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tíng,此字约始见于西周金文,由“廴”和“壬”构成。该字本义一般认为是君王上朝布政的地方,常见中廷、大廷、东廷之说。也常引申表庭院,该义后世一般写作“庭”。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廴,声旁。约始见于西周金文。金文从图A、壬声,或从㐱声。 “图A”林义光《文源》以为“象庭隅之形”。壬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人挺土上,疑为挺之本字。金文廷字的声符变异较多,较早的形体从㐱声,或省作图B、图C,或变作图D、图E,乃从㐱与从壬的结合。形符图A后世变作廴旁(参“㢟”字条)。也有学者认为小篆廷字所从的图F(廴)是由㐱声的部分笔画与图A结合讹变的结果。汉以后廷字承袭小篆形体,偶或从“辵”,乃形近所致。
在西周金文中多表示君王上朝布政的地方,常见中廷、大廷、东廷之说。谏簋:“司马共右谏入门立中廷。”后世典籍中引申作官署。《广雅·释宫》:“廷,宫也。”王念孙疏证:“谓官舍也。” 《墨子·号令》:“符传疑,若无符,皆诣县廷言,请问其所使。”也常引申表庭院。《诗·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埽。”该义后世一般写作“庭”。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tíng | 名词 | 朝廷 |
官署。地方官吏办事的地方 | ||
庭院;院子。通“庭” | ||
朝位;位置 | ||
形容词 | 公正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廴部】廷
朝中也。从廴,?声。特丁切。
说文解字注
朝中也。
朝中者,中於朝也。古外朝、治朝、燕朝,皆不屋,在廷。故雨沾服失容则废。
从廴壬声。
特丁切。十一部。甘禄字书、佩觿音定。广韵同。
〖注〗?、壬形近易混。
康熙字典
《广韵》特丁切。《集韵》《韵会》《正韵》唐丁切。?音亭。《说文》:朝中也。《广韵》:朝廷也。《论语》:其在宗庙朝廷。疏:朝廷,布政之所。《释文》:廷,停也,人所集之处。
又《广韵》:正也。《韵会》:直也。
又《广韵》:廷者,平也。
又廷尉,官名。《前汉·百官表》:廷尉,秦官。注: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
又《广韵》《韵会》《正韵》?徒径切。亭去声。义同。
音韵汇集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四呼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廷 | 广韵 | 梗 | 平声 | 青 | 定 | 开口呼 | 四 | 全浊 | 特丁切 | dʰieŋ | |
梗 | 去声 | 径 | 定 | 开口呼 | 四 | 全浊 | 徒径切/音亭 | dʰieŋ | |||
集韵 | 梗 | 平声 | 青 | 定 | 开口呼 | 四 | 全浊 | 唐丁切 | dɛŋ | ||
梗 | 去声 | 径 | 透 | 开口呼 | 四 | 次清 | 他定切 | tʰɛŋ | |||
梗 | 去声 | 径 | 定 | 开口呼 | 四 | 全浊 | 徒径切 | dɛŋ | |||
韵略 | 平声 | 青 | 唐丁切 | ||||||||
去声 | 径 | 徒径切 | |||||||||
增韵 | 平声 | 青 | 唐丁切 | ||||||||
去声 | 径 | 徒径切 | |||||||||
中原 | 阳平 | 庚青 | 透 | 次清 | tʼiəŋ | ||||||
中州 | 平声 | 庚青 | 题零切 | ||||||||
洪武 | 平声 | 庚 | 定 | 徒 | 全浊 | 唐丁切 | d‘iəŋ | ||||
去声 | 敬 | 定 | 徒 | 全浊 | 徒迳切 | d‘iəŋ |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dʰ | ieŋ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耕 | d | ieŋ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耕 | dʰ | ieŋ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耕 | d | eŋ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耕 | d | ing |
两汉 | 西汉 | 耕 | ||
两汉 | 东汉 | 耕 | ||
魏 | 耕 | ieng | ||
晋 | 耕 | ie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庚耕清青 | ieŋ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齐 | 庚耕清青 | ieŋ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庚耕清青 | ie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dʰ | ieŋ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d | ieŋ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dʰ | ieŋ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d | iɛŋ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d | ieng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dʰ | ieŋ |
该文章由作者:【安沃】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