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是重庆市骨干高职院校、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改革试点单位、重庆市首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定向培养士官高校。
学校始建于1971年,前身是重庆兵器工业职工大学,由长安、江陵、嘉陵、建设、长江、望江、西车、泸化等八所职大组成。2003年在重庆兵工职大的基础上成立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更名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12月19日,教育部同意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904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近69.6万册;有专任教师477人;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办17个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类);2017-2018学年,有全日制在册学生8185名。
办学历史
四川八大兵工企业职工大学
四川兵工从1971年到1976年陆续办起了44所“七二一”工人大学。
粉粹“四人帮”后,经过检查和整顿,44所学校压缩为22所。
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验收,批准确定了长安职大、江陵职大、嘉陵职大、建设职大、长江职大、望江职大、西车职大、泸化职大等八所兵工大型骨干企业职工大学。
重庆兵器工业职工大学
1990年,经四川省教委、兵器工业总公司同意,国家教委在上述八所兵工企业职工大学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重庆兵器工业职工大学,校本部设在长安厂。
1993年,学校被评为四川省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
1997年,通过国家对成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并被评为兵器系统优秀成人高校。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4月16日,经重庆市教委专家组评审,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在重庆兵器工业职工大学基础上,设立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5月9日,国家教育部教发函予以备案。
2007年,学校在璧山征地1000亩,开工建设新校区。同年,兵工企业实施“主辅分离”改革,学院被剥离,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2009年,学校璧山新校区落成。
2010年,学校通过重庆市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12年12月,经市教委和市财政局评审,学校被确定为重庆市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2014年2月,经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文件,学校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首个定向培养士官高校,陆续与火箭军(第二炮兵)、战略支援部队、空军对接合作,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
2014年4月,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在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规划用地500亩。
2015年,学校通过第二次重庆市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17年,学校通过重庆市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2018年10月12日,教育部确定学校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改革试点单位;12月19日,教育部同意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暂用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命名。
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当年开始招生本科学生。
2020年5月,学校获批2020年“专升本”招生资格。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办17个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类)。
院系专业
二级学院 | 办学层次 | 专业 |
机械工程学院 | 本科 |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专科 | 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 |
车辆与交通学院 | 本科 | 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
专科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 | |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本科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 |
专科 | 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 | |
信息工程学院 | 本科 | 物联网工程、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 |
专科 | 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 |
建筑工程学院 | 本科 | 工程造价 |
专科 | 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 | |
工商管理学院 | 本科 | 财务管理、物流管理 |
专科 | 物流管理、会计 | |
通识教育学院 | —– | ———- |
国际艺术学院 | 本科 | 舞蹈表演 |
健康与国际教育学院 | 本科 | 学前教育 |
专科 | 社区康复、家政服务与管理(婴幼儿养育方向) | |
士官生学院 | 专科 | 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继续教育学院 | —–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数字艺术学院 | 本科 | 环境艺术设计 |
师资力量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477人,生师比为17.36:1。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86人,占专任教师的38.9%;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178人,占专任教师的37.3%;“双师型”教师253人,占专任教师的53%。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孙智富、张国林、廖元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审专家:黄东
江苏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方仪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专家库成员:廖勇
学校首席专业带头人:詹捷、孙智富、王昌贤、黄东、廖勇、张国林、廖元和、方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实验实训中心;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25个,其中校外顶岗实习基地66个。
2017-2018学年,学校有市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在建专业能力建设(骨干专业)项目3个,在建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2个;共有5门立项建设的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全部建成并在“重庆市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或“智慧树”平台上运行;已建成2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组织的优秀网络课程评选中获奖,其中二等奖3门,三等奖2门;另有9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正在建设中。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
重庆市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
重庆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等
学生成绩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近年来,学校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的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148项,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2项;省部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51项。代表中国高职院校赴新加坡参加“第九届(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获最佳创意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国“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各一个;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二等奖。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校设有智慧信息研究院、机械工程中心、中德汽车工程中心、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成立了市级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推广中心。
科研成果
2017年,在重庆市兵工学会主办的首届“军民融合科技沙龙——兵器装备制造及工艺专题研讨会”上,学校教师在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相关论文 4 篇。
2017-2018学年度,学校实用新型类专利申请获得授权9个,教师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类课题1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4项;获得全国职业教育规划办等其它各类项目8项。
学术资源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收藏有机械、电气、汽车、计算机、环境、管理工程,以及社会科学等门类的书刊合计69.6万册,超星电子图书15万册,开通了《CIDP制造业数字资源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等11个全文数据库,并配置光盘、声像等信息载体。
合作交流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方式,陆续与2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与红宇工业、青山工业、蒂森克虏伯、东风小康、龙湖集团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开展“合作班”“订单班”“试点班”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校与德国、英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师资培训、技术移民、职业鉴定、境外就业、联合办学等方面开展了合作。
文化传统
校徽
学校校徽主色调为象征科学技术的深蓝色,中间为学院英文缩写的艺术图案,同时也是“电”字的艺术图案,下方1971为建校时间。
校徽外环为学校的中英文名称。
校训
在这里,只有我们,没有我。
校训彰显了五种精神: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克己为公、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遵纪有礼、诚信宽厚的人文精神;不畏艰险、努力拼搏的奋 精神;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的尚学精神
校歌
《我们》——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校歌
学校领导
职务 | 姓名 |
终身荣誉院长 | 刘兴鼎 |
党委书记、督导专员 | 柳卫东 |
校长 | 张国林 |
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 | 程淑明 |
副校长 | 张光彩、张利国 |
纪委书记、副校长 | 冯小红 |
资料来源: |
知名校友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00多人担任大型兵工企业中层以上干部,20多人担任厂级领导。
校友名录
尹家绪 | 杨善志 | 陈永强 | 周德福 |
田锡丰 | 时玉宝 | 王重生 | 马军 |
该文章由作者:【张庆炜】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