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汉语汉字)

航,汉语一级字,读作háng,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行船横渡或驾小舟航行水上,引申指船、航行等。

2014年12月9日晚,“航”字“当选2014马来西亚年度汉字。

航(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航”字的甲骨文构型(图Ⅰ-甲骨文)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普通的人形(或双脚被铐的人),手持竹篙,下面一条小舟,两形会意,表示人在撑篙驾船航行。金文中的“航”字(图Ⅰ-金文)变成左右结构,左边的“舟”讹变为“方”字,右边的奴隶也变形。“航”字的小篆构型(图Ⅰ-小篆)恢复甲骨文的构型,不过是左右结构,后在楷书中写作“航”(图Ⅰ-楷书)。小篆构型或从方、亢声(图Ⅱ-《说文》小篆),隶变后楷书写作“?”(图Ⅱ-楷书),后改为从“舟”而写作“航”。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船。

行船或飞行:~海。~空。~天。~行(xíng)。~班。民~。

详细释义

〈名〉

船;方舟 [boat]

航,來垍頭樤船也。——《广韵》

航,方舟也。本作斻。——《集韵》

大者以为舟航柱梁。——《淮南子•主术》

譬临河而无航。——《后汉书•张衡传》

长鲸吞航。——《文选•左思·吴都赋》

又如:航人(船夫)

两船相并,因指连船而成的浮桥 [pontoon]。如:航桥(渡桥)

航空,飞机的飞行活动 [aviation]。如:民航

〈动〉

船行;航行 [navigate]。今飞机、飞船等飞行器在空中飞行也称航。如:航空;宇航;航业(船舶往来一港口输送货物或旅客的营业)

渡过 [cross]

峡甚逼仄,故一木航之。——《徐霞客游记》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第八下】【方部】

方舟也。从方,亢声。《礼》: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胡郎切。臣铉等曰:今俗别作“航”,非是。

说文解字注

【第八下】【方部】

,方舟也。

段玉裁注:“舟”字盖衍。《卫风》“一苇杭之”,毛曰:“杭,渡也”,杭即?字,《诗》谓一苇可以为之舟也,舟所以渡,故谓渡为?。始皇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其地因有余杭县。杜笃《论都赋》“造舟于渭,北杭泾流”,章怀《后汉书》作“北?”,注云:“《说文》?字在【方部】,今流俗不解,遂与杭字相乱者,误也。”是说诚然,然?之作杭久矣,章怀偶一正之,而不能尽正也。《李南传》“向度宛陵浦里,?马踠足”,亦系章怀改杭为?,而《地理》《郡国》二志余杭县未之或改也。?亦作航,《方言》曰:“舟或谓之航。”杭者《说文》或抗字。

从方,亢声。胡郎切。

段玉裁注:十部。

《礼》: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

段玉裁注:《大雅》诗传及《释水》同。李巡曰:“比其舟而渡曰造舟,中央左右相维持曰维舟,并两船曰方舟,一舟曰特舟。”孙炎曰:“造舟,比舟为梁也。维舟,连四舟也。”《释水》及《公羊传》注,此下又有“庶人乘桴”句。

臣铉等曰:今俗别作“航”,非是。

康熙字典

【未集下】【舟部】航

《广韵》胡郎切,《集韵》寒刚切,并音筕。《广韵》:“船也。”《集韵》:“方舟也。”《淮南子·主术训》:“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注:“方两小船,并与共济为航也。”张衡《思玄赋》:“譬临河而无航。”

又《字汇补》:“禹航,地名。今余杭也。”

又通作“杭”。《诗·卫风》:“谁渭河广,一苇杭之。”注:“杭,度也。”

该文章由作者:【八府巡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