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反复出现的发作性暴食)

暴食,又称为神经性贪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两大主要综合征之一,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发作性暴食,并有过分控制体重的观念为特征的综合征。神经性贪食症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和强烈的控制体重的愿望为特征,为防止暴食对体重的影响患者采用各种措施,如呕吐、导泻、增加活动量等,致使体重反低于正常范围。神经性贪食症多见于年轻女性。据报道,该症女性患病率约为1%~3%。男性患病率大约为女性的1/10。世界各地患病率相似。该症常在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起病,可持续数年。多为慢性或周期性病程。

简介

神经性贪食症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和强烈的控制体重的愿望为特征,为防止暴食对体重的影响患者采用各种措施,如呕吐、导泻、增加活动量等,致使体重反低于正常范围。神经性贪食症多见于年轻女性。据报道,该症女性患病率约为1%~3%。男性患病率大约为女性的1/10。世界各地患病率相似。该症常在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起病,可持续数年。多为慢性或周期性病程。

本症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和强烈的控制体重的愿望为特征,为防止暴食对体重的影响患者采用各种措施,如呕吐、导泻、增加活动量等,致使体重反低于正常范围。本症多见于年轻女性。

据国外报道,该症女性患病率约为1%~3%。男性患病率大约为女性的1/10。世界各地患病率相似。

该症常在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起病,可持续数年。多为慢性或周期性病程。长程预后情况尚不明确。

此症为周期发作不可控制的多食,可出现于神经性厌食中,但并非必然伴有此症状。此症状群包含两大主要成分,其一是不可抗柜的强迫自己多食,其二是自己设法进行呕吐以避免体重增加,有时则是滥用泻药。此类患者的体重常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女性患者月经仍可正常。女性较为常见。

神经性贪食症的病因

神经性贪食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人们生活的压力或焦虑造成的。一般来说,性格上较软弱,比较看重外界评价的人得贪食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从性别上,女性得的机率也比男性大了很多。其实吃东西在常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但过度的饮食则变成了一种病。这些人很容易用其他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物来排解自己的焦虑,有时候他们甚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只要不开心的时候就必须要吃东西或者SHOPPING。实际上他们的这种行为只是为了达到忽略自己当前压力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症状

(1)有暴食史,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难受为止。

(2)暴食后马上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加,发生次数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

(3)在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进行。

(4)暴食行为可为以下因素引发: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形不满等。暴食可暂缓烦躁情绪,随后不久病人便对自己不满而情绪低落。

(5)发病初时,患者对进食行为控制能力变弱,疾病后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坏。

(6)控制体重的方法最常见是诱呕,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剂致吐,一段时间后不用催发,患者想到呕吐便会呕吐,即使仅进少量食物亦能呕出。

(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导泻剂减轻体重,极少数患者甚至使用灌肠法。

(8)有的患者不采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体能消耗,如快速活动,增加体育锻炼等,活动量大大超过正常,且影响生活正常进行。

(9)患者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外形,常感到不满意。

(10)可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内容多数与体重或身体外形有关。

(11)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代谢紊乱,表现为低血钾、低血钠等。呕吐致使胃酸减少而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导泻则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12)疾病后期,因食道、胃肠道、心脏等并发症而有致命危险。

(13)暴食伤胃型吐血,患者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方药治疗:饮酒过度,积热动血者,宜葛黄丸。诊断

诊断要点

1)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或行为,一次可进大量食物。每周至少发作2次,且持续至少3个月。

2)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

3)常采用引吐、导泻、增加运动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

4)不是神经系统器官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非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继发的暴食。

鉴别诊断

1)神经性厌食。若已明确诊断为神经性厌食,或交替出现的经常性厌食与间歇性暴食症状者,均应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

2)Klein-levin综合征。又称周期性嗜睡贪食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沉睡(不分日夜)和贪食,持续数天。患者醒了就大吃,吃了又睡。一次患病后体重增加明显。无催吐、导泻等控制体重行为,亦无对身体外形或体重不满的表现,故与神经性贪食症易于鉴别。

3)重性抑郁症。患者可出现过量饮食,但没有为减轻体重不恰当的补偿行为,如催吐、导泻等,故与神经性贫食症不同。

4)精神分裂症。该症患者可继发暴食行为,患者对此视之默然,无任何控制体重的行为,且有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

5)癫痫等器质性疾病。可出现暴食行为,病史、体检和各项实验涉及EEG等功能检查,均有器质性病变基础,则不考虑神经性贪食症,而且这类病人缺乏控制体重的不恰当行为。

易混淆的疾病

发作性睡病、意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月经周期性精神病、躁狂症、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恐怖症、老年期抑郁障碍、旅途精神病、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精神煎熬

病人自称常有一种类似吸毒的“瘤”,说只要让吃,可以不在乎一切。所食之物,常常是病人平日最禁忌的发胖性食物,如奶油蛋糕、面食、含油很多的菜、肥肉等,有个别人甚至喝食用油。更有甚者,在没有其他可食之物时,将自己所食之物吐出来,再吃掉。暴食发作时所食的量是惊人的,速度也是难以置信的,典型的病人似久受饥饿的难民,眼睛只盯着食物,不感觉周围发生的一切,像风卷残云,瞬间一桌佳肴全部消失,这种暴食可反复出现。

该病的另一个特征是怕胖,平时节制饮食害怕体重的增加,因而在暴食发作后,极端懊恼自己,并立即采取措施抵消食物带来的发胖作用,最多采用的方法是自我诱吐,其次是眼泻剂、利尿药。间断性禁食。

这些病人的临床表现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为隐蔽性,病人的暴食发作、自我诱吐,常常是秘密进行。为此他们往往回避公共场所的进餐,或聚会,因为每遇美味佳肴,进食欲极强,担心失态不敢随意进食,这种欲望与理智的冲突,似一场精神煎熬,难以承受。

神经性贪食症的归属至今仍有争论,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专家认为它是神经性厌食症的一种亚型。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慢性阶段,理由是两者都是以惧怕发胖为症状的核心,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情绪障碍,较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更为突出,其明显的焦虑、抑郁,难以克制的进食欲望,使他们烦躁不安,为此有许多学者认为它与抑郁症的关系更为密切。

并发症

可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内容多数与体重或身体外形有关;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代谢紊乱表现为低血钾低血钠等呕吐致使胃酸减少而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导泻则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疾病后期因食道胃肠道心脏等并发症而有致命危险。

治疗

(1)多数病人要住院治疗,严重者需强制入院。

(2)心理治疗。最多采用的是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或阳性强化法,制定与控制也含有联系厌恶刺激(如被约束、电针刺激等)或奖励方法(精神或药物奖励、与家人来往、自由活动等),视患者临床症状变化程度逐级治疗。

(3)药物治疗。较常采用两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剂,前者最多采用舒必利,后者视患者躯体承受情况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如氟西汀,氯米帕明。

(4)躯体支持治疗。规定患者进食量,尽量减少或制止呕吐行为,禁用导泻药物。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者予以对症处理。营养差者予营养支持治疗,必要时可用鼻饲。

(5)个别难治病例,可应用胰岛素治疗。

(6)最新医学研究在利用植入胃内水球的方法来纠正暴食行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者为: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Columbi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New York NY 10032 USA;D.E.T.O., Sezione di Chirurgia Generale e Trapianto di Fegato, Università di Bari, Piazza G Cesare, 11 –70124 Bari, Italy;国内的研究者为:青岛大学医学院汤深博士。

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大意是指暴食症患者通过与专业的心理医生交谈自己的病症及相关症状来改善自己心理状态的做法。一种被称为CBT的心理疗法可能对暴食症患者最有效。CBT的具体做法通过冥想引导患者了解自身,找出不健康、负面的信息,代以健康的、积极的信息。一个常见的错误信念是:限制饮食就会变瘦。而实际上,过度节食通常会引发暴食。

家庭疗法

以家庭环境为基础的暴食症心理疗法对于青少年患者来说通常更有效。这种做法首先假定,患病的青少年已经不能自己控制饮食,必须由家人来帮忙确定他的饮食习惯是否正确。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全家人出动,确保了患者的饮食习惯即刻被纠正。

物理疗法

暴食症患者也可以选择即刻植入胃内水球。胃内水球使用胃镜植入胃内,水球的体积大约是400-600毫升,水球刺激胃部神经,产生饱胀感。从物理上即刻断绝暴食的可能性,从而避免患者的自责内疚感,改善抑郁症状。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会改善暴食症装。FDA批准的可用于暴食症的唯一药物是:PROZAC,目前国内尚未引进。但是医生也可以给病人推荐一些其它的抗抑郁药物,改善暴食症的副症状,例如焦虑沮丧等。

神经性贪食症的预防保健

1. 饮食护理

控制患者的饮食和零花钱,定时定量每日晨进行30 min体育锻炼跑步,以保证每日的早餐;上午适当劳动外,还要进行30 min散步,以保证中餐;下午劳动后,还要进行器械锻炼和音乐治疗(唱卡拉OK,跳舞等),以保证晚餐。

2. 药物治疗护理

因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对服药有抵触情绪,有藏药现象,故在发药时有两人在场,帮助患者服药,以保证药物治疗的疗效。

3. 心理护理

向病人介绍心理治疗的意义,帮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碍,使患者能够自我成长,正确对待挫折与困难向病人反复宣教贪食禁食导泻减肥对躯体的损害,以及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帮助病人缓解焦虑的方法,如做深呼吸跑步听轻松的音乐等如果想吃东西控制不住,护士可以和患者聊天谈心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厌食症与暴食症的差异

光看体重无法了解暴食症的病情是否好转,医师必须深入暴食症的心理问题,若是次发性引起的,则可会同精神科一同会诊。另外,还包括一些细碎的营养学问题,甚至是一些亲子之间的问题,也不是一次门诊就能根治的。

厌食症的症状是几乎没有吃任何东西,不需要催吐;暴食症的特色是吃大量的东西,同时又有催吐、清泻的情形,也会很焦虑,容易有亲子冲突。暴食症与厌食症同样的地方,是患者每天都相当在意自己的体重、身材、形象,不一样的是暴食症的年纪通常较大。暴食症患者过去不一定会有厌食症,可是厌食症患者时间一久,约一半的人会变成暴食症,因为厌食饿太久了,就会非常想吃而得到暴食症,吃了之后又会有罪恶感,于是将吃的东西吐掉,所以暴食症除了暴食又有清泻。

厌食症与暴食症的表征

厌食症外表会偏瘦,且是极端的瘦,暴食症则是瘦、胖、中皆有,所以厌食症一看就可以看出,因为他们的体重通常低于标准体重的85%以下,例如:标准体重50公斤的人,瘦到42.5公斤时还嫌太胖。 治疗厌、暴食症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医师须慢慢与病人详谈,除此之外,家属也必须常与病人沟通。暴食症也可以用药,多用控制中枢神经的药物来治疗,不过都是暂时的,最主要还是透过沟通,让病人能够轻松下来。厌食症不会在病历上特别注明,但是暴食症的人较多,这些人又要花很多时间做心理治疗,而且与他们谈话时,必须在很舒服的情况下。

当心暴食缠上“减肥女”

专家表示,几乎所有的厌食症和暴食症患者,或多或少地在心理上都伴有焦虑症。仅靠盲目节食或乱吃东西发泄情绪再吐出来,并不可取。

事例一减肥诱发神经性厌食症

3年前,桑小姐突然迷上了某知名模特。于是,她便立志要和她一样,成为骨感美人。虽然,身高1米68米的她,体重只有50公斤,但对她而言,那样的身材她自觉还是依然太“胖”。于是,桑小姐便开始了自己的魔鬼减肥计划:每天只吃一汤勺的饭。

由于长期过度减肥,不久桑小姐便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她不但变得骨瘦如柴、形销骨立,体重也只有31公斤,而且面无血色,皮肤也开始逐渐暗淡粗糙、满身的皮屑如同洒上了米糠,宛如一位行走的“火柴人”。

事例二减肥后饭量增8倍

身患神经性暴食症的孟小姐体型消瘦,但就是这样一位玲珑的女孩,一顿饭的饭量居然是8位成年人的食量。据了解,在2年前,孟小姐就开始节食。最初,她每天只吃晚餐,从不吃早餐和午餐。结果,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的晚餐食量越来越大,然后便忍不住地跑到卫生间里催吐。

没想到,自从这一次的催吐经历后,从此噩梦便一发不可收拾。她的食量不仅越来越大,而且每次餐后必吐也成为了习惯。只要哪天不吐,她就觉得恶心难受。医生诊断,原来她是患了神经性暴食症。

厌食症和暴食症都有心理隐患

众所周知,减肥是导致厌食症、暴食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心理专家指出,不论是厌食症,还是暴食症患者,患病的原因都在于过分追求身材窈窕,甚至采取极端的减肥方式,比如:节食过度、饭后催吐等。

对于过分节食的人,更容易患上神经性厌食症。专家说,厌食症患者大多讲求完美,凡事都力求最好,对自己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因此,这类人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可以这么说,厌食症患者100%都患有焦虑等心理隐患。同时,某些厌食症患者还可能伴有强迫症。

如果厌食症得不到很好的治疗,许多患者还会演变成为暴食症。每当他们情绪不平稳,感觉到压力、烦躁、焦虑、沮丧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暴食来抵抗心理的压力。

该文章由作者:【孤独的根号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