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于1960年由中央卫生部创办,先后隶属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0年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是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专门培养医疗器械类高技能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紧贴医疗器械行业的需求,定位准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特色鲜明,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为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培养了15000余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全国医疗器械行业,成为各地医院、企业一线的中坚力量。学校为培养中国紧缺的医疗器械技能型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及医疗器械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医疗器械技师的摇篮。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精密医疗器械系、医用电子信息系、医学影像设备系、管理系、基础教学部、图文信息中心及教务科研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公室等十一个职能处室。

学校专科专业开设医用电子仪器、精密医疗器械、医学影像设备、临床工程技术、医疗器械检测技术、药剂设备、市场营销(医疗器械营销)等18个专业及专业方向。专科在校生规模达4000余人。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都结合了学校独有的医疗器械专长,在国内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其中,医学影像设备、医用电子仪器、药剂设备等三个专业属教育部批准的专科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工程技术专业是中日合作办学专业,填补了国内空白。

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02人,专任教师206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32%,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6%,专任双师型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的64%,专业兼职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的36%;学校常年聘请大批医疗器械产业和医疗器械监管领域的专家、名师、劳模与学校共同进行应用性人才培养。

学校历史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由中央卫生部于1960年创建,1981年起先后转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2000年学校划转到上海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上海市政府管理为主。2003年5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同年7月正式挂牌。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的办学条件和学科建设的优势进行医疗器械和制药工程本、专科专业的招生和教学,实现了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特色

学校形成了医工结合、以工为主、兼容管理的办学特色,职前职后共举的办学方针、错位竞争的办学思路、职业针对性强的专业特点;学校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高达96%以上,职业发展后劲足,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办学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251亩,建筑总面积17.5万平方米;拥有医疗器械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医学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医学影像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药剂设备实验实训中心等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及图文信息中心、医疗器械类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300余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6万元);建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图书馆藏书26万余册,各类期刊600余种,电子图书5万余册。

系部介绍

医用电子信息系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医用电子信息专业群,是以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在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中的应用为培养核心,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实习等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信息与网络等相关产品局部设计、生产维护、营销管理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群共有57名专业教师,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17名、讲师28人。博士8名、硕士30名,“双师型”比例高达66%。整体上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在校生人数将达1038人,今年毕业458人,2006年就业率在95%以上。

“医用电子仪器专业”是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已于2006年通过验收。

以发展“医用电子仪器”专业为重点,带动其它三个专业:医用治疗设备、卫生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医疗)等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发挥医用电子仪器专业改革试点专业的示范性作用,加强专业群内涵建设,不断开拓办学领域,以社会急需岗位为导向,探索新的专业与专业方向,逐步满足社会对医用电子信息类人才的要求。

医用电子信息专业群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2门,校内重点建设课程6门。其中“数字化医疗仪器教学改革”获得了2005年度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与课程改革配套,专业群也编写并出版了一系列专业教材,包括《数字化医疗仪器》(正式出版)、《现代医疗器械手册》(正式出版)、《医用电生理仪器》、《医疗仪器导论》、《医用电子线路》、《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师》《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用治疗设备》等讲义和培训教材。

精密医疗器械系

是学校最有发展潜力和特色专业系之一,在全校5大重点建设专业群中,占有2大专业群: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群和药剂设备制造与维护专业群。其中药剂设备专业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院校重点培育专业,临床工程技术专业为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全系现有专业5个: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临床工程技术(中日合作)、检测技术及应用(医疗器械方向)、康复工程技术和药剂设备专业。

管理系

以培养医疗器械/食品管理与服务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使命,同时兼负全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目前管理系开设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含食品监督管理方向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方向)、医疗器械营销、医疗器械物流、经贸英语等专业。管理系现有专业教师5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10名,一半以上教师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在校学生近800余名,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  

管理系的目标是培养了解医疗器械/食品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行业法规与标准、掌握医疗器械和食品监督管理理论与方法、掌握医疗器械和食品营销物流基本原理与方法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医疗器械和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品质控制部门和市场营销物流部门、医疗器械和食品相关注册认证机构、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基层机构等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 

科研平台

纳米技术与健康研究院

纳米技术与健康研究院是我校与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双方拥有的资源和发展需求,本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讲求实效”的原则组建而成的。纳米技术与健康研究院的建设,拟将纳米技术应用于食品健康、睡眠健康、环境健康、医学健康中,提高传统的食品健康、睡眠健康、环境健康、医学健康技术发展的内涵,促进人才集聚、学科发展和成果推广,为双方在新形势下建立科创中心进行战略布局。

脑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脑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变,但目前只有对症治疗方法,尚无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减缓疾病发展的进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脑退行性疾病中发病率居于前2位的常见病,两个病在中国总计有约800万患者。上海健康医学院根据国家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规划建设一个“重视创新和应用研究”的脑退行性疾病科研实验室,共同提升学校的医学科学研究能力。

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基于协同科技创新与转化的设计理念,聚医学影像、大数据与组学、肿瘤生物学、化学合成等多个学科科研人员,致力于肿瘤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代谢、探针研发、分子影像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转化研究。

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特色显著的医疗器械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与日本国合作开办的“临床工程技术专业”属国内首创,已培养学生近500名,受到日本厚生省、文部省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赞扬;与挪威、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学校和企业界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不断深化。

学校还先后邀请来自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瑞典、挪威、奥地利、越南、印度等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界40余批近百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学术交流和商讨合作事宜。与此同时,学校先后派出了10多批50余名师生前往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交流考察、进修实习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现任领导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江才妹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校长、党委副书记

郑 刚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江孝渔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副校长

张学龙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党委委员、副校长

张 雷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特色显着的医疗器械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与日本国合作开办的“临床工程技术专业” 属国内首创。

学校还先后邀请来自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瑞典、挪威、奥地利、越南、印度等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界40余批近百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学术交流和商讨合作事宜。与此同时,学校先后派出了10多批50余名师生前往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交流考察、进修实习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辐射全国作为全国唯一的医疗器械技术与监管人员培训基地,学校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完成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康复器具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上海市劳动保障局委托的培训任务和项目的技术开发等。每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近2000人次,辐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承担了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条例修订课题研究,国内外医疗器械法规研究以及“十一五”全国医疗器械和食品监管干部培训课程体系研究等项目,为培养和培训我国紧缺的医疗器械监管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2000年以来,学校教师承接医疗器械技术研发项目累计140余项,项目经费近900万元,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国家专利7项,在上海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人才培养

学校紧贴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职业素养,精心培育人才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障,医疗器械产品是与人体密切相关的一类特殊物品。学校秉承笃学慎行、精技济世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融职业素养要求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学生从事医疗器械工作必须恪守健康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则,严谨治学,精技善管,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担当起为人类健康提供设备技术保障的护卫士。

专业课程

学校注重先进理念的传播、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有16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高职高专改革试点专业3个,连续6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和上海市精品课程6门以及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自主开发、编写并出版了医疗器械类系列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

学校定位

学校定位于“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医学本科院校,坚持“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心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行业引领潜质的人类健康促进者,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校科研以医疗器械和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生物技术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交叉应用研究为切入点,尽快跨入中、高端研究领域;以产学研合作研究为主要组织形式,始终把握产业化、市场化导向,并坚持走国内高起点合作和国际合作研究的道路。

该文章由作者:【击缶而歌】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