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的玉代表什么意思
您好,一般所见的圆形为“玉璧”,在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用玉璧礼天,黄琮礼地。用来祈福,为吉祥的象征,在古代是礼器。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历史上圆形的和氏璧是怎么被雕刻成方正的传国玉玺的?
一直以来,秦始皇时期的传国玉玺为和氏璧雕刻而成的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而和氏璧的故事也早就广为流传,如果画一个时间线将故事串起来的话,大体是这样的:楚国的卞和献玉到赵国的完璧归赵再到秦朝时期的传国玉玺。
关于卞和献玉的故事,在《韩非子》中有明确的记载,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楚国人和氏在荆山砍柴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头,按照他多年和石头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这块石头不简单,很可能会是一个稀世玉石,于是他决定将这石头献给国君,但是他的献玉经历委实太艰难了点。
他在得到玉石之后就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不懂玉石,就让宫中的玉石匠来鉴定一下,得出的结果是这就是一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石头,楚厉王一怒之下命人砍去了和氏的左脚。
多年后楚武王继位,和氏再次带着这块玉石进贡,结果鉴定出来的结果依旧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一怒之下武王命人砍下了他的右脚。
后来楚国因为联姻向赵国求婚,为表诚意将和氏璧送到了赵国,之后这块稀有的玉石就成为了赵国的国宝。历史上完璧归赵的典故中,指的就是秦昭襄王愿意用十五城池来交换这个和氏璧,而赵国的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到秦国,与秦昭襄王斡旋,最后玉又原封不动的送回了赵国。
再后来,战国时代战乱纷飞,秦始皇成为当时最大的赢家,和氏璧易主秦始皇。但是和氏璧不再完整,秦始皇命人将其雕刻成为玉玺方便携带,将这个价值连城的宝玉彻底与皇权挂上了钩。
所以倘若圆形环状的和氏璧真的被雕刻成了传国玉玺,那就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一、和氏璧体积很大,足以雕刻成硕大的玉玺
和氏璧被发掘于春秋时期,《韩非子》中有关于它的记载,记载中和氏每次都是抱着和氏璧供奉给历代楚国国君的的,之后在荆山脚下哭也是抱着这块玉石哭。所以可以知道和氏璧的璞石大小是需要抱着才可以拿起来的,单手之下很难拿起,所以很可能和氏璧的体积并不小。
历史上和氏璧虽然重要但是记录不多,完璧归赵就是和氏璧最经典的一个故事。当时秦王觊觎于赵国拥有的和氏璧,想要用一座城池来交换。率先去问了和氏璧最初的主人楚王,但是双方约定在秦国的土地上进行交易。
这一点让楚王担心和氏璧有去无回,当时大臣蔺相如毛遂自荐站出来,称愿意带着和氏璧前去秦国一趟。到达秦国后,秦王私心开始显露出来,一心欣赏和氏璧的样子,闭口不谈交换城池的事情。蔺相如最后抱着和氏璧,举到头顶扬言要摔碎它。
从这一段历史中可以知道,和氏璧的大小和分量,都需要成年人双手持握。并且和氏璧分量十足,当然不会轻易摔碎。
从这些记载似乎可以看出来,和氏璧体积很大,虽然是一个圆形的玉石,但同时也比较厚,因此完全有可能雕刻成四四方方的一个大的传国玉玺。
二、空心的和氏璧体积并不大,而传国玉玺也很小
在和氏璧体积庞大这一说法出现后,又有人提出,和氏璧在楚国被打磨时,就被雕琢成为一块圆环的玉石。这种玉石的中间是空心的。虽然玉石整体体积庞大,质量上也很有分量,单凭中间是空心的这一点,就很难完整的切割出秦始皇手中的玉玺。
所以更多人将怀疑的对象放在了秦始皇的玉玺上,玉玺是秦始皇创造出来的一种皇权象征,手持玉玺者,就拥有管理天下的权力。按照影视剧作品中的原型来看,玉玺大多是方方正正的一大坨。
尤其上方手握之处,还会有龙盘踞在此的雕刻。想要铸造成这样一块玉石,必须要一块长宽高都足够的巨大玉石,才可以雕刻出来。玉玺代表的是皇权,古人自然不允许两块玉石拼接的情况发生。所以如果和氏璧真的被秦始皇雕刻成为了玉玺,这块玉玺的大小绝对不是影视剧作品中的那个样子。
浓缩的就是精华,一个东西有没有分量,看的不是它的体积和重量,而是其质地和象征意义。和氏璧在被秦始皇交给李斯后,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那么它就成了皇权的象征,持有它就是最名正言顺的天子,这可不是由它的重量和体积决定的。
古代的玉为什么大多是圆的
圆玉,是圆形中央有空的玉。有璧、瑗、环、玦。中心孔径小于边的宽度,叫璧。中心孔径大于边的宽度,叫瑗。中心孔和边宽相等,叫环。环,常代表“团圆”。形状和环相同,周边有一缺口,叫玦。玦,如环而缺的佩玉。是缺玉,常代表“诀别”。具有以物自励的作用。古人说:“君子所决断,则佩玦。”古代男子把玦当做佩玉,显示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汉,性格磊落、办事果断。 这4种圆玉,不但玉边和孔径的大小不同,而且用途也不同。古人对这些圆玉的区分,是十分明确的。由于这4种圆玉传递的信息不同,使用时,绝对不允许混淆,也不允许有丝毫的疏忽。
古代圆玉的分类及其特征是:
玉璧,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圆玉;
玉瑷,中心孔径大于边宽的圆玉;
玉环,中心孔径等于边宽的圆玉;
玉玦,周边有一个缺口的圆玉;
玉璧,玉瑷,玉环,玉玦古时有严格的使用场合和用途:
一,玉璧: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卿大夫奉命会见邻国国君,都要执见面之礼,这在当时被称为“贽”,而玉璧是作为“贽”最为重要的礼物,这是古代极为严格的礼仪,使用玉璧向对方表达敬意和问候。这种礼仪逐渐演化为高级贵族彼此往来,也都以玉璧为“贽”的时尚和风气。
由于“璧”的读音与“毕”、“毙”相似,所以古代玉璧也作为葬玉使用,一是将玉璧置于死者身下,表示必死;二是将玉璧含于死者口中,称为“含羞”,表示无生。这种适用玉璧的方式,也同时派生出降服者口含玉璧,衔璧表示自认死罪的用途。
正因为玉璧具有以示生死的作用,因为在古代中国地位低的人,往往要向地位高者赠璧以示敬意、问候和生死效忠,从而发展为好友之间相互赠玉璧,以示知心之交的凭证。
二,玉瑷;玉瑷是一种地位高者召见地位低者的信物,古时凡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的时候,都会命人拿着玉瑷,以为凭证。被召见者见到使者带来的玉瑷,便要立刻到召见者身旁听命。
三,玉环、玉玦;玉环和玉玦的形制相仿,只是玉玦有一缺口,正是这一缺口之别,这两种圆玉表达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玉环表示修好,认可;玉玦表示绝交,反对。
古代流放边境的罪臣,三年之后,如果得到君王送来的玉环,便得知君王召其归还,因为“环”与“还”同音;如果得到玉玦,便知君王已与他断绝,返回无望,因 为与“绝”音近。古代也有环、玦连用,根据对环、玦的选择,从而可得知该人对某件事情所持的态度是赞同或者是反对。能够彰显浓郁 的电影《孔子》之 中,季孙斯将一块“玉玦”送与孔子,孔子便知晓季孙斯反对其重回鲁国,于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寻求安身之处;及至孔子暮年,颠沛流离,想终老鲁国,著书立 作,而季孙斯送来一个玉环,孔子见后便起身回国,季孙斯于城门之上相迎,从此杏林儒风不断,儒家学说蔚为大观。电影之中对玉玦、玉环的恰当使用,于千万言 于一物之中,足见上古君子风范,以玉为示,佩玉为荣。
了解玉璧、玉瑷、玉环、玉玦在中国古代的用途和它反映出的内在信息,只有充分了解了中国古代圆玉的名称和含义,才能对我们了解古代圆玉,收藏古代圆玉,提供正确的门径。
圆形中间有小孔的玉佩叫什么名?
叫做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一般把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称为壁。因是玉制,所以称“玉璧”。
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5、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玉璧的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可用于佩戴,亦能作为随葬品,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
扩展资料:
玉璧的纹饰:
1、蒲纹:即蒲席的纹样,一般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纹样,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此样纹流行于汉代。
2、涡纹:顾名思义,如同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
涡纹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周时期的涡纹则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除了青铜器上的纹饰,涡纹还广泛用于玉璧上的纹饰;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陶器上也极为常见。
3、勾连雷纹:是古代汉族几何纹样的一种,由近似“T”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再填以雷纹。它的主要特点是“花”的部分与“地”的部分形成勾状。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多见于青铜器、玉器、陶瓷器上,多用于器边装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璧
该文章由作者:【误码率】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