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第一中学(甘肃省公立中学)

静宁县第一中学(简称静宁一中),创建于1941年,现为县属重点高级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的甘肃省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第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第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实验室与仪器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第21、22、23届全国高中化学竞赛甘肃赛区奥林匹克明星学校”等荣誉称号,两次被评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校简介

静宁一中始建于1941年9月24日,由陇东著名教育家王尔全先生在明代嘉靖年间庙学的基础上,依托静宁文庙创办,校址在静宁县城关镇中街,初名为“静宁中学”,1943年更名为“甘肃省立静宁中学”,1958年划归县办,改名“静宁县第一中学”,2002年晋升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学校停止初中部招生,过渡为独立高中。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德行相修,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课堂教学质量和后勤服务等六项重点工作。去年以来,学校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全面建设高效课堂、狠抓养成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三项重点”工作。目前,学校紧紧围绕县教育局提出的“一二三教育提升工程”,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新课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学校向二本及以上院校输送学生2万多名,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居于全市同类学校前列,2005年以来,有20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第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第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实验室与仪器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两次被评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历史沿革

甘肃省静宁县第—中学,于民国30年(公元1941年)9月24日建立。早在民国27年(公元1938年),静宁县有志于文化教育事业的人士,鉴于静宁人民崇尚文明,向往文化,但由于经济落后,生计艰辛,青少年男女能够负笈担簦,奔赴外地接受中等教育者寥寥无几之现状,倡议筹办静宁中学,并已筹资做成了约60套课桌凳,选定校址,罗致教师,准备开学;随之又因种种原因而暂告搁置。

民国30年(公元门41年)春,地方人士议邀当时在平凉办学卓有成绩的王尔全先生回县任县中校长,静中的兴办始有头绪。遂选定原县学宫为校址,因陋就简,惨淡经营:修补原学宫的明伦堂、后厅为教室,以原模范小学占用的学宫部分房屋为宿舍(暂以模范小学为静中附小),于同年7月招生两班,共120人。8月27日)开学。定校名为“静宁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31年(公元1942年),甘肃省教育厅命令改“静宁县立初级中学”为“甘肃省立静宁中学”。同年,又经学校多方交涉,先后将文庙、乡贤祠、节孝祠,文昌宫(时教育局占用)等处地址拨给静中,学校占地面积遂扩展到40亩。

于是整修文庙大成殿为礼堂,东西两庑为教室,装饰原“先师庙门”为校门。随后又请拨学宫西边大坑(旧名萧家坪)为操场,火神庙前黉学坑为学校菜园,申请领得古城梁荒地100多亩为学田。至此,学校规模初具,校容焕然一新。

民国33年(公元1944年)7月,静宁中学第一届初中学生约90名毕业。同年秋季设立高中,招生一班,约30人。静中于是成为省立完全中学。民国36年(公元1947年)7月,静中第一届高中学生12名毕业。此后,静中级全班满,初中双轨,高中单轨,共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名左右,教职员工30多人。到1949年解放时为止,高中毕业3届,共?0多人,初中毕业6届,共480人左右。

1949年8月,静宁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校名仍为“甘肃省立静宁中学”,由县长于光兼任校长。学校按期招生开学,秩序迅速恢复正常。

1953年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学校,除整修了旧建筑外,又平整了学校东边的毛家坑,兴修了砖木结均的学生宿舍一幢,教室一排四座,男女厕所3间。

甘肃省第一届中教会(1954年1月)后,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54年4月派共产党员干部王尚仁来静中代理校务。1956年3月22日,静宁中学党支部成立。王尚仁任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1956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工农子女入学率急剧上升。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的上学要求,县上领导决定再次扩建校舍,增加招生名额。这年高中招生两班,共93人,初中7班,共388人;当时在校学生总数915人。为了扩建校舍,将学校东边毛姓院落调拨给学校,与前平整之毛家坑一起平整为学校东大院,修建教室两排8座。

1957年,学生入学人数继续增加,为了减轻学校压力,照顾静宁南片学生就近上学,县上决定在威戎建立静宁中学二部。于暑假前开始勘测校址,动工修建校舍,同时招生两班,共90人、秋季如期开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9年7月,静宁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改“静宁县第一中学”为“静宁县五七红专学校”,培训赤脚医生、兽医,拖拉机手等。于此同时,在各公社成立了公社中学。原一中的初中学生转入当时所成立的城川公社中学上学;部分教师留在“五七红专学校”,部分教师被分配到各公社中学任教,原一中的教师队伍至此瓦解。

学校里先进驻工作组.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在此期间.县上将东街紧挨学校的几所院落划归“红专”,遂在东街开设校门,封闭了原在后街的校门。1973年1月,“红专学校”奉命迁出,在原址上恢复了,“静宁县中学”。撤销了“城川公社中学”,学生全部转入县中,并调整补充了教师队伍。县中恢复后,全校师生挖倒了学校南面的一截城墙,填平了黉学坑,修成了面积14亩的操场,遂将原西坑操场辟为菜园。1974年,县上将县中黉学坑东部约10亩的园地划给静宁县商业局汽车队。

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调整改革,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1977年,县上确定静宁县中学为县办重点学校。1979年,改”静宁县中学”为“静宁县第一中学”。从此,静宁一中学生逐年增加,校舍不断整修、扩建。从1982年开始,修了宿舍楼、教学楼、实验办公楼等,硬化厂校院,开辟了花园,种植了花草树木,学校环境进一步美化。

1985年通过集资形式,在阿阳路征地开工修建静宁一中首栋教眷楼一幢,计三个单元,1998年夏竣工,解决了36户职工住房问题。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向南拓展校园面积80亩,使校园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一倍,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2001年,经平凉市建筑勘查设计院完成地质勘察,兰州煤矿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科技实验—图书阅览大楼。工程于2001年5月14日动工修建,2002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建筑总面积9183平方米,并一次性完成硬件配套,使实验、电教、图书设施设备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建成微机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和电子备课室,开通校园局域网,实现了和中国教育宽带网联通,标志着现代教育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走上了常规化、科学化的轨道。

2002年,学校顺利通过省上验收,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2003年,学校投资400万元,建成学生公寓楼和学生食堂。可容纳1400余学生住宿,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居住和学习条件。同年,学校集资再次在中街修建教职工家属楼两幢96户。

发展进程

静宁县第一中学,在64年的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年——1949年),学校创建时期,初创虽荜路蓝缕,但终成规模。

第二阶段(1950年——1965年),学校良好声誉形成时期,当时一批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执教一中。他们品德高尚、作风正派,学力深厚,思想进步,教书育人,为静宁一中的发展奉献了他们的心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阶段(1966年——1973年),为一中发展受挫时期,建制瓦解,办学停滞。

第四阶段(1977年——1991年),教育教学走向正轨,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录取人数一直稳居全市前茅。

第五阶段:1992——,教育教学空前发展时期,主要特点为:

1.抢抓发展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静宁一中在三年时间内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静宁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第三次全教会议精神,将全县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静宁一中争创“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陇上名校”的战略目标。

以马明义为校长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抢抓机遇,制订发展规划,响亮提出了“二次创业”,按照“超前投入、负债办学”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争、贷、筹、欠”等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分两次拓展校园面积80亩,使校园面积达到155亩,相继建成了科技实验-图书阅览大楼、学生公寓楼和学生食堂、学校文化艺术广场等。

同时,高标准配备实验、电教、信息技术、图书阅览等设备,建成了校园区域网,提高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7月,经过多方争取了积极筹备,学校又开工修建高标准教学大楼,总建筑面积11158平方米,计划投资960万元,工程将于今年秋季开学后竣工。

目前,静宁一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累计完成投资2100余万元,其中学校自筹资金1700万元,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层次全面提升。

2.静宁一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锻造了一支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亲和大气的教师群体,已经成为学校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静宁一中坚持走“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路子,确立了“立足校本培养、多种渠道补充、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整体素质”的队伍建设思路,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实行人性化管理,构建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创设教师成才的宽松氛围,搭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使教育教学整体环境充满了活力。

先后制定实施了《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教师绩效考核办法》、《青年教师培养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认真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促使一大批青年教师很快成为教育教学骨干,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骨干教师。

同时,大力拓宽教师入口渠道,近两年从西北师大等省内高校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30多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44人,其中本科学历93人,占高中专任教师的86%,获国家、省、市级各类先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称号的共有46人。

3.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育人格局。

坐落在静宁一中校园内的静宁文庙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距今460余载,为省内仅存的两处文庙古建筑之一。静宁一中充分发挥这一自然优势,突出环境育人的办学特色,竭力构建“高品味、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建成了以文庙中轴线为主线,南门、现代雕塑、艺术广场、文庙建筑群、科技大楼为一线的自然环境。创办了《高中教育论坛》、《静宁一中校报》和《青春》文学报,着力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形成了底蕴深厚、厚德和谐、承载传统、传播文明的校园文化特色。

同时,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使德育目标序列化、管理立体化、方式多样化,形成了全方位德育网络。每年都要举办“养成教育月活动”、“师生文明礼仪教育月”、“安全教育月”、“法纪教育周”、“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每周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召开一次“主题班(团)会”。

4.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狠抓“三风”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为国家高等院校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根据学校发展的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静宁一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制度创新,研究、总结、探讨工作思路,努力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有效保障作用。

多年来,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多次召开管理、教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等专题研讨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科研工作基本思路》等规定性文件,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自觉投身到科研兴校的实践活动中来,全校上下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蔚然成风。

同时,大力加强“三风”建设,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入学生发展性评价,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面提高。加强师德培养和师能锻炼,以良好的教风带学风;狠抓考风考纪教育,以文明的考风保学风;实行半封闭化管理,以严格的管理促学风。

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形成了管理严、校风正、学风浓的良好格局,促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多。2005年,一中1436名学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666人,上线率46.4%,其中应届上线317人,上线率43.6%,应届生重点上线123人,上线率18%。绝对上线人数,应届生一本上线率、二本上线率均居全市各中学之首。全市文、理科前10名中,一中各占6名,翟昊、周娟被北京大学录取,邓太光被清华大学录取,饮誉陇上。

截至2005年7月,学校占地155亩,校舍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有教学班44个,在校学生3300多名,教职工151名。

办学理念

静宁一中始终坚持“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加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狠抓师资队伍和教育质量,促使办学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教学设施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拓展校园面积80亩,使校园面积扩大一倍,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2001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科技实验-图书阅览大楼,并一次性完成硬件配套,使实验、电教、图书阅览等设施设备均达国家一类标准。建成微机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和电子备课室,开通校园局域网,实现和中国教育宽带网联通,2003年,学校投资400万元,建成1号学生公寓楼和学生食堂,可容纳住校学生1400多人,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2005年,学校投资960万元建成高标准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1158平方米。

学校坚持“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努力锻造一个乐于奉献、敬业爱岗、教学严谨、深受学生敬仰和爱戴的事业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群体,使其成为学校的立校之本、质量之基、强校之源。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措施,推动教师走专业化道路,培养了一批教育教学骨干。目前,学校有国家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6人。

教学理念

静宁一中“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视教育教学为生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寻找教育教学和谐健康的发展之路”,探索制定出了自己的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保障措施和检查落实措施,使静宁一中的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一线六步”导学模式

一、目标引领;

二、自主学习;

三、合作探究;

四、释疑解难;

五、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目标引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统领下,备写、展示本节课的具体的、可测量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自主学习:以练习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基本能力训练,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分享。

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于两类问题,一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共性的、典型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新问题(课堂生成:),二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预设练习),可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解决。

合作学习小组的特点:①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③每组有一位组长,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人;④相对稳定。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①学生思维受阻;②学生意见不统一;③答案不唯一。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都有预设,也有生成,教师要善于发现预设练习中生成的新问题,灵活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要以有效、高效为目的。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刻意去安排。要严防随意性、形式化、走过场。

释疑解难:教师对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在的错误释疑解难。

拓展延伸:借助模块测评、高考试题,紧扣考纲、考点,链接高考,进行真题训练。

布置作业:作业视年级、阶段、内容各有侧重。

科学的指导思想,切实的教学工作要求,完善的保障措施和检查落实措施,是静宁一中的教学质量步步攀升的有力保障。

师资力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静宁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静宁一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树立了“教师发展学校”的先进理念,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一中安家落户。甘肃首届“陇原名师”王继红“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是静宁一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作法。吕国衡、高居首、司尚德、赵宗理、程天爵、马润明、景国玺、王家廉、余洁贞、高葳亭等一中名师渊博的知识,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截止2015年10月,学校有特级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园丁5人,省级劳模1人,陇原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9人、省级教学新秀6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市级劳模1名,市学科带头人16人,市骨干教师29人,市级优秀教师31人,平凉名师4名,平凉市十大杰出青年1人。

教学成果

学校创办的教育教学研究期刊《高中教育论坛》和《静宁一中》校报,为学术思想的交流,为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提供平台。坚持每位教师每学期有一篇教研论文,每两学年一次教育管理研讨会和一次教育教学研讨会。截止2012年,教师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书籍10余本,承担了国家科研课题6个,省级科研课题16个,市级课题30个,县、校级课题50个,获得专利的科研成果1项。

知名校友

马光远,1991年毕业于静宁一中,同年考上人民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经济评论员,。学术研究主要在宏观经济、企业并购和民营经济等方面,关注中国的法治转型和制度变迁,正在筹办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现兼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民建北京市西城区副主委,西城区政协常委。同时,还是《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中外管理》、《新京报》、《南方都市报》、《金融时报》等报刊杂志的专栏作者。2009年荣获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国骄子青年领袖”称号。

张兴中,1968年毕业于静宁一中,现任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阎子峰,男,汉族,生于1965年6月,1984年毕业于静宁一中。1984—1991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工业催化学科、化工材料学科学术带头人,工业催化专业、化工材料专业博士生导师。

景志忠,1978—1984年就读于静宁一中,1984—1989年就读于西北农业大学,1998—2003年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为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员,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寄生虫分会理事、甘肃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樊锁海,男,汉族,生于1967年8月,静宁县灵芝乡水流村人,1984年毕业于静宁一中,1984—1988年就读于兰州大学,199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暨南大学数学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8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2000年起担任数学系主任助理,致力于代数学和组合数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

该文章由作者:【人工卫星】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