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翡翠是否上蜡和浸蜡?
任何的宝石材料都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尤其是玉石,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翡翠的上蜡和翡翠的浸蜡都是对翡翠的后加工所进行的一种工序,但两都有本质上的区别。
翡翠首饰在雕琢之后,往往都有上蜡以增加其美艳程度。所以翡翠首饰不能与酸、碱和有机溶剂接触。即使是未上蜡的翡翠首饰,因为它们多是矿物的集合体,也应切忌与酸、碱长期接触。这些化学试剂都会对翡翠首饰表面产生腐蚀作用。另外也不要将翡翠首饰长期放在箱里,时间久了翡翠首饰也会“失水”变干。长时间的佩戴会使首饰色泽暗淡,此时可以到有信誉的珠宝店去抛光翻新。重新整修和抛光,将使您的翡翠首饰光洁如新,重新焕发无穷的魅力。
对翡翠来说,加工的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打蜡,打蜡是在翡翠抛光完成之后在其表面打上很薄的蜡层使得其更光滑,光泽更强,这道工序对翡翠本身的各种性质是不产改变的,因此上蜡也被认为是优化的一个过程。但是有一些翡翠本省结构疏松,也就是说翡翠的种水差,种粗水干,一些商家往往会将这类东西在打蜡的过程中放入蜡槽中浸泡,就是把翡翠成品浸泡在熔化的石蜡之中,保持一段时间,使石蜡沿翡翠表面上的各种空隙浸入,这样就会使得东西看上去更优质一些。如果翡翠的质地较为紧密,蜡的浸入仅在表层,翡翠经过上蜡,可使表面的小凹坑、小孔隙填平,增强表面的光泽和透明度。如果翡翠的质地比较疏松,或者是经过各种酸洗,包括传统的杨梅汤,都会使翡翠的孔隙增多,而导致较多的石蜡填充到翡翠的内部。在国家珠宝玉石鉴定标准里面明确规定,蜡过多的翡翠视为处理翡翠,且浸入蜡较多的翡翠,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蜡老化产生白花,指使翡翠的透明度(即翡翠的水头)变差。有些翡翠会因为蜡的质量不好,仅半年时间就会产生这种变化。所以,这种蜡的填充工艺与上蜡不同,可称为浸蜡处理。
浸蜡处理与酸洗充胶处理不同,浸蜡处理的翡翠没有经过强烈的酸洗,结构的破坏不强烈,没有对翡翠的耐久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另一种情况是,天然翡翠的结构本身就相当疏松,例如粗粒结构的翡翠。但只要含蜡太多,都可能会因蜡的老化导致翡翠的透明度裂化,都可当作浸蜡翡翠看待。这类翡翠用肉眼很难辨别出来。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
浸蜡翡翠与上蜡翡翠有下面的特征可以加以区别:
1.用紫外荧光观察。浸蜡翡翠的紫外荧光强于上蜡翡翠,一般为中等强度的蓝白色荧光,甚至可以有较强的蓝白色荧光。
2.用红外吸收光谱仪检测。红外吸收光谱可以更好地区别浸蜡和上蜡两种翡翠。浸蜡翡翠的2925cm-1波数吸收峰很强,接近零透过率,即接近底线,而上蜡翡翠的2925cm-1波数的吸收则较弱,离低线较远。
在测试样品的红外光谱时,要注意样品表面是否有蜡层,尤其是翡翠花件,在凹坑处的蜡没有擦干净。表面的蜡层会影响红外光谱的测试结果,也会影响紫外荧光的真实性。
3.浸蜡翡翠的修复。
怎样辨别浸蜡翡翠与上蜡翡翠
浸蜡翡翠与上蜡翡翠有下面的特征可以区别:
上蜡是把翡翠成品浸泡在熔化的石蜡之中,保持一段时间,使石蜡沿翡翠表面上的各种空隙浸入。如果翡翠的质地较为紧密,蜡的浸入仅在表层,翡翠经过上蜡,可使表面的小凹坑、小孔隙填平,增强表面的光泽和透明度。
但是,如果翡翠的质地比较疏松,或者是经过各种酸洗,包括传统的过杨梅汤,都会使翡翠的孔隙增多,而导致较多的石蜡充填到翡翠的内部。浸入较多蜡的翡翠,会因时间的推移,蜡老化产生白花,致使翡翠的透明度变差。有些翡翠因为蜡的质量不好,仅半年时间就会产生这种变化。所以,这种蜡的充填工艺与上蜡工艺不同,可称为浸蜡处理。
浸蜡处理与酸洗充胶处理不同,浸蜡处理的翡翠没有经过强烈的酸洗,结构的破坏不强烈,没有对翡翠的耐久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另一种情况是,天然翡翠的结构本身就相当疏松,例如粗颗结构的翡翠。但只要含蜡太多,都可能会因蜡的老化导致翡翠透明度劣化,都可当作浸蜡翡翠看待。
纯干货!四步教你轻松辨别翡翠上蜡与浸蜡处理!
翡翠,自古以来就以它深邃晶莹的质地,蕴涵着神秘东方文化的灵秀之气,获得了”东方绿宝石”的美誉。翡翠看起来光滑、滋润,或绿中含水,或红中透艳,或冰中泛媚,这大多是翡翠自成的特征。然则虽特征迥异,不尽相同,但件件玲珑剔透,灵气逼人,这些特性虽然取决于翡翠自身质地的优劣,但与后期雕工及抛光亦是分不开,同时也取决于翡翠加工的最后步骤——上蜡!
翡翠上蜡在翡翠产业和国家珠宝标准内都是被认可的,它属于翡翠表面优化范畴,而非很多翠友们认为的翡翠处理!当然,不是所有的翡翠都要上蜡。需要上蜡的一般是:1、仅种水好、致密度高,但雕刻和抛光不到位的翡翠一样需要上蜡来弥补缺陷的翡翠2、那些种水不够好,致密度低的翡翠。为什么要上蜡?这应该是多数翠友的疑惑。
其一,就跟女孩子喜欢化妆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掩盖或大或小的瑕疵。翡翠毕竟是大自然之物,不可能完美无瑕。而经过上蜡之后,可遮掩表面裂纹或坑点,从而使翡翠成品的表面洁净光滑,莹润通透。
其二,上蜡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翡翠上一个保护层,使翡翠内部水分不易流失。就好像女孩子会擦防晒霜,目的是一样的!又因为上蜡无毒无害,所以一般只要是抛光过的翡翠都会被上蜡!
上蜡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把翡翠放进融化的液体石蜡里面浸泡,二是稍微加热翡翠,把白色蜡粉喷上去,再用毛布擦拭,让蜡均匀的裹住翡翠表面。方法不同,原理一样,但在蜡中浸泡的翡翠如果有裂纹,蜡便会渗透进去,使得翡翠更为漂亮!
其实,任何改变玉石环境的情况,都会增加裂纹的可能,就算放着不动,也有可能出现裂纹,特别是那种玉质不算好的,上蜡过程中玉器受热出现裂纹也时有发生,玉质好的料,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就小很多。
但是,如果翡翠的质地比较疏松,或者是经过各种酸洗,都会使翡翠的孔隙增多,而导致较多的石蜡填充到翡翠的内部。且浸入蜡较多的翡翠,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蜡老化产生白花,使翡翠的透明度变差。有些翡翠会因为蜡的质量不好,仅半年时间就会产生这种变化。所以,这种蜡的填充工艺与上蜡不同,可称为浸蜡处理!
翡翠上蜡与浸蜡的鉴别
1、用紫外荧光观察。浸蜡翡翠的紫外荧光强于上蜡翡翠,一样平常为中等强度的蓝白色荧光,乃至可以有较强的蓝白色荧光。
2、无论是上蜡还是浸蜡的翡翠,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石蜡都会老化。但区别是:上蜡的只会影响翡翠表面品质,而浸蜡的翡翠则是由内而外改头换目的品质变化。
3、上蜡的翡翠可以出具鉴定证书,但是确定为浸蜡的翡翠是没法出具鉴定证书的。
4、用红外吸取光谱仪检测。红外吸取光谱可以更好地区别上蜡和浸蜡两种翡翠。但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因此,如果我们需要了解是上蜡还是浸蜡时,只要把翡翠交给珠宝检测部门,然后等待结果就好。
【老王论翠】老王,云南爱翡爱翠珠宝创始人,用生命去拥抱翡翠的极度痴迷者。
喜欢翡翠,请加个人微信:feicui811(爱翡爱翠珠宝),公众号:fczbzs(翡翠珠宝知识)
怎么看自己的翡翠是“浸蜡”还是“注蜡?
前不久,一位朋友在玉石市场上买了一块带紫色的翡翠毛料(图1),虽然种水一般,经熟人介绍拿到玉雕厂做了一件弥勒笑佛小手玩件,神态十足(图2)。但后来拿去本地珠宝检测站做证书时,结果却出人意料,说是人工处理的翡翠,也就是说,是B货翡翠!这让这为朋友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从毛料购买、到设计加工的全过程都是他亲自经历的啊!其中也绝对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作假处理过。那为什么会变成了处理翡翠呢?后来,经过询问才知,这个手玩件在最后的抛光以后经过了炖蜡处理,虽然几乎每件翡翠雕刻制品在抛光以后都要进行炖蜡处理,但随着翡翠产品质地结构的不同,处理的效果也就不同。这也涉及到了翡翠制作过程中的“浸蜡”与“注蜡”两个概念。
图1购买的翡翠毛料(为一块作假皮山料翡翠赌石)
1、浸蜡
所谓的“浸蜡”是指在传统的翡翠雕刻加工过程中,翡翠制品经过抛光以后,会将翡翠再放在熔化的石蜡之中浸泡3~5分钟(图3),然后取出,剥掉附着在表面多余的蜡后(图4),再利用干毛巾或毛刷擦拭光亮的过程(图5)。这一道工序也称为“穿蜡”,在传统的玉石雕刻工艺中经常会用到,其主要目的与作用包括如下方面:
1)保持翡翠的湿润程度。因为翡翠之中一般都会含有一些水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翡翠的湿润程度,但翡翠经过雕刻加工以后,翡翠的微裂隙和矿物颗粒的晶间间隙就会被打开,水分也就会随之散发,翡翠将会出现干裂。通过蜡的“密封”作用后,可以保持翡翠中水分的湿度,使翡翠不至于出现细小的干裂。
2)提高翡翠的圆润程度和透明度。浸蜡的过程也使部分的蜡液渗透到翡翠的表层,掩盖了翡翠近表层的部分为裂隙、棉絮等瑕疵,可以部分提高翡翠的圆润程度和透明度。
3)提高翡翠的光亮程度。翡翠制品浸蜡后经过干净绒布或毛刷擦拭后,可以提高翡翠的光亮程度,尤其是在一些抛光的死角部位,亮度会明显提高,从而增加了翡翠的美观性。其效果类似于给木地板打蜡,会显得光滑油亮一般。
可见,对翡翠的浸蜡作用其实也是对翡翠制作的后期保护作用,这不仅在翡翠加工中,即使在其它的玉石加工中,已经成为一道重要的工序。包括对于那些长期不佩戴或存放过久的翡翠玉石制品,也可以利用浸蜡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养护。
2、注蜡
所谓的“注蜡”是指利用石蜡的熔点低、液态蜡流动性好的特性,可以先将翡翠制品在强酸浸蚀,去除内部的杂质后,再进行抽真空注蜡,制成注蜡的翡翠制品,人为地提高翡翠整体的透明度。由于“注蜡”翡翠首先需要经过一个强酸浸蚀漂洗的过程,使翡翠的内部结构破坏,产生了疏松,以便于熔化的蜡液能够充分地渗透入翡翠之中。因此,“注蜡”翡翠的蜡不仅存在于翡翠制品的表层,而且也会渗透到内部,含蜡量一般都比较高。“注蜡”翡翠的特征与注胶翡翠的制作过程类似,在国家珠宝玉石标准中,“注蜡”归属于对翡翠的处理范畴,是人工处理翡翠(B货翡翠)的制作方法之一。
综合上述可见,“浸蜡”和“注蜡”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浸蜡”是对翡翠的表面养护性处理,对翡翠内部影响不大,属于A货翡翠制作工艺的范畴;“注蜡”则是对翡翠整体的浸入性处理,内部结构已经遭到了破坏,应当属于B货翡翠的制作工艺范畴。
但是,目前在实际翡翠制品中,如何判定是“浸蜡”还是“注蜡”的界线是十分含糊的。对于一些质地较粗、结构疏松的翡翠制品,如豆种、紫罗兰和干白地等翡翠,在浸蜡的过程中,蜡不仅会附着在翡翠的表面,也会沿着硬玉矿物颗粒间隙、微裂隙渗透到翡翠内部,其效果与翡翠的“注蜡”特征相类似,在微裂隙中都会充填有一些蜡,呈现酸蚀纹的特征,无法从根本上区分;在紫外荧光灯照射下,在也都会显示与B货翡翠一样的强烈紫外荧光(图6)。
质地粗糙的天然翡翠观音(左)浸蜡后在紫外灯下出现较强紫外荧光(右)
朋友的弥勒佛手把件被判定为处理翡翠,很可能就是类似情况。首先原材料是一块用新场玉作假皮的紫罗兰毛料,新场料翡翠一般质地较粗,结构疏松,加工抛光后在表面都会出现密集的坑点,类似于B货翡翠的酸蚀纹结构(图7),在“浸蜡”过程中,液态蜡比较容易往内部渗透,导致蜡的渗入量过多而在鉴定中被认定为处理翡翠(B货)了。我们在紫外荧光灯下观察,该弥勒佛手玩件的确显示出明显蓝白色的紫外荧光(图8),表明可能是内部渗透进了大量的蜡所致。
目前对于珠宝检测站来说,对翡翠是“浸蜡”还是“注蜡”始终也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界定,仍属于翡翠鉴定的一个盲区。质检站往往是将质地粗、结构松散,“过分”浸蜡的翡翠制品也当作“注蜡”翡翠来看待,主要是根据翡翠内部含蜡量的高低来界定“浸蜡”与“注蜡”:仅在表层含有少量蜡的翡翠制品,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谱线中有机蜡的吸收峰很微弱的,紫外荧光也较弱,就确定为“浸蜡”制品,仍属于天然翡翠的范畴;如果翡翠中含蜡量过高,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谱线中有机蜡的吸收峰很强,且翡翠体现出比较强的紫外荧光,就认为是“注蜡”翡翠,属于处理翡翠的范畴了。
正因如此,也使得一些认为只是经过了“浸蜡”过程的翡翠制品,到珠宝检测站做鉴定时,也会被判定为是经过“注蜡”处理的翡翠,无法出具天然翡翠的证书
该文章由作者:【人生百态】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