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的本意为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随着近些年各类音乐的创新与突破,市场上的音乐作品也是丰富多彩,为人们的业馀生活提供了丰盛的听觉盛宴。音乐的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听力,就是听到一个人演奏出的声音;另一种是内在的听力,就是想象着音乐应有的样子。
听觉的分类
音乐的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听力,就是听到一个人演奏出的声音;另一种是内在的听力,就是想象着音乐应有的样子”。二者既是音乐欣赏心理活动的体现,也是音乐经验积累的结果。只要具备正常的听觉
器官,人人都能具有一般的听觉能力。然而,一般声音听觉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先天具备的,而后者则需要经过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具备。
感受能力
所谓音乐听觉能力就是“音乐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是在多听、多想的基础上提高的,它会产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欣赏者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评判态度。由于音乐给予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如愉快、烦躁、激动等,而情感又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某种态度的反映,如喜、怒、哀、乐等。所以,音乐欣赏的重要通道是借助于音乐听觉的情感体验。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因素来看,欣赏是接受环节,它不是以表演或为获得某种具体成果为目的,而是聆听者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通过内心听觉引起回忆、想象及联想等,丰富自己从欣赏音乐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这也是通过音乐听觉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行为。根据人对音乐感知能力的认识规律,音乐听觉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音响感知能力
音响感知是指通过音乐欣赏者的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结构形式完整的接受。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系都以音响感知为基本,如果离开了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感知,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欣赏。音乐作品的实际音响是以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诸要素相互参与、相互合作,经人为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声音工艺品”,我们的耳朵可以直接感觉到,但我们的耳朵必须是经过训练且能分辨音乐的耳朵,否则,就难以接受、理解这种音响外层的“工艺品”。具体说来,音乐音响的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
这是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如果欣赏者具备了对这些音乐要素的辨别力,也就具备了音响感知的基础。《淮南子》中就曾记载,“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师旷之耳”就是能辨别音响的耳朵。如果一个人2/4拍和3/4拍子都分不清,他就很难分辨出进行曲和圆舞曲的不同音响效果;如果欣赏者对各种乐器的音色缺乏辨别力,那就会影响他对于管弦乐作品的欣赏。因此,培养对音乐的辨别力,对音响感知具有首要意义。
2.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
音乐音响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几个方面。其中旋律感主要是对不同旋律的特点进行感受,并由此达到对旋律美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感情内容的体验。节奏感决定着音乐的表情性质和风格特征,要获得音乐的美感,就必须培养起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多声部音乐手法广泛应用于合唱、键盘音乐、管弦音乐领域,只有具备多声部音乐感,才能懂得各声部的组合和音乐的和声效果。对乐曲结构形式的整体认知是把音乐的各种要素合成至完整的乐曲的感知活动,实现完美的音乐感知。
3.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音响材料是在时间中展现并随着时间的运动转瞬即逝。注意力能始终保持对音乐的新鲜感,记忆力能使音乐留下深刻印象并使音乐的进行得以延伸。如果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没有对音乐的高度注意力和记忆力,就不可能得到对音乐的整体认知。
体验音乐情感的能力
欣赏音乐在达到完美的音响感知的同时,也在借助于内心听觉而引起的情感体验。古代文化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说创作者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创作作品,而听众是通过作品体验其中感情的。欣赏音乐要通过音响感知较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将会给欣赏者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准确、深刻、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有了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结合对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曲式、体裁等音乐以及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等表现手法的理解,可以正确理解音乐。前文说过,音乐是听觉艺术,良好的音乐听觉是正确欣赏音乐的基础,我们无法想象不能辨别音高、节奏、音色的人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第二,紧密结合欣赏者的生活体验及情感欲求。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可以将欣赏者迅速带入音乐意境之中,使欣赏者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欣赏音乐,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琵琶协奏曲《琵琶行》,描写了诗人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期间,在船上听到一位沦落地方的长安乐伎演奏琵琶曲,联想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处境,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强烈的感情共鸣是其他在座人所不及的。
白居易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又是著名的音乐家,现代就有人专门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可见其对音乐理解之深刻。从《琵琶行》中也完全可以看出这一点,换言之,所有这些体验、感慨无不建立在白居易对音乐的敏锐感觉上。如果白居易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对琵琶这一乐器的音色没有清晰的感觉,对音乐的节奏没有准确的判断,对演奏的轻重缓急没有敏锐的把握,即使“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书总体介绍
版本信息
书名:音乐鉴赏音乐鉴赏(Music Ear)
图书编号:1221407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定价:16.0元
ISBN:731302470
作者:高宗仁
出版日期:2002-03-01
版次:1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析介绍了音乐欣赏必需的基础知识、音乐史上各历史时期的背景情况及各时期主要的音乐家、音乐作品,以及中国民族音乐。本书内容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强。本书可供高校学生作为“音乐欣赏”选修课的教材,也可供一般音乐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音乐基础知识简介
1.1 音阶
1.2 音程
1.3 和弦
1.4 终止式
1.5 动机、乐句、乐段
1.6 曲式与奏鸣曲
1.7 音域
1.8 西方音乐常用乐器
第二章 音乐的起源
2.1 古代中东和埃及的音乐
2.2 古希腊音乐
2.3 古罗马音乐
第三章 中世纪音乐
3.1 单怕部宗教赞美诗
3.2 复调音乐的发展
3.3 圣母院乐派
3.4 新艺术
3.5 单声部世俗歌曲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4.1 勃艮第乐派
4.2 佛兰德乐派
4.3 器乐音乐
4.4 16世纪的声乐音乐
第五章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5.1 巴洛克音乐概况
5.2 巴赫
5.3 亨德尔
5.4 威瓦尔第
第六章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6.1 古典主义音乐概况
6.2 海顿
6.3 莫扎特
6.4 贝多芬
第七章 浪漫主义音乐
7.1 浪漫主义音乐概况
7.2 舒伯特
7.3 帕格尼尼
7.4 舒曼
7.5 门德尔松
7.6 肖邦
7.7 李斯特
7.8 勃拉姆斯
7.9 罗西尼
7.10 威尔第
7.11 布鲁克纳
7.12 柴可夫斯基
7.13 斯美塔那
……
第八章 现代音乐
第九章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
第十章 吹管乐独奏
第十一章 弹拨乐独奏
第十二章 拉弦乐独奏
第十三章 丝竹乐合奏
第十四章 吹打乐合奏
第十五章 民族管弦乐合奏
第十六章 西洋音乐对20世纪中国音乐的
第十七章 钢琴独奏和小提琴人独奏
第十八章 音响音乐
该文章由作者:【周文武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