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江苏扬州人。1927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曾任中共皖东北特委委员。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时年28岁。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人物经历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江苏扬州人,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父亲江石溪擅长诗文音美,尤精医学,生前在江都县头桥乡(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岸顶河房“太和堂”药店(又名“彭泰和堂”)悬壶济世,有爱国民主思想,母亲头桥范氏孺人(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三三组人)。
1928年夏江上青转入扬州高中,同年冬被国民党当局以学运骨干分子为名逮捕入狱。1929年6月出狱后,改名江上青,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上海“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继续从事地下学运工作。1929年冬,江上青在上海参加党组织的秘密会议时再次被捕,1930年冬带着一身疾病出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侵略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江上青义愤填膺,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前进曲——东三省事件》的长诗。这首创作于1931年的诗作,在当时曾广为流传,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的积极作用。此后,江上青与一批热血青年先后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抗敌周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宣传抗日救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传播革命和抗日的火种。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他发表《卢沟晓月》的文章,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激情。在全国性抗战爆发的形势下,江上青等人组织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从江都出发,溯江而上,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斗争。
1938年春夏时节,江上青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在大别山区的六安、寿县、颍上、固始、商城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当时,武汉《新华日报》发表了特派记者章汉夫写的文章,对江上青等人的抗日宣传工作给予了热情的赞扬。
1938年8月,江上青遵照党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的工作,在大别山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11月,皖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后,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张劲夫代表党组织,决定成立皖东北特别支部,任命江上青任特支书记,派他带领特支的一批共产党员到皖东北开展工作,与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第五游击纵队司令盛子瑾建立统一战线,负责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准备工作。到达皖东北后,江上青担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秘书兼保安副司令、第五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在皖东北,江上青等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推动盛子瑾创办皖东北军政干校。他亲自编写教材,为军政干校学员讲课、作报告,在学员中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干部。他还推动盛子瑾创办《皖东北日报》和皖东北抗日文化服务社,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过党组织和江上青的艰苦奋斗,皖东北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抗日救亡局面。皖东北抗日形势的发展,使国民党顽固派极为恐慌,他们加大了对皖东北进行的破坏和捣乱。日本侵略者也加紧对皖东北地方反动势力的拉拢和勾结,企图破坏皖东北的抗日局面。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
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杨纯任特委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特委成立后,积极协助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兼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主任张爱萍等,进一步推动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共同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在协助张爱萍等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后,与盛子瑾等率部返回司令部途中遭地主反动武装伏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去世后,江上青遗体安葬在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附近的崔集。1982年迁葬于江苏省泗洪县烈士陵园,并树碑立传,由老将军张爱萍题写碑名,杨纯、刘玉柱、周村撰写碑文。
人物事迹
江上青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他一方面在农村组织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还想方设法征得盛子瑾同意,广泛邀请社会名流、开明士绅参加政府工作。双沟东陈店村的陈荫南是地方名流、开明绅士,江上青多次登门请他出来参加政府工作,此后陈荫南一直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努力做好工作,在淮北地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建国后,陈荫南仍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担任安徽省副省长。
半城祖树屏是当地有名的士绅,江上青登门请他出来任“五游”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半城一带很快成为皖东北最稳定的地区。江上青又争取了原泗县一区区长蒋茂林、九区区长吴静轩、双沟镇吴亚民等人参加政府工作,这些人不仅为当时抗日作出一定贡献,在后来的皖东北及淮北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所获荣誉
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人物评价
江上青同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他的牺牲是当时皖东北抗战和党的事业一大损失,他的革命业绩,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的英名,光荣地载入革命史册而永垂不朽。
江上青为开辟以泗县为中心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我党抗日战争史谱写了光辉一页。
后世纪念
纪念诗词
江泽民在《人民日报》发表诗词纪念江上青
2011年4月10日,江泽民创作《满江红·江上青百年诞辰祭》纪念江上青烈士百年诞辰。
自古英雄,凭苍宇、江山点索。
酬壮志、铁窗寒彻,泮池磅礴。史岭红梅花沥血,芦沟晓月天飞鹤。
擎玉虹,魑魅冷相看,惊魂魄。
歌颍上,旗旆烁。驱稔寇,飙尘恶。
诉声声杜宇,孛星凋落。
春水绿杨风曼暖,秋山红叶日彰灼。
清明日、持酒告先灵,神州跃。
附录:
1939年江上青赠江树峰七律
过隙光阴逝白驹,
十年患难早相扶。
雄心拼付三期战,
别绪全凭一雁书。
春水绿杨思故里,
秋山红叶走征途。
天涯兄弟成劳燕,
互问风尘老病无。
1938年王者兰赠江上青七绝
易逝年华不复回,
枕边泪湿鬓颜摧。
天涯奔走风尘客,
杜宇声声可忆归。
江泽民
书于辛卯年清明
2012年4月4日,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在家乡扬州建成并对外开放。当地民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来瞻仰、凭吊,以表达敬意。
陈列馆位于扬州闹市区旌忠巷33号平民中学旧址,踏进陈列馆大门,看见的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青砖红窗小洋房,整个史料馆分为上下两层,主楼坐北朝南,楼上楼下均设有走廊,室内铺有木地板,旧址的南山墙上嵌有“民国二十六年改建,平民中学建”字样。
整个史料馆分为七个展厅,图文并茂全面回顾江上青烈士生平。这七个主题分别是:“探索真理年代,爱国民主家庭”;“投身革命,矢志不渝”;“教书育人,播撒火种”;“千里救亡,唤起民众”;“开辟革命根据地,血洒皖东北”;“多才多艺,才华横溢”;“浩气长存,缅怀永远”。
担任职务
中共法南区委指定他担任支部书记、扬州淮南职业中学担任国文教员、杂志发行人、中共皖东北特委委员。
该文章由作者:【包不同】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