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陈晓卿执导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该片第一季于2012年5月14日在CCTV1《魅力记录》栏目首播,于2012年7月在台湾公视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会台播出,10月起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第二季于2014年4月1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三季于2018年2月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同步播出。
剧情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在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中国美食更多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也多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将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作为一部探讨中国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美食纪录片,以食物为窗口,读懂中国——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一方水土一方人”,本片将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与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难离。人们收获、保存、烹饪、生产美食,并在其过程中留存和传承食物所承载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文化样态与家常情感。本片共8集,将从时节、脚步、心传、秘境、家常、相逢、三餐七个角度来讲述中国美食故事,第8集为拍摄花絮。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近观食物之美,远眺中华美食所根植的文化渊源,藉饮食之道深度挖掘更有价值和韵味的中国故事。在历史演化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节目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台湾地区,拍摄地点多达115处,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达400多种,倾力为观众呈现视觉及精神大餐。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陈晓卿向台里申请选题的时候,临时选了个名字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后来一度叫过“舌尖上的旅行”,最后剧组讨论才定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名字。
任长箴受《慢食运动》中对美食学以及领域分类的启发,来划分了《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分集。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后来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以“记忆中的味道”呈现,以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去吃东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种食物,最干净、最朴素、最具有自然韵味的。
大框架确定之后,剧组在与中国烹饪协会的座谈中,剧组得到了一本《中国烹饪大全》,里边罗列了和烹饪有关的所有素材,任长箴复印了书中很多关于“酱板鸭”“调味料”“湘西腊肉”具体的材料,后来还让三、四集的两位导演在网上各自买了一本,专门研究里面的“转化的灵感”和“时间的味道”。
前期准备
前期调研分三个部分文献考察、网络收集和最后的实地调研。任长箴还买来1995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只要看到有吃的东西,就加上条以方便检索。任长箴和调研员龚瑜等人把这些资料按地域划分,汇集成表格。后来觉得还是麻烦,就把所有杂志全撕了,整整撕了两天,把杂志里有用的资料装进20多个活页夹子,每个夹子都是用省份来命名。
拍摄过程
第一季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定位于“高端美食类纪录片”,第一季只有7集,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镜头由中国70个不同地方采集而来。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
《舌尖上的中国》中每一集都是由分集导演根据确立了的分集主题再去找寻符合主题的人物故事拍摄。当每个分集主题确立后,分集导演都需要经过3个阶段才会进行拍摄:第一个阶段是“文案写作”阶段,即分集导演看大量有关该主题的书、调查、并写文案;第二个阶段是“调研”阶段确定分集要有什么的美食需要拍摄;最后是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进行拍摄,并在拍摄地区寻找适合的人物以表达该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摄。
第一集是七集纪录片的重中之重,因而这一集安排了任长箴和程工二人共同担当编导。
在卓玛采松茸那段录制中,卓玛一个小时只能采集一颗松茸,或是更少,按照这个速度完成拍摄可能需要任长箴和她的队友半个月的时间。因为松茸稀少,所以不得不摆拍,于是,剧组就把挖好的松茸掩埋在土里,进行“摆拍”。如果是真挖出来的松茸,而镜头对焦没对好,“就把松茸埋回去再拍一遍”。
而至于片中“湖泊的馈赠”里出现的在湖北嘉鱼的职业挖藕人,事先,湖北咸宁电视台的编导陈玲已经帮剧组摸好了情况,但10月份,剧组到了现场才发现,这“两个湖又小又不漂亮”,于是,剧组打听了一个私人的湖,而且“第二天有三百人一起下湖挖藕”,便临时换了拍摄地点。光三百人一起下湖的镜头,摄影师就拍了三天。因为在野外光照太强,拍摄的时间只能集中在上午九点之前和下午四点半之后。对于手里拿着摄像机的摄像师来说,在淤泥下拍摄完成工人挖藕的整个过程后,先要把摄像机递给摄影助理,然后两个挖藕人把摄影师腿边的烂泥铲掉,两个人再合力把摄影师拉出来,一个上午最多能拍三五个镜头。
第二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每一集都不是根据食物来定主题,食物只是出发点,通过美食看中国社会。全片都是由分集导演根据确立了的分集主题再去找寻符合主题的人物故事拍摄。当每个分集主题确立后,分集导演都需要经过3个阶段才会进行拍摄:第一个阶段是“文案写作”阶段,即分集导演看大量有关该主题的书、调查、并写文案;第二个阶段是“调研”阶段是确定分集要有什么的美食需要拍摄,总导演陈晓卿认为路上也是一个获得美食信息的过程,于是为了找寻美食出现在“舌尖”中,规定分集导演在“调研”时不能自己开车,必须要坐公共交通工具“调研”,以方便在不断与人交流。同时为了拍出一些相对日常,更多的人能够吃到的美食,对拍摄的食材的价格有所限制,陈晓卿在第二季时曾就指示导演只可拍当时物价为50块钱以下的食物;最后是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进行拍摄,并在拍摄地区寻找适合的人物以表达该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摄。
第三季
节目摄制组足迹遍布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台湾地区,拍摄地点多达115处,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达400多种。节目组将近200人,除了央视自己的团队之外,也有来自荷兰和台湾地区的摄影师和剪辑师加入。
主创团队
演员表
演员 | 角色 |
李立宏 | 解说员 |
– | 单珍卓玛 |
– | 老包 |
黄国盛 | 老黄 |
– | 圣武 |
– | 刘光荣 |
– | 阿婆 |
– | 姚贵文 |
– | 方兴玉 |
– | 丁国云 |
– | 侯师傅 |
– | 林仁灼 |
– | 郭少芬 |
– | 扎西 |
– | 居长龙 |
– | 梁子庚 |
职员表
出品人 | 胡占凡 |
总监制 | 罗明 |
监制 | 张宁、刘文 |
总制片人 | 刘文 |
制片人 | 周艳、史岩、石世仑 |
导演组 | 陈晓卿(总编导)、任长箴(执行总导演)、胡迎迎(第二集导演)、马羽洁(第三集导演)、张铭欢(第四集导演)、刘艺乐(第五集导演)、邬虹(第六集导演)、杨晓清(第七集导演) |
前期调研员 | 龚瑜 |
念白 | 李立宏 |
出品人 | 胡占凡 |
总监制 | 罗明 |
总顾问 | 沈宏非、蔡澜 |
总制片人 | 刘文 |
制片人 | 朱乐贤 |
节目监制 | 周艳、史岩、石世仑 |
总导演 | 陈晓卿 |
配音 | 李立宏 |
导演 | 李勇(第一集导演)、陈磊(第二集导演)、胡博(第三集导演)、邓洁(第四集导演)、费佑明、刘硕(第五集导演)、陈硕(第六集导演)、丁正(第七集导演) |
配乐 | 阿鲲 |
出品人 | 慎海雄 |
总监制 | 魏地春、张宁 |
监制 | 梁红 |
节目监制 | 史岩、石世仑 |
总导演 | 刘鸿彦 |
总策划 | 周塬 |
导演 | 骆永红 |
摄影 | Benito Strangio(荷兰)、安同庆 |
撰稿 | 周塬、喻江 |
策划 | 陈江、胡爱忠、王伟达、韩任伟、刘伟鹏 |
总顾问 | 邱庞同、王仁湖、尚哈玲、边疆 |
美食总顾问 | 高炳义 |
顾问 | 章武、二毛 |
制片统筹 | 张东升 |
录音统筹 | 范立明 |
录音 | 乔婧、张金浩 |
导演助理 | 边国锋、王誉霏 |
英语翻译 | 孙兆林 |
剪辑 | 孙锋燚、闫伸、王宇宸、Rane Hazekamp(荷兰) |
作曲 | 张逸马 |
解说 | 李立宏 |
摄影助理 | 彭海、汤惊雷、黄其泰、张小楠 |
航拍 | 卢宏梁、张二虎 |
数字影像管理 | 吴焱 |
前期调研 | 张铭、黄鹤 |
调色 | 夏镇、杨婧、张颖 |
片头设计 | 王晓雷、巴一、任丹、杜彦、李想、陈宏年 |
摄影棚拍摄 | 尤袆、张海鸿、史宇航、杨帆 |
声音设计 | 高宝喜、王同 |
声音统筹 | 陈璐、王博 |
声音编辑 | 柴玉伟、汤彦君、薄华宇、刘孟夏 |
海报设计制作 | 刘发禄、胡彪 |
片名题写 | 骆永红 |
制片 | 鲍月、刘洋、王海欣、易文韬、张明文、赵征 |
现场制片 | 贡佳敏 |
外联制片 | 王誉霏、张蕾、黎如雪 |
宣传统筹 | 江舒远 |
宣传片制作 | 张震 |
后期合成 | 牛爱云、朱建、王晓丹 |
花絮拍摄 | 赵世越、边国锋 |
弦乐队 | 亚洲爱乐乐团 |
音乐演奏 | 袁小钢、高冠琳、孙莹、丁晓逄、高翔、尚靖雅、高飞、邹畅、张平、王馨悦 |
音乐录音 | 王鑫、李源 |
音乐混音 | 许刚 |
包装设计 | 朱升元、戴红、李柳菁 |
后期制作 | 苏州传视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片头制作 | 恩都瑞格(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音频制作 | 北京沐肆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后期合成 | 北京中视北方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
前期设备 | 银河星光(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视晨阳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制片服务 | 北京中视锦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项目主编 | 钱钰 |
节目编辑 | 李瑶 |
播出管理 | 刘茜、兰孝兵、陈妍妍、聂茸、霍志坚、符甦 |
责任编辑 | 袁峰、郝蕾蕾、欧阳秉辉、唐野、李振宇、苏丹 |
宣传管理 | 李艳峰、王春丽、杜袁腾、王彩臻、张晨明 |
融媒体监理 | 段莹、马梦莹、汪晓琳 |
融媒体传播 | 耿姝、郭晓姝、吴胜、宋莹莹、刘紫玉、张健、林琳、金齐 |
音乐原声
曲名 | 作曲人 | 所属专辑 |
《劳作的春夏秋》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水与火的艺术》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时间的记忆》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厨房的交响曲》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夕下》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耕种速写》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舌尖上的中国》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冬藏》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东方智慧》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原野之风》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土地图腾》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味与情》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水的秘密,城市的声音》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微观的世界》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大自然的法则》 | 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带》 |
《彩蝶舞夏》 | 何真真 | 《京城四季(一)》 |
《初夏雨后》 | 谢明祥 | 《京城四季(一)》 |
《追梦》 | RobertEtoll | 《THETRAILERCOLLECTIONVOL.4》 |
《TambourBattant》 | BrunoCoulais | 《LePeupleMigrateur鸟的迁徙原声》 |
《Lóri》 | Amiina | 《Kurr》 |
《HeartofGLICO》 | 小林武史 | 《SwallowtailButterfly燕尾蝶原声》 |
《Shangba-La》 | 张大为 | 《eMao》 |
幕后花絮
任长箴靠镜头来解析BBC的很多规律来运用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例如BBC讲人并不讲单个的人,而是讲人际关系中的人,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任长箴并不只讲卓玛,她讲卓玛和妈妈,也不只讲圣武和茂荣,讲圣武、茂荣和他们的妻子孩子的故事——当人物关系被一一呈现的时候,故事也就出来了。
任长箴表示拍摄之前节目组都觉得节目一定要用到航拍,结果意见到了陈晓卿那里被经费预算顶了回来。最后大家找到一群做飞机模型试验的清华大学,用带着垫着泡沫塑料、用牙签和瓶子盖绑着摄像头的模型,试验要拍的是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里的最后一个故事。遗憾的是这次“航拍”最终失败,周围的杨树和鸽子太多了,飞机也没办法制动,第二次试验借了两床被单,为了飞机回来能缓冲一下,几个人举着被单追飞机。
总监刘文表示纪录频道成立之初一个很重要的想法就是未来如何在海外争夺国际传播的话语权。《舌尖上的中国》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看:2012年央视纪录频道成立,然后是央视一套改变收视为王的理念在次黄金时段开辟“魅力纪录”时段——用刘文的话说就是,《舌尖上的中国》除了自身的内容和专业品质,还赶上了好时候。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颁奖方 | 奖项名 |
2012年10月11月至14日 | 第十二届中日韩三国制作者论坛 | 制作者大奖 |
2012年10月20月至23日 | 第二十二届中国厨师节 | 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奖 |
2012年10月28日 | 第七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 | 年度社团文化贡献奖 |
2012年12月08日 | 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 | “两岸交流优秀作品”纪录片 |
2012年12月20日 | 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 | 评审团大奖 |
2013年月19日 | 2012中国电视榜 | 推委会特别大奖 |
2014年05月30日 | 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3届“星光奖”) | 电视纪录片大奖 |
2014年9月16日 | 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 —— |
2015年06月12日 | 第四届“世界知识产权版权金奖(中国) | —— |
2019年8月 | 入选“壮丽七十年荧屏庆华诞”–“视听中国全球播映”活动主推片目 |
发行信息
播出日期 | 播放平台 | 备注 |
2012年5月14日~22日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每天22:40 | 《魅力纪录》栏目全国首播 |
2012年5月28日~6月5日 |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每天17:30左右 | 《魅力纪录》版本 |
2012年5月23日~29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22:00 | 《特别呈现》时段 |
2012年6月1日~7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0 | 《寰宇万象》时段 |
2012年6月2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8:00~15:00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2年6月18日~24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8:00 | 《精彩放送》时段 |
2012年6月23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00~17:00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2年7月 | 台湾公视 | 首播 |
2012年8月31日~9月6日 | 中央电视台高清综合频道(CCTV-高清)每天21:00 | 高清版,频道首播 |
2012年9月 | 新加坡星和都会台 | 首播 |
2012年9月29日~10月5日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每天22:25 | 标清版,频道首播 |
2012年9月30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1:00~18:00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2年10月 | 香港TVB翡翠台 | 首播 |
2012年10月1日~7日 | 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CCTV-7)每天11:22 | 标清版,频道首播 |
2012年11月8日~14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0 | 《寰宇万象》时段 |
2013年2月9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3:00~20:00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3年2月10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七集连播2:00~9:00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3年3月4日~10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22:00 | 《特别呈现》时段 |
2012年3月17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七集连播11:00~18:00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3年5月6日~12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0 | 《万象》时段 |
2013年6月12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30~17:30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3年8月5日~12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22:00 | 《特别呈现》时段 |
2013年9月19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9:30~16:30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3年9月27日~10月3日 |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每天17:10左右 | 《魅力纪录》版本 |
2014年1月6日~19日 | 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纪录中国》栏目 | 部分省、市级电视台一轮播出 |
2014年1月29日~2月12日 | 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纪录中国》栏目 | 部分省、市级电视台二轮播出 |
2014年1月31日~2月6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0 | 《特别呈现》时段 |
2014年4月11日~17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20:00 | 《特别呈现》时段 |
2014年6月1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30~17:30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4年6月11日~17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20:00 | 《特别呈现》时段 |
2014年6月30日~7月6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0 | 《特别呈现》时段 |
2014年7月13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1:00~18:00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5年2月11日~17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5 | 《万象》时段 |
2015年2月18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41~16:52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5年6月20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41~16:49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5年10月5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34~16:48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6年2月7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39~17:30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2016年6月9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39~17:30七集连播 | 节假日编排时段 |
作品评价
《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导演陈晓卿评)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它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东方早报》评)
《舌尖上的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东方早报》评)
《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团队从故事选定、到设备器材都做了大胆的创新。在拍摄上,除使用常规的高清摄像机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使用了SONYF3拍摄设备,拍摄了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以从微观的角度更好地展示中华美食。(新浪娱乐评)
该文章由作者:【二分休止符】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