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汉语常用字。读作dān,即《说文解字》:耳大垂也。从耳冘聲。《詩》曰:“士之耽兮。”。本义为沉溺、入迷、迟延。
现代释义
详细字义
【释义】①沉溺;迷恋:耽玩|耽于幻想。②停留;拖延;延误:耽搁|耽误。
【耽搁】#dānge①停留;拖延。②耽误:把病耽搁了。
〖例句〗因为有些事情没办完,所以在上海多耽搁了几天。
【耽误#dānwu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例句〗动作快点,不要耽误大家的时间。
词性示例
耽<形>
(形声。从耳,冘声。本义:耳朵大而且下垂)同本义。
夸父耽耳。――《淮南子·地形》。高注:“耽耳,耳垂在肩上。”
又如:耽毵(毛长下垂纷披的样子)。
耽<动>
沉溺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卫风·氓》
士之耽兮。――《诗·卫风·氓》。传:“乐也。”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礼记》
惟耽乐之从。――《书·无逸》
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韩非子·十过》
耽,耳大垂也。从耳,冘(yin)声。——《说文▪耳部》
且耽田家乐。――李白《赠闾丘处士》
又如:耽着(迷恋);耽思(深思,潜心研究探讨);耽乐(沈迷于享乐);耽奇(沈迷于奇珍)。
承受;
耽 dān
①沉溺;入迷:~酒。
②迟延:~误。
【耽搁】
①停留:在学校~了一会。
②拖延:把事情~了。又作担搁。
【耽误】因为错过机会或拖延时间而误事:把事情~了。
组词
耽搁,耽误,耽美。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古文〕?《广韵》丁含切《集韵》《韵会》《正韵》都含切,?音酖。《说文》耳大垂也。《淮南子·地形训》夸父耽耳,在其北方。《注》耽耳,耳垂在肩上。
又《玉篇》乐也。《书·无逸》惟耽乐之从。《传》过乐谓之耽。《诗·衞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传》耽,乐也。
又《广韵》虎视。《易·颐卦》虎视耽耽。《注》虎视耽耽,威而不猛,不恶而严。《前汉·叙传》六世耽耽,其欲浟浟。《注》师古曰:耽耽,威视之貌。
又《五音集韵》徒含切,音覃。视近而志远。
又《张衡·西京赋》大厦耽耽。《注》耽,音丹。耽耽,深邃之貌。
又都感切,音黕。亦虎视。
又徒感切,音禫。徐视也。
该文章由作者:【卫无忌】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