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官名。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可见太师和太子太师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也不能简称太师,观元、明、清三朝太师都是正一品衔而太子太师只有从一品衔。
官名简介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周公薨,毕公代之。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元史百官志曰“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国王置太师一员。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罢岁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职常缺,而仅置太保一员。至成宗、武宗而后,三公并建,而无虚位矣。”明史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朝鲜高丽时代亦设有太师,朝鲜王朝改称大师。
词语解释
太师[ tài shī ]
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英Grand Tutor;
引证解释
⒈古三公之最尊者。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n
引《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n
孔传:“师,天子所师法。”/n
秦废。汉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傅”、“太保”。《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n
孔传:“师,天子所师法。”/n
⒉古代乐官之长。/n
引《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於周太师。”/n
韦昭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n
《荀子·乐论》:“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n
汉班固《东都赋》:“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n
⒊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n
引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君瑞敬身,太师忙答。”/n
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三折:“太师一一问根芽,小生也曾得志贯京华。”/n
⒋复姓。周有太师疵。见《史记·周世家》。
词语分解/n
太的解释
过于:太长。极端,最:太甚。太平。高,大:太空。太学。很:不太好。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太老伯。太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师的解释
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刼)为人师。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效法:师法古人。榜样:师范。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
该文章由作者:【家纺知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