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2006年周艳执导的纪录片)

《大国崛起》是由周艳执导的12集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该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于2006年11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首播。

大国崛起(2006年周艳执导的纪录片)

剧情简介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该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分别诠释了各大国500年的兴起史,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寻找镜鉴,意在“让历史照亮行程”。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次学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

拍摄过程

前期工作

2004年春节后,该片正式立项。2004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完成了对九国崛起历史的整理。2004年9月,该片内容大纲编写完成。2004年12月,该片脚本初稿基本成型。2005年4月20日,该片通过了中央电视台的审查。

正式拍摄

2005年7月31日,该片第一个摄制组出发。为了最大可能地抵达真实的历史,该片的七个摄制组分赴欧、亚、美九个国家进行深入采访和实地拍摄,拍摄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文物、遗迹等,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2005年10月29日,该片摄制组结束取景和采访,完成全部拍摄。

主创团队

出品人

赵化勇

总策划

袁正明、麦天枢

总撰稿

陈晋

监制

郭振玺、韩建群、高小平

撰稿

周艳、章晓宇、孙岷、崔文华

摄影

潘大为、刘维明、苏全军、李臻、曲立南、司光志、毕岳昆、刘才云

解说

孙占山

录音

李宁

总制片人

任学安

总监制

罗明、袁正明

学术指导

钱乘旦

创作总监

康健宁

总编导

任学安

执行总编导

周艳

音乐编辑

李宁

制片主任

崔小龙、郭宁、陈龙、雷磊

国际制片主任

谭湘江、陶立保

幕后花絮

哥伦布航海日记的手稿、荷兰东印度公司当年的账册、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最早印刷本和《拿破仑法典》等许多重要文献和历史实物原件是首次出现在中国电视人拍摄的纪录片中。

纪录片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画面,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法国大革命攻陷巴士底狱、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等。

该片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接受采访的人员都表示出对中国的友好和尊敬,有一位德国专家专门戴了一条红色领带接受采访,还特意对摄制组说“这是中国红”。

去西班牙拍摄前,摄制组已经和对方的大使馆说好,去之后给一些方便,并办一个特别的记者证,但是等到摄制组到了西班牙后,记者证还没寄到。正好赶上西班牙的国庆日,摄制组在大街上见到当地的警察并说明了情况,后来警察帮摄制组借了西班牙电视台的一个机位,让摄制组拍了一些阅兵的镜头。

摄制组在国外拍摄时存在语言障碍,交流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要通过翻译交流很多次,才能够准确表达摄制组想要表达的意思。

摄制组在外国拍摄都要提前申请,很多地方都要付费,在英国是一个小时300英镑,相当于4500元人民币。在外国的一个教堂拍摄时,摄制组连着翻译总共四个人,兵分两路同时跑着拍摄。

国外学术界和相关文化机构对拍摄《大国崛起》非常支持,纪录片分集导演之一高晓蒙在英国还摸过很多人的手稿、亚当斯密、牛顿的手稿。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颁奖方

获得奖项

2007年10月

“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

人文类“评委特别奖”获奖

2007年12月

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2005-2006年度广播电视节目优秀专题奖 获奖

发行信息

开播时间

播出平台

备注

2006年11月13日

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首播

2006年11月27日

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重播

2007年1月29日

韩国敎育放送公社

首播

2007年5月1日

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重播

2007年5月1日

台湾有线电视频道

首播

2007年7月2日

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

首播

作品评价

该片的历史事实把握得比较准,在基础上抓住了大国兴衰的主题。该片从中国人的特殊视角探寻了九个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和参考。该片的立意是高远的、叙述是说理的,是一部难得的用影像资料、用电视人的语言说明了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中国人应该具备世界和国际的眼光。该片的教育意义较为丰富,也引发了中国世界史学者们的思考。(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牛大勇评)

该片以浓缩的方式阐述了有关国家发展具体的过程当中所发生最重要的事件,是富于教育意义的,也有助于促进观众或者是读者,能够进一步地研究历史。该片有非常宽广的视野,有很纵深的历史感,给观众很多启迪。该片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让国民能够了解外部的情况。该片对于世界史,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对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做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同时能够使人民更好地认识现实,更清醒地展望未来。(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中国前驻法国大使蔡方柏、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评)

该文章由作者:【一艘船】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