其骈胁,谍其将浴,设微薄而观之。注:微,蔽也。
又杀也。《礼·檀弓》:礼有微情者。疏:微,杀也,言贤者丧亲,必致灭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以杀其内情。
又伺察也。《前汉·郭解传》:使人微知贼处。注:微,伺问之也。
又《尔雅·释训》:骭疡为微。注:骭,脚胫。疡,疮也。《诗·小雅》:旣微且尰。
又《韵会》:非也。《诗·邶风》微我无酒。
又《韵会》:无也。《礼·檀弓》:齐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曾子曰:微与。注:微,犹无也。
又国名。《书·牧誓》微卢彭濮。传:微在巴蜀。
又《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疏:未及顶上,在旁陂陀之处,山气靑缥色,故曰翠微也。
又紫微,太微,少微,星名。《晋书·天文志》: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诸侯府也。少微,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明大而黄,则贤士举也。
又三微。《後汉·章帝纪》:《春秋》於春每月书王者,重三正,愼三微也。注:三微者,三正之始,萬物皆微,物色不同,故王者取法焉。十一月,时阳气始施於黄泉之下,色皆赤,赤者阳气,故周为天正,色尚赤。十二月,萬物始牙而色白。白者隂气,故殷为地正,色尚白。十三月,萬物莩甲而出,其色皆黑,人得加功展业,故夏为人正,色尚黑。
又姓。《左传·哀八年》:微虎。注:鲁大夫。
又微生,复姓。《论语》微生高。
该文章由作者:【一轮明月照西厢】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