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拼音:néng、nà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熊一类的野兽,这个意思后来写作“熊”。后来能假借为技能、能力的意思,又指有才能的意思。用作动词,指具备某种能力。能还表示主观上能够,其后常跟动词,如能行、能达到。由技能、能力引申,“能”在现代物理学上也指能量。
字源演变
象形字。金文字形像站立的熊形,大口朝下,前后腿脚,带钩的爪,短尾,简单而概括地表现了熊嘴大尾短、四肢粗短的基本特征;战国文字则头、口、脚几处分离;小篆字形由秦简字形演变而来;隶楷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头部变成了左上的“厶”,口部成了左下的“冃”,前后腿脚成了右上、右下两个“匕”,写作“能”。
本义指熊,是一种食肉类哺乳动物,头大尾短,四肢粗短,脚掌大。《说文》:“能,熊属,足似鹿。”因读音相近(能,古音泥纽蒸部;熊,古音匣纽蒸部),“能”被假借为能力、才能的“能”。《书·大禹谟》:“汝惟不矜(自大),天下莫与汝争能。”由能力、才能义引申为有能力、有才能、胜任、善长、能够、容许等义。《睡虎地秦墓竹简》:“及物之不能相易者。”后“能”多用为借义,于是又用“熊”来表示它的本义,“能”则专用为借义了。“能”的基本读音为néng;读nái时指一种三足鳖,《尔雅·释鱼》:“鳖三足,能。”读tái、读nài则都用为通假字。
详细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néng | 名词 | 一种像熊的野兽。 |
佛教语。指认识的主体。与“所”相对。 | ||
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主观条件。 | ||
〈文言〉有才能的人。 | ||
能量,度量物质运动的一种物理量,一般解释为物质做功的能力。 | ||
形容词 | 在某方面见长;有才能;有本领。 | |
动词 | 助动词。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程度。 | |
助动词。表示有条件或情理上许可。 | ||
〈文言〉亲善;和睦。 | ||
〈文言〉及,到。 | ||
代词 | 〈文言〉表示指示或程度,相当于“如此”“这样”。 | |
副词 | 〈文言〉表示动态,相当于“乃”“就”。 | |
〈文言〉犹得,表示必要。 | ||
〈文言〉宁;宁可。 | ||
连词 | 〈文言〉表示转折或相承,相当于“而”。 | |
nái | 名词 | 〈文言〉三足鳖。 |
nài | 动词 | 〈文言〉通“耐”。受得住。 |
名词 | (Nài) 姓氏用字,参看“能姓”。 | |
tái(又tāi) | 名词 | 〈文言〉通“台”。古星名。 |
〈文言〉通“胎”。元始;根源。 | ||
tài | 名词 | 〈文言〉通“态”。形状。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能部】奴登切(néng)
熊属。足似鹿。从肉㠯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彊壮,称能杰也。凡能之属皆从能。
【注释】徐铉注:㠯非声。疑皆象形。
说文解字注
熊属。
段注:《左传》《国语》皆云晋侯梦黄能入於寝门。韦注曰:能似熊。凡《左传》《国语》能作熊者,皆浅人所改也。
足佀鹿。
段注:故皆从比也。㲋足、彘足亦同。
从肉,
段注:犹龙之从肉也。
㠯声。
段注:奴登切,古者在一部,由之而入於咍则为奴来切,由一部而入於六部则为奴登切,其义则一也。
能兽坚中,故偁贤能。
段注:贤,古文作臤。臤,坚也。
而彊壮,偁能杰也。
段注:此四句发明叚借之恉。贤能,能杰之义行而本义几废矣。子下曰:十一月阳气动,萬物滋,人以为偁。亦此例也。韦朋来西乌五篆下说解皆此例。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能·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6
《广韵》《集韵》《正韵》并奴登切,音儜。《说文》:熊属,足似鹿。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疆壮者称能杰也。徐曰:坚中,骨节实也。
又《广韵》:善也。《增韵》:胜任也。《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又《正字通》:顺习也。《诗·大雅》:柔远能迩。
又《广韵》奴来切。《正韵》囊来切,并音㾍。三足鳖。《尔雅·释鱼》:鳖三足,能。注:山海经,从山多三足龞,今阳羡县君山池亦有之。
又与台通。三能,星名。《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名曰三能。注作三台。
又《正字通》乃带切,音柰。姓也。唐能延寿、能元皓。宋能迪。
又与耐通。《前汉·晁错传》:胡貊之人性能寒,扬粤之人性能暑。注:能,读曰耐。
又《韵补》叶音尼。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叶下佩,佩音皮。
又叶音宁。《诗·小雅》:各奏尔能。叶上湛,湛音沈。
又叶音袽。柳宗元《佩韦赋》:历九折而直犇兮,固摧辕而失途。遵大路而曲辙兮,又求达而不能。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广韵 | 能 | 能 | 蟹 | 平声 | 上平十六咍 | 泥 | 开口呼 | 一 | 次浊 | 奴来切 | nAi | |
能 | 曾 | 平声 | 下平十七登 | 泥 | 开口呼 | 一 | 次浊 | 奴登切 | nəŋ | |||
能 | 曾 | 上声 | 四十三等 | 泥 | 开口呼 | 一 | 次浊 | 奴等切 | nəŋ | |||
耐 | 蟹 | 去声 | 十九代 | 泥 | 开口呼 | 一 | 次浊 | 奴代切 | nAi | |||
集韵 | 通 | 平声 | 一东 | 匣 | 合口呼 | 三 | 全浊 | 胡弓切 | Ɣiuŋ | |||
蟹 | 平声 | 上平十六咍 | 透 | 开口呼 | 一 | 次清 | 汤来切 | tʰɒi | ||||
蟹 | 平声 | 上平十六咍 | 泥 | 开口呼 | 一 | 次浊 | 囊来切 | nɒi | ||||
曾 | 平声 | 下平十七登 | 泥 | 开口呼 | 一 | 次浊 | 奴登切 | nəŋ | ||||
曾 | 上声 | 四十三等 | 泥 | 开口呼 | 一 | 次浊 | 奴等切 | nəŋ | ||||
蟹 | 去声 | 十九代 | 泥 | 开口呼 | 一 | 次浊 | 乃代切 | nɒi | ||||
韵略 | 平声 | 咍 | 囊来切 | |||||||||
平声 | 登 | 奴登切 | ||||||||||
增韵 | 平声 | 咍 | 汤来切 | |||||||||
平声 | 咍 | 囊来切 | ||||||||||
平声 | 登 | 奴登切 | ||||||||||
去声 | 代 | 乃代切 | ||||||||||
中原音韵 | 能 | 阳平 | 皆来 | 泥 | 开口呼 | 次浊 | nai | |||||
阳平 | 庚青 | 泥 | 开口呼 | 次浊 | nəŋ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皆来 | 奴来切 | |||||||||
去声 | 皆来 | 囊带切 | ||||||||||
平声 | 庚青 | 奴登切 | ||||||||||
洪武正韵 | 胎 | 平声 | 六皆 | 透 | 佗 | 次清 | 汤来切 | t‘ai | ||||
平声 | 六皆 | 泥 | 奴 | 次浊 | 囊来切 | nai | ||||||
平声 | 十八庚 | 泥 | 奴 | 次浊 | 奴登切 | nəŋ | ||||||
去声 | 六泰 | 泥 | 奴 | 次浊 | 尼带切 | nai |
该文章由作者:【并州刺史】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