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之始祖,截至2014年总人口大约有2670万,赵姓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
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二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随母姓改汉姓赵。
源流三
源于冒姓。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复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得姓始祖
造父,赢姓,伯益的后代,蜚廉四世孙,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
迁徙传播
两汉以前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造父的第七代子孙)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后来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
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赵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国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
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
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徙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
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
两宋以来的迁徙
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宗族支派
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
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光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光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赵光义五世孙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人口分布
2008年,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9%,赵姓人口大约1176万;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7%,赵姓人口大约704万;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8%,赵姓人口大约715万;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6%,赵姓人口大约153万。
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赵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北、冀鲁大部、山西、陕甘宁大部、内蒙古中部,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8%;在沿鲁、苏、皖、豫、鄂、陕至四川北部一条宽百余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云南西南、沿川、青、甘、宁至内蒙古一条宽120公里的地段,东北地区,赵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2.4%—3.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
在皖苏南部、浙江、赣闽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贵州、四川东南、云南东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新疆西北,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4%;在其他地区,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了16%。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及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颍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明朝时期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
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到南朝北周时废黜。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堂号
天水堂: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此外还有孝思堂、萃涣堂、爱日堂、顺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庆源堂、积善堂、乐善堂、绵远堂、茂文斋、沐恩堂、孝义堂、著存堂、怀永堂、嘉会堂、清献堂、棣华堂、崇礼堂、文贤堂、沐思堂、谷诒堂、衍庆堂、双砚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义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崇谊堂、崇本堂等堂号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日联冬夏;雪梦罗浮
——上联典说春秋·贾季称赵衰为冬日之日;赵盾为夏日之日。下联典说隋·赵师雄冬日过广东罗浮山遇一美人共饮,醉卧而醒,见身边乃梅树一株。
中令世泽;半部家声
——上联典说宋·赵普尝为中书令。下联典说相传其有“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说。
风高琴鹤;图绘麒麟
——上联典说宋·赵抃政清廉简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鹤相随。下联典说西汉·赵充国,图像麒麟阁。
系承造父;望出太原
——全联典说造父为颛顼帝裔孙伯益十三世孙。
投书饮泣;留履遗爱
——上联典自晋·赵至,少时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乃投书饮泣曰:我小不能奉养,使老人不免辛苦。下联典自明·赵豫,官松江知府,当他离开,老幼攀辕,留下一个鞋以志留下爱。
派衍天潢;家传清节
——上联典自赵匡胤为北宋开国皇帝。下联典用北宋·赵抃,卒谥“清献”。
箕骑天上;丝绣平原
——上联典自南宋时期的赵鼎,自题铭旌曰:“自骑箕尾归天上,乞作山河壮本朝。”下联黄自赵胜,号平原君,礼贤下士。唐朝时期的李贺有诗云:“买丝绣作平原君。”
六言通用联
手持半部论语;胸罗数万甲兵
——上联典出宋代太师赵普,世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典出南宋名相赵鼎,有《忠正德文集》。
古为帝王华胄;今有琴鹤世家
——上联典指宋代皇帝后裔。下联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赵抃,清贫如水,只有一琴一鹤。清代赵翼《奉命出守镇安诗》:“剧郡剑牛觇吏绩,傅家琴鹤本官箴。”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故居中堂门额匾上书有“琴鹤世家”四字,即本此。
字辈排行
泌阳西关赵氏《泌阳西关赵氏辈序》:“维世永金,国广运清;”又续:“文学传家宝,俊杰冠英豪。”
河南省西平赵氏辈序为:“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自太祖、太宗、魏王三派始,各以十四字以别昭穆,篡修成谱,以不失其次序。
太祖派十四字:德惟从(守)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
太宗派十四字: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魏王派十四字: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
《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安徽合肥赵氏字辈:治本修家,宜叙伦常,仁义礼信,万世传芳。
湖北公安赵氏字辈:大国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泽,诗书继祖传,代远永佑启,家邦振万年。
《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辈,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
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
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家谱文献
族谱名称 | 编者 | 编纂时间与方式 |
湖南益阳赵氏七修族谱二十五卷,首卷上、下册,末卷上、下册 | (民国)赵昌明等主修 |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 |
太湖赵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 著者待考 |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 |
太湖赵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 (清)赵家树主修 | 清同治庚午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上湘赵氏四修族谱八十四卷,首一卷、末十三卷 | (民国)赵载兰主修 | – |
资阳赵氏五修族谱二十卷 | (民国)赵翼寰等主修 | – |
湘潭洄溪赵氏六修族谱二十三卷 | (民国)赵如芯、赵如成等主修 |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 |
衡山县赵氏八修族谱十卷 | (清)赵宝璧等倡修 |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 |
衡山县赵氏九修族谱十卷 | (民国)赵龙九等倡修 |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 |
赵氏宗谱十二卷 | 著者待考 | 清宣统辛亥年木刻活字印本 |
北京赵氏家谱 | 赵宏恩 | 清乾隆二年刻本 |
北京怀柔赵氏族谱四卷 | (清)赵抱清,赵尔巽纂修 | 清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 |
北京赵氏家谱不分卷 | (清)赵宏恩纂修 | 清乾隆二年(1737年),据清乾隆二年(1737年)刻本影印 |
南汇忠诚赵氏支谱,二卷 | 赵锡宝纂修 | 民国十一年(1922年),铅印本 |
青浦县赵氏家谱,一卷 | 赵鸿书纂修 | 民国二十四4年(1935年),铅印本 |
东山赵氏家谱 | 赵名世修 | 道光二十一年,抄本 |
云南宣威赵氏族谱,六篇 | 赵顺文主编 | 1998年 |
赵洪氏宗谱,一卷 | 赵洪绳武纂修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
白杨山下赵氏宗谱 | 作者不详 | 清,木活字本 |
天水郡赵氏合编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二卷 | 赵墨林等纂修 | 民国四年(1915年),石印本 |
景芝赵氏族谱:不分卷 | 清)赵嘉祥等修 | 清光绪9年(1883年),刻本 |
东莱赵氏家乘:六卷 | 赵琪等纂修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
赵氏族谱:四卷 | 赵景宸等纂修 |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铅印本 |
赵氏族谱,二卷 | 赵士松纂修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
湘乡月城赵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三卷 | 赵先锺等纂修 | 民国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
湘阴赵氏族谱 | 作者不详 |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木活字本 |
邵陵桐江赵氏五修族谱:五十九卷,首二卷 | 赵师德等修 | 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
文物保护
天水赵氏宗祠位于秦州区西关三星巷以西,原祠宇规模宏大,坐北朝南,属明代建筑,清代曾小修过。有专家曾称这里的古建筑群当属“东方木雕的艺术馆”。 | |
赵氏祠堂位于常州市天宁区赵家村城中村里,至今保留着一座供有宋太祖赵匡胤灵位的祠堂。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赵家庄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拆迁,赵氏祠堂随之也面临着拆迁的命运。数十位赵匡胤的后人向本报求助,希望呼吁有关部门能够保护这座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祠堂。 | |
山东郓城赵氏祠堂院内松柏葱笼,巴蕉树四季长青,春季院内鸟语花香,优雅洁净。院中央的赵氏祠堂家庙大殿,大殿底基高于地面一米多,五层台阶,面积60平方米,墙面全部是由青石、古砖砌成,木质梁林,八砖登顶,上盖有古瓦,庙脊有方天化戟,胡芦宝顶,两边五脊六兽。 | |
汤丹赵氏宗祠原址为始建于清光绪11年(公元1885年)的东川矿务公司衙门。民国23年(公元1933年),祖籍湖南移居东川开矿冶铜的赵氏弟兄向云南省政府购买后,始建赵氏宗祠,至1948年竣工。祠堂为砖木结构建筑群体,原有牌坊式山门,南北楼阁厢房、后花园(八角亭)等众多附属建筑,今大多无存。现有建筑主体由过厅、正殿(主堂房)3合厢房、4角耳房及5合天井组成。新中国建立至上个世纪末,祠堂一直为汤丹镇人民政府办公驻地。2003年被列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 |
赵氏家祠位于城村村西南侧,据清同治《古粤赵氏宗谱》记载,赵氏源自颖项、伯益。周穆王时(约公元前947一前928),有造父者,善御,献良马于王,王“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
姓氏名人
赵宣子:名盾,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是晋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赵国的先祖。
赵简子:名鞅,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国的奠基人。
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赵雍:即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平原君:即赵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以“食客数千人”而着称。
赵奢:赵奢,赵国宗室名将,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
赵政:即秦始皇,杰出的政治家,秦朝的建立者。在位期间任贤用能,终翦灭六国,统一四海,被后人尊为“千古一帝”。
赵佗:秦朝著名将领,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国。
赵云: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蜀名将,勇武果敢,刘备曾赞誉他一身是胆。
赵匡胤:宋太祖。河北涿州人,原为五代后周时大将,公元960年他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赵普:蓟(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丧权辱国,被俘后禁于金国,艺术上却卓尔不群,曾创立宫厅院体画派,其书法被称为“瘦金体”。
赵孟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对后世影响甚深,人称一代宗师。
赵之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三大画家之一,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影响甚深。
赵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赵戴文出生地五台县的赵族人口已达2万之多。五台的赵氏祠堂在五台县槐荫村。五台的族人主要分布在槐荫村、大石村、伏胜村、安家村等村。
赵登禹:山东菏泽人,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芦沟桥事变后,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
赵树理:山西沁水人,当代著名作家,着有《三里湾》、《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其语言朴实生动,多反映当时新农村生活。
赵元任:天津人,当代语言学家,通晓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着述颇丰,有《中国语入门》、《现代吴语的研究》、《语言问题》、《赵元任歌曲选》等。
赵尔陆(1905-1967)山西省崞(今原平)县人。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赵镕(1899-1992)字伯陶,云南省宾川县彩凤村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顾问,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赵启民(1910-1997)陕西省蓝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2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87岁。
赵杰(1913-)又名赵东斌,河南省商城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赵俊(1915-1994)原名赵诗元,安徽省六安市人。1955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毕业,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4年11月因病逝世,终年79岁。
赵九章:著名物理学家
赵忠尧: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
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赵君陶:(1903.1.17-1985.12.14),系原国务院总理李鹏母亲。原名赵世萱,女,重庆人。1919年随全家迁到北京,在五哥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的引导下,追随时代前进的潮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柔石:原名赵平复,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
赵紫阳: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赵承嘏:化学家
赵士寿:药学家
赵丽宏:当代作家
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抗日烈士
闻捷:原名赵文节,诗人
赵超构:新闻名家
赵克石:南京军区司令员
赵朴初:诗人、书法大师、佛学家、社会活动家
赵紫宸:基督教神学家、学者
赵家骧:国民党将领
赵萝蕤:翻译家、比较文学家
赵洪娉:前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夫人
赵美心: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美籍华人联邦议员
赵海珠:法国巴黎银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联席董事,前香港无线新闻主播兼记者
赵钧陶:爱立信公司中国区总裁。
赵纪彬:哲学家
赵敏光:著名物理学家
赵伟:龙形山水画创始人,龙形山水画派创始人,著名画家、发明家。
赵雅芝:香港艺人,前香港小姐
赵少康:台湾新党创始人
赵忠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北岛:原名赵振开,诗人
赵景深:戏曲理论家
赵丹:艺术家
金山:著名演员,原名赵默
赵宝刚:著名导演
赵蕊蕊:女子排球运动员
赵志华:黄埔军?校10期毕业,曾入美国维吉尼亚军校与蒋纬国同时进修
赵树海:台湾名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
赵学煌:台湾演员
赵虹乔:台湾演员
赵又廷:台湾演员,赵树海之子
赵志凌:香港演员
赵薇:大陆著名女演员,歌手
赵本山:大陆著名小品演员
赵鸿飞:大陆演员
赵文卓:演员
赵文瑄:演员
赵丽蓉:评剧、小品演员。
赵峰:原名赵世钦,少将(1914.11—2007.12.16)河南省泌阳县马谷田镇人。党的九大、十大代表,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16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3岁。
赵勇:男,汉族,1963年1月生,湖南益阳人,1982年6月入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
赵勇:汉族,1963年6月出生,四川三台人,1991年3月参加工作,199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压力加工专业毕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清华大学热能及动力工程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现任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泳鑫:歌手。MIC男团的副队长。
赵丽颖:青年演员。
赵若汐:新生代内地女演员。
赵增,原国防工业出版社主任。
赵连娟:笔名雪凝,青年作家。
史料记载
《唐书·宰相世系表》:赵氏,出自嬴姓,颛顼裔孙伯益,帝舜赐以嬴姓,十三世孙造父,周穆王封于赵城,因以为氏。
《广韵》:伯益孙造父善御,幸于周穆王,赐以赵城,因封为氏。
《通志·氏族略二》云:"嬴姓,与秦同祖。少皞之后,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恶来,二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得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穆王御,穆王赐以赵城为赵氏。"
研究考证
据考证,赵姓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而伯益则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帝之孙——“黑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巩义是中华大宋赵氏皇帝七帝八陵的唯一重要圣地,据历史考证,除了被辽兵掠去的徽、钦二宗外,北宋9位皇帝有7位葬在巩义,加上赵匡胤父亲的陵墓,统称为“七帝八陵”是全国最大、保护最好的皇家陵园之一。
据宋太宗赵光义35世孙赵宗国、赵海峰、赵梓翔等人多方考证,造父捕获名马所在的桃林位于潼关东南方向的河南省鲁山县尧山镇桃林村周围,即十八垛原始森林景区内。桃林村在伏牛山东段、尧山东北45里处,方圆数百里,峰峦叠嶂,植被茂密,古树参天,溪潭相连,地形地貌与《山海经·中山经》对桃林的描述十分吻合。
该文章由作者:【象鼻宝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