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汉语二级字,读作chán,本义是山势高峻,山峰峻峭:引申义是言词尖刻。
部首笔画
(1)ㄔㄢˊ
(2)山势高峻:~刻(a.山峰陡峭;b.言词尖刻)。~岩。《五老峰》~峭。~峻。~崖。~~。
(3)郑码:LLRS,U:5DC9,GBK:8E66
(4)部外笔画:17
笔顺:竖折竖撇捺竖折横横折撇捺撇捺竖折横撇折捺
五笔86:MQKY五笔98:MQKY仓颉:UNRI
四角号码:27713Unicode:CJK统一汉字U+5DC9
基本内容
巉chán
(1)ㄔㄢˊ
(2)山势高峻:~刻(a.山峰陡峭;b.言词尖刻)。~岩。~峭。~峻。~崖。~~。
(3)郑码:LLRS,U:5DC9,GBK:8E66
(4)笔画数:20,部首:山,笔顺编号:25234251153434251354
详细字义
形声。字从山,从毚(chán),毚亦声。“毚”意为“拖挂”、“悬持”。“山”与“毚”联合起来表示“陡立的没有生根于基岩之中的长条形山石(它好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悬持着)”。本义:突兀的独立大山石。
〈形〉
1. 险峻,陡峭 。[precipitous]组词:~岩。~刻。~峭。~峻。~崖。~~。
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徐霞客游记》。又如:巉刻(山峰尖峭,如同刀削一般。比喻说话或文章尖刻);巉峭(高峻陡削)。
2. 嶙峋突兀 [jagged;rugged]
乱峰巉似槊,一水淡如油。——宋· 苏轼《壬寓二月寄子由》
又如:巉屼(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常用词组
1. 巉崖 chányá
[crag] 高耸险峻的山崖
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西游记》
2. 巉岩 chányán
(1) [precipitous (steep) hill]∶一种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
野花野草…要把巉岩装扮起来。——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蜀道难》李白
(2) [rock]∶参差不齐的岩石海岸,尤指给航行造成威胁的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巉【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7画
《廣韻》《集韻》《韻會》鋤銜切《正韻》鉏咸切,音讒。巉巖,高也。《正字通》山險絕如劖刻也。《宋玉·高唐賦》登巉巖而下望兮。《宋炳·登半石山詩》萬樹巉巖詭。
又《玉篇》《廣韻》士檻切《集韻》士減切,音斬。與嶃嶄同。
又通作漸。《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註》漸,士銜反。高峻貌。《集韻》或作。俗作巉,非。宗炳《登半石山詩》。
说文解字
磛【卷九】【石部】
礹,石也。从石斬聲。鉅銜切
说文解字注
(磛)礹石也。按磛礹二篆之解、似當依玉篇更正。磛下云。磛礹、山石皃也。礹下云。磛礹也。乃合全書之例。今本乃爲淺人所亂耳。葢磛礹古多用爲連綿字。上林賦。嶄巖嵾嵳。郭云。皆峯嶺之皃。高堂賦。登巉巖而下望。西都賦。蹷嶄巖。皆卽此二篆也。古二篆分用者。小雅。漸漸之石傳曰。漸漸、山石高峻。此磛之假借字也。節南山傳曰。節、高峻皃。嚴嚴、積石皃。此礹之假借字也。嚴詩音義作巖。謂嚴爲或本。今按許書則巖者、厓也。礹者、山石皃。音同而義別。詩當作嚴爲長。从石。斬聲。鉏銜切。八部。
音韵参考
[广韵]:锄衔切,下平27衔,chán,咸开二平衔崇
[平水韵]:下平十五咸·上声二十九豏
[唐音]:jrham
[国语]:chán
[粤语]:caam4
该文章由作者:【软件开发者】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