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瘘的主要症状是反复自外口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局部呈红肿,则有胀痛,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复发作,可形成多个外口,相互沟通。如瘘管引流通畅,则局部无疼痛,仅有轻微发胀不适,患儿常不介意。
性质
小儿肛瘘的处理和成人不一样,如果成人发现肛瘘要及早到医院诊治,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小儿肛瘘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所以随着免疫功能的完善、随着生长发育、随着时间的延长,小儿的肛瘘有自愈的倾向,有可能自己就长上了,所以小儿肛瘘不要急于做手术治疗。但是如果小儿肛瘘在急性期,肛门周围鼓个大包,形成了肛周脓肿,就需要手术治疗了。小儿肛瘘什么时候能自愈?一般情况下在两岁以内的小儿肛瘘基本上都能自愈,但是两岁以上出现的肛瘘也不赞成及时,就是马上进行治疗。建议等到学龄期也就是6-8岁之后进行手术治疗。
概述
所谓瘘是指内部脏器(一般是空腔器官)与外界相通的管道,一般瘘都有两个口,即内口和外口,外口大都开在人体表面。瘘的内壁为一层薄的上皮组织,不断分泌液体,所以管道总不能自行愈合。
人体的许多部位都可以出现瘘,肛瘘就是其中之一,它是肛管、直肠与外界相通瘘管的简称。
首先是感染因素,新生儿或小婴儿,由于皮肤娇嫩,抵抗力低,特别是肛门周围的皮肤,经常受粪便的污染,肛门括约肌松弛,造成直肠、肛门粘膜外翻,更易受损。肛门局部感染或全身败血症经血液循环感染,形成肛旁脓肿。
普通肛瘘多开口在距肛门3厘米以内的左右侧。瘘口在外生殖器和肛门之间的叫直肠会阴瘘。瘘口开在大阴唇的叫直肠大阴唇瘘。瘘口开在阴道口的叫前庭瘘。瘘口在阴道的叫直肠阴道瘘。还有一种外伤性肛瘘,多发生在受外伤的地方,比较少见,肛瘘的特点是反复不愈,外瘘口的皮肤常有假性愈合现象,有时肛瘘外口处的皮肤像个米粒大小的皮肤下陷或小疤痕;有时外表像一块小腐肉,但不久瘘口处出现红肿,接着破溃出脓。
以上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并无规律,有的病儿一个月犯几次,有的病儿数月才犯一次,也有的病儿只是从瘘口处经常流出分泌物。
小儿肛瘘的据国内外统计,婴幼儿肛瘘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者占小儿肛瘘的2/3;在生后3个月内发病率最高,其中生后1个月内发病者为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80%-90%,婴幼儿肛瘘发病部位多在肛门两侧,瘘管多呈浅在,单纯,垂直。复杂而瘘深的较少,有部分患儿未治可自愈,待成人后可再发。原因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肛瘘的发病率较低,但小儿肛瘘的发生和家长带宝宝的习惯,包括宝宝自身免疫都有一定关系。
特点
(1)小儿肛瘘的疾病患者在年龄上是有很鲜明的区别的,年龄特点:发生在2岁以内;
(2)病3特点:有明确的肛周感染史;
(3)性别特点及好发部位:小儿肛瘘多见于女性,因女婴阴道后壁的中下部与直肠壶腹相邻,中间仅有一层含静脉丛的疏松结缔组织薄板,排便时肛管前壁承受压力大、故肛周脓肿易向这些部位破溃,因此女婴的肛瘘多发在舟状窝及阴道部位;
(4)肛瘘内口与齿状线关系密切,多为单一线形瘘。
感染因素
儿童肛瘘的感染因素:多发生在新生儿或小婴儿,由于皮肤娇嫩,抵抗力低,特别是肛门周围的皮肤,经常受粪便的污染,肛门括约肌松弛,造成直肠、肛门粘膜外翻,更易受损。肛门局部感染或全身败血症经血液循环感染,形成肛旁脓肿。
脓肿形成之后,初期部位较深,仅引起病儿哭闹或大便时不安,以后随着脓肿的发展,脓肿穿透直肠周围筋肉时,家长才在换尿布的过程中无意发现肛门周围红肿,外表很像一个疖子(女孩可发生一侧大阴唇红肿),最后,皮肤破溃,脓液流出。家长以为病该好了,谁知破溃的伤口很难真正的愈合,有时从疹口还溢出少量大便,这才知道已形成儿童肛瘘。
检查
1。肛窦钩检查:以窥器伸入肛门,可见有红肿炎症的肛窦,内口多在此处。用肛窦钩反复检查肛窦,不难找到内口。探时忌用暴力,以免穿破正常肛窦,造成新的感染内口。
2。探针检查:用探针从瘘外口伸入瘘管,食指伸入肛管,多数探针可在齿线处的内口穿出。对瘘道弯曲者,探针多不能顺利穿过,切忌用力过猛,使探针穿破瘘管壁,造成新的感染。
3。美蓝标记:将一块适中的纱布放置于肛门内,而后将5%的亚甲蓝水溶液由外口注入瘘管,然后轻轻将纱布拉出,观察内口的位置。尔后,用窥器扩开肛门,在齿状线附近,着色最显着处,以肛窦钩或探针探查,多数可发现内口。
4、韩国电子肛门镜:是肛肠成像检查系统,采用医用视频摄像技术,打破传统肛肠镜检查的弊端,医患在检查过程中可同时观察到病灶部位,并可将病灶锁定后打印成像,亦可放大观察,可对肛肠内部深层病灶部位进行图像采集,实时诊断,让医患双方清晰、准确、直观地了解病情,避免误诊、漏诊。同时为治疗前后进行比较提供可靠依据,帮助患者了解病情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因传统人为检查带来不足而造成病情延误。
家庭护理要点
1、肛瘘很少自愈,都需要治疗。上述普通肛瘘、直肠会阴瘘可用“挂线疗法”治愈,其他瘘则需要手术治疗或挂线与手术相配合的疗法。肛瘘挂线很简单,门诊手术即可完成。
2、为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和小婴儿发生感染性肛瘘,必须注意肛门卫生。家长习惯在换尿布时顺手用尿布擦一下肛门和外阴,并且误认为尿布很干净,也很柔软,其实对新生儿和小婴儿来讲,尿布还是有些粗糙和不卫生的。
3、最好在便后用装有温水或硼酸水的小壶冲洗肛门和外阴,然后再用干净的棉花或软布轻轻擦干,并涂以少量软膏(金霉素眼药膏或鞍酸软膏)。这样就能减少肛门周围皮肤及外翻的直肠粘膜的损伤,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预防要点
(1)建立正常的膳食习惯因肛瘘的发生与湿热有关,对于油腻饮食,可以内生湿热,所以不宜多吃。应多吃清淡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豆、萝卜、冬瓜等新鲜蔬菜、水果。对经久不愈的肛瘘多为虚证,饮食上多吃含蛋白质类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等。
(2)及时治疗肛窦炎、肛乳头炎以免发生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
(3)肛门灼热不适、肛门下坠者要及时查清原因,及时治疗。
(4)防治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重要意义,因为大便干结容易擦伤肛窦,再加上细菌侵入而感染。腹泻者多半有直肠炎和肛窦炎的存在,可使炎症进一步发展。
(5)积极治疗积极治疗可能会引起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全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
(6)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排便后坐浴保持肛门清洁,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小儿肛瘘的据国内外统计,婴幼儿肛瘘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者占小儿肛瘘的2/3;在生后3个月内发病率最高,其中生后1个月内发病者为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80%-90%,婴幼儿肛瘘发病部位多在肛门两侧,瘘管多呈浅在,单纯,垂直。复杂而瘘深的较少,有部分患儿未治可自愈,待成人后可再发。原因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肛瘘的发病率较低,但小儿肛瘘的发生和家长带宝宝的习惯,包括宝宝自身免疫都有一定关系。专家在这里总结了几点小儿肛瘘的原因:
1。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全,如新生儿生理性缺乏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等,因此容易发生肛周感染,形成肛瘘。
2。小儿骶骨曲尚未形成,两侧坐骨结节距离较近,加上肛门内括约肌紧张度较弱,因此粪便容易直接压迫肛管齿线处,肛窦粘膜易损伤,擦破,导致细菌入侵。
3。新生儿,尤其是男孩受母体激素失调的影响,使皮脂腺分泌亢进,易引起肛门皮脂腺炎,感染后成肛周脓肿与肛窦相通。
4。小儿常因尿布皮炎,刺激肛周皮肤,致使毛囊,汗腺,皮脂腺感染,形成肛周皮下脓肿与肛窦相通而形成肛瘘。
所以婴幼儿在出生后3个月至1岁时,是肛瘘发生率的高峰年龄段之一,出现儿童肛瘘是正常现象。专家提醒,一般患儿出现肛瘘,要根据情况进行辨证治疗,因为患儿较小,解剖结构和大人也不大一样,所以在手术时也要注意,但是如果形成脓液,应该及时进行切开引流,以防脓液侵犯肛门,导致肛瘘复杂化。同时,家长应该注意观察自己的宝宝,并做好家庭护理,避免不必要感染,加重病情。
相关问题
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多发于中年人,也有少数为婴幼儿患者,关于婴幼儿患肛瘘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小儿骶骨曲尚未形成,两侧坐骨结节距离较近,加上肛门内括约肌紧张度较弱,因此粪便容易直接压迫肛管齿线处,肛窦粘膜易损伤、擦破,导致细菌入侵。
小儿常因尿布皮炎,刺激肛周皮肤,致使毛囊、汗腺、皮脂腺感染,形成肛周皮下脓肿与肛窦相通而形成肛瘘。
新生儿,尤其是男孩受母体激素失调的影响,使皮脂腺分泌亢进,易引起肛门皮脂腺炎,感染后成肛周脓肿与肛窦相通。
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全,如新生儿生理性缺乏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等,因此容易发生肛周感染,形成肛瘘。
据国内外统计,婴幼儿肛瘘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者占小儿肛瘘的2/3;在生后3个月内发病率最高,其中生后1个月内发病者为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80%—90%,婴幼儿肛瘘发病部位多在肛门两侧,瘘管多呈浅在、单纯、垂直。复杂而瘘深的较少,有部分患儿未治可自愈,待成人后可再发。
根据肛门炎症、脓肿、瘘道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
当肛门周围尚未形成脓肿,仅见皮下有炎症反应时;可采用保守治疗,用温开水坐浴,适当吃些抗生素,局部可用金黄如意膏外敷等消炎、消肿治疗。如脓肿已形成,可切开排脓,预防反复感染,由于距肛窦较近,可一次切至肛窦,可避免日后成肛瘘。
多数小儿肛瘘,可随发育生长自己愈合,所以一般不主张及时做根治手术,一旦肛瘘已形成,可等孩子稍大些,到5—10岁时再手术,可行瘘道切开术或挂线治疗。如在肛门两侧同时存在两个瘘道者,应分次行瘘道切开术,若采用挂线方法,可用胶线一次收紧即可。
该文章由作者:【人非生而知之者】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