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汉语词语)

高价的对称。中国在存在多种价格形式的条件下,同一商品的价格水平相对较低的一种,或同种商品存在多种国家定价时,相对较低的一种商品价格的俗称。平价即商品供求大体平衡时的商品价格。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

平价(汉语词语)

定义

平价指证券的售价与其面值相等。

平价即商品供求大体平衡时的商品价格。一般是指国家规定的人民生活必需品的零售价格。"高价"的对称。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国家往往选择商品供求大体平衡时的价格作为商品的零售价格,在较长的时期内执行。尽管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仍然保持基本稳定。这样,它就和供求规律要求的高价形成了对称,故称之为平价。

沿革

在中国,1961~1964年在部分商品出现高价的同时相应地形成了平价。从那时起,一些农产品收购价格长期低于议价和市场价格。60年代以后,国家收购和限量供应的农产品价格提高较缓慢,与议价和市价的差距进一步拉大。80年代,一部分工业品的国家定价也出现了以供应对象不同或以计划调拨基数为依据的价格上的差别,即对在同地销售的同种商品,国家规定了两个以上高低不同的价格。从而又出现了工业品平价。

优缺点

其优点是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稳定,对于商品严重供不应求时,安定人民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其缺点是不能及时地反映商品价值量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不利于市场竞争,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

释义

1、平抑上涨的物价

2、平抑了货物价格:平价米 | 平价收购

3、普通的价格;公平的价格

4、指一国本位货币规定的含金量。也指两个金本位(或银本位)国家间本位货币法定含金量(或含银量)的比值。

核心观点

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个理论又分两部分: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今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用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Pd和Pi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一般物价的绝对水平,则绝对购买力平价公式为:Ra=Pa/Pb或Pa=Pb×Ra

(Ra:代表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的汇率

Pa:代表本国物价指数

Pb:代表外国物价指数它说明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因素即为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

2.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认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同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比率发生变化。则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必须调整。相对购买力平价表示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并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国在战争期间滥发不兑现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促使经济学家对绝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他们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即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某一时期汇率的变动,即两个时点的汇率之比等于两国一般物价指数之比。

资料

利率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他们认为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外汇风险。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虞。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因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利率评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基本内容

利率平价理论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UIRP)和抛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CIRP)两种。此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所做的假定上。

对于投资者按风险分类:风险厌恶者需要获得一定的风险报酬才愿意持有风险资产;与此相反,风险爱好者愿意获得承担风险的权利,但其会付出一定代价;而风险中立者则愿意在没有风险收益的情况下承担风险。

无抛补利率平价

定义: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融市场。

该文章由作者:【牧良逢】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