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冶集团)是中国特大型企业集团,是新中国最早一支钢铁工业建设力量,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从1948年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的建设,到建设武钢、包钢、太钢、攀钢、宝钢等,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要生产设施的规划、勘察、设计和建设工程,是构筑新中国“钢筋铁骨”的奠基者。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冶金建设公司,隶属于冶金工业部。
简介
中冶集团是中国冶金工业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基本建设和海外工程承包的主力军;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仅在海外矿山资源投资达到10亿美元,拥有铁、铜、金、镍、钴、铅、锌、铝等生产企业和矿山资源;是中央企业中惟一以纸浆为主要产品、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和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纸业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技术装备制造企业之一,2006年的经营收入已超过180亿元;还是重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冶置业”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中冶集团拥有总资产830亿元,拥有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50000人。2006年,中冶集团营业总收入和利润在中央企业排名中分列第22位和35位。
中冶集团(英文简称MCC),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现有总资产540多亿元,拥有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45000多人。中冶集团拥有近70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
中冶集团是中国冶金工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承担了宝钢、鞍钢、武钢、攀钢等国家主要钢铁工业基地
的主要建设任务,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功勋。中冶集团也是国家基本建设战线上的主力军,在钢铁、市政、交通、电力、化工、矿山、轻工、环保、电子、有色、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为国家基本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国际知名承包商,中冶集团在海外各地开辟了广阔市场,足迹遍及五大洲,承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受到了项目所在国的好评和欢迎。
中冶集团是集科研开发、咨询规划、勘察测绘、监理设计、建筑施工、房地产综合开发、设备安装、设备制造与成套、资源开发、工业生产、技术服务与进出口贸易于一体,多专业、跨行业、跨国经营,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发展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冶金建设公司,隶属冶金工业部,是专门负责海外工程市场开发运作的窗口公司。1994年,根据国家组建“大集团、大公司”的设想要求,经国家批准,经贸委和冶金部以中国冶金建设公司为核心,将部属的部分设计院、勘察院和施工企业以企业联合体的形式组建了中冶集团。中国冶金建设公司更名为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
1998年,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国务院机构改革及组建大集团的要求,冶金部决定并征财政部同意,将冶金部所属的所有勘察、设计院和施工企业的人事权及资产划入中冶集团公司管理;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冶集团与主管部门脱钩并划归中央管理。至此,中冶集团开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母子”公司模式规范运作。2006年5月8日,经国资委和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进入董事会规范运作试点后又更名为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集团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九,2007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四。中冶集团是集科研开发、咨询规划、勘查测绘、监理设计、建筑施工、房地产综合开发、设备安装、设备制造与成套、资源开发、工业生产、技术服务与进出口贸易于一体,多专业、跨行业、跨国经营,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中冶集团于2009年7月被授予国家第二批创新型企业称号。
获批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2个,中冶工程技术中心30个;获批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8项;国家优秀设计工程设计奖110项,优秀工程勘察奖20项;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42项,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1120多项。截止2010年底,中冶集团累计拥有有效专利3912件,其中发明专利491件。
作为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中冶集团把制度改革和机制转换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改革,着力进行自主创新,努力增添企业活力,优化经营结构,改进经营方式,提升经营功能,提高发展质量,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自1998年以来,中冶集团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规模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长。至2008年,中冶集团拥有总资产2027.66亿元,经营收入达到1651.81亿元,拥有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超过50000人。
2008年,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公布的“225家全球最大承包商”中,中冶集团排名第12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32位。2009年,由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企业500强中,排名第380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27位。此外,中冶集团是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已成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文化特点
1.中冶文化继承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中冶文化继承了建设企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推动集团走出困境,于2001年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提前一年全面完成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目标,较好地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中冶文化是多元的、开放的、融合的文化
中冶集团有几十家子公司,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并在国外有分支机构,业务涉及EPC工程总承包、资源开发、纸业、技术装备制造和房地产等多个行业,拥有地域、行业、文化传承等差异明显的多个子文化,因此决定了中冶文化是多元的。同时,中冶文化具有开放性,各个子文化统一在集团文化旗帜下,互相融合,并与时俱进地吸收和补充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冶文化。
3.中冶文化凝聚力强,体现了团队意识
中冶人长期从事需要团队合作、系统化作业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形成了较强的团队意识,人心齐,凝聚力强。积极引导和正确利用员工的团队意识,将极大地促进中冶集团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
4.中冶文化体现了共同发展理念
中冶人在经营中树立了“诚信社会为本、客户满意为荣”的经营理念,强调“双赢”,在国内行业中树立了非常高的信誉。同时在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中,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通过在项目所在国开办学校和医院等公共福利机构,弘扬了“共赢、诚信、与人为善、为人谋利”的集团对外文化,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了项目所在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赢得更多海外市场创造了条件。
核心科技
中冶集团共有核心技术390项,其中在采、焦、烧、铁、钢、轧等领域内有核心技术225项,在土建施工、机电安装、节能环保等通用建筑领域有核心技术165项。
中冶集团在钢铁厂工厂设计技术、土建施工、机电安装等领域内拥有完全知识产权。
在390项核心技术中,有8项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有152项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有13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9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109项。获国家级优质工程奖5项,优秀工程设计奖20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24项。获授权专利141项。被授予国家级工法15项,省部级工法10项。
采、选矿工艺及设备核心技术13项,以下8项技术代表了集团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技术。
1.露天矿陡帮开采工艺中冶集团从七十年代后期就陡帮开采对提高工作帮坡角,减少矿山基建剥离量、推迟前期生产剥采比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该项技术内容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多台板振动放矿转载设备
多台板振动放矿转载设备是中冶集团的专利技术。本技术在国外尚未见报导,经专家鉴定为国内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3DZG型高效浓缩机设备
该设备是中冶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1995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该技术较同类一般浓缩机提高浓缩效率50%以上,节水、节能在30%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露天矿分期开采技术
分期开采技术为国内领先水平。
5.间断—连续运输工艺
间断—连续运输工艺为国内领先水平。
6.高陡边坡技术
高陡边坡技术为国内领先水平。
7.平峒溜井开拓运输技术
平峒溜井开拓运输技术为国内领先水平。
8.钒钛磁铁矿选钛技术;
本技术具有投资省、成本低、流程短、粗细分级入选、钛精矿品位高、回收率高的特点。
大事记
2010年8月6日,天津市携手中冶集团旗下天津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联合大旗集团下属洲际联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重点产业项目“东方国际乐器城”首期项目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
该文章由作者:【纽币】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