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瘟热(三类动物疫病)

根据国家农业部于2008年12月11日公布的动物疫病名录统计,犬瘟热属三类动物疫病,主要感染犬科及猫科动物,传染渠道主要是通过与病兽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空气或食物传染,不属于人畜共患病。

流行病学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犬作为我们最忠诚的朋友,与我们形影不离、相依为命,和我们一同狩猎、守护家园。人类在与疾病搏斗的同时,也一直关注着伙伴的健康。

然而,有两种烈性的传染病,却如同黑夜中嗜血的魑魅,时刻窥视着我们的伙伴,残害了不计其数的犬的生命,使无数爱犬的主人痛彻心扉这就是犬瘟热与细小病毒。

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为了降服这两种病魔,一代代孜孜不倦地探索,穷尽了一生的精力。然而这两种病魔却仍然在肆虐,如同洪水猛兽,使人谈之色变。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CDV是感染犬的一种最古老的、临床意义最大的病毒。

病原

病毒颗粒多形性,可呈丝状,多在150~330nm,核酸为RNA型。病毒颗粒多形性,可呈丝状,有囊膜和纤突,核衣壳螺旋形对称,基因组为单分子副股RNA,大小15-16kb,复制部位为胞浆,宿主范围为脊椎动物,主要为呼吸道疾病。病毒对热敏感,脂溶剂及普通消毒剂均易杀灭。

在室温下,该病毒相对不稳定,尤其对紫外线、干燥及50~60℃(122~140下)以上的高温敏感。在冷冻条件下,该病毒可存活数周。2~4°C可存活数周,低温冷冻可以保得数月,冷冻干燥可保存数年。

多数常规消毒均可将CDV杀灭。犬瘟热病毒抵抗力不强,对热、干燥、紫外线和有机溶剂敏感,易被紫外线、乙醚、甲醛、来苏儿所杀死;pH4.5以下和9.0以上的酸或碱环境可使其迅速灭活。

病毒分离:分离培养困难:V对环境抵抗力弱;采样时间与部位;病程与抗体水平;载体细胞的选择。合适的载体细胞:肺巨噬细胞(难获得),Vero细胞,Vero细胞+脾单细胞悬液。

传染特点

传染时间

此病一年“四季均发生”,但以“春冬”多发。本病有一定的周期性,“每三年”一次大流行。本病寒冷季节(10月至翌年4月间)多发,特别多见于犬类比较集聚的单位或地区。

传染对象

【传染对象】犬瘟热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均可感染。另有研究表明除犬科动物外,鼬科,浣熊科,大熊猫科等多种动物也可感染发病。如大熊猫,虎,狮,小熊猫,猞猁,熊,狼等动物。

其中雪貂最为易染,通过实验性感染可100%发病死亡,为公认的CDV实验动物。一般认为猫和猪也可感染,但呈隐性,不引起症状和病毒传播。猴也可被实验感染。

是当前对宠物饲养业、毛皮动物养殖业和野生动物保护业危害最大的疫病之一。毛皮动物中的狐、水貂对犬瘟热也易染染。一旦犬群发生本病,除非在绝对隔离条件下,否则其他幼犬很难避免感染。

【易染犬龄】哺乳仔犬由于可从母乳中获得抗体,故很少发病。通常以2月龄至1岁的幼犬最易染。并有向低龄(1月龄)发展的趋势。“2个月~3岁犬”、“大于10龄犬”易传染。

【易染犬种】纯种犬、警犬比土种犬易染性高。

【易染地区】犬瘟热全国各省区都较为多发,有爆发期。

【易染群体】犬密集的地方,卫生与养殖条件差,导致犬类抵抗力差、易染,多发。例如:私人犬囤积场,犬繁殖场,犬交易场,食犬场所。

研究现状

为了研究硝化应激在神经型犬瘟热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选取犬瘟热临床病例113例,其中有神经症状组(NCD)共37例,无神经症状组(NNS)共76例,并设25例无犬瘟热健康犬作为对照组(CG)。

就诊时分别采取血液和脑脊液,测定一氧化氮(NO)、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显示:NCD组2种组织液中的NO、nNOS和NSE升高,显著高于NNS组(P<0.05)与CG组(P<0.01);ROC曲线分析发现,2种组织液中的NO、nNOS和NSE对神经型犬瘟热的诊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

血浆中以nNOS最佳,截断值为230.1ng/mL,脑脊液中以NSE最佳,截断值为3.67ng/mL;NSE对神经型犬瘟热具有一定预后价值,血浆中NSE<2.07的病例死亡率显著低于NSE≥2.07的病例。结果表明:神经型犬瘟热疾病发展中伴有硝化应激和神经损伤,血浆与脑脊液中的NO、nNOS和NSE具有对神经型犬瘟热的诊断及预测作用。

该文章由作者:【晚风吻尽荷花叶】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