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汉语汉字)

咸(拼音:xián)是汉语常用字。咸与咸(繁体)本是不同的字。简体“咸”始见于商代,本意不明。文献或用为杀伐,大概是其本义。或假借表全部、普遍。甲骨文、金文中还可以作人名。咸(繁体)约出现于春秋,本义为盐的味道,还指古地名,即春秋时卫地、鲁地。“咸(繁体)”简化后写作“咸”,“盐的味道”成为这个字的常用义。

咸(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咸”与“咸(繁体)”在汉字简化前是两个不同的字。商代甲骨文(甲组图1)和金文(甲组图2)的“咸”字右部是“戌”,左下是“口”。已知“戌”是斧钺一类武器的象形,但左下的“口”代表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许慎《说文解字》提到了咸“从口从戌”,却没有说明白二者结合起来的含义。有人认为“咸”字的“戌”表示征战杀伐,“口”表示众人喊杀声连天,当是众口齐呼,以助威势之意。有的资料认为“咸”中的“口”指人头,本意指杀伐,引申为皆、全。

也有人认为“咸”中的“口”其实是“囗(wéi)”字,表示土地、范围。“咸”的字形可视为以武力占有土地,则地之所生、人之所产皆属我有,故“咸”有皆、全之意。还有人认为“戌”这种兵器不是用于杀人而是为了表现贵族的威仪而制作的。则“咸”字的创意就可能与仪仗队的行为有关。仪仗队不但步伐整齐,而且口号响亮,所以就利用其全体发出一致而同样的声响来表达全部与一起的意义。“呐喊”的“喊”字使用咸与口组合,应该是有所关联的。

“咸”最早见于商代,西周“戌”字部分的“脚叉”往上移横斜(甲组图3、4),到小篆阶段(甲组图6)变为一撇。斧身拉长,“顶钩”变为一点。由此发展为隶书和楷书。

“咸(繁体)”约出现于春秋时期,是形声字。从卤,咸声,卤有咸的意思。咸(繁体)本义为盐的味道。简体“咸”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咸阳”等地名之外很少用到。近代民间曾用同音字“咸”代替“咸”,所以《汉字简化方案》采用同音代替的方法,用“咸”字代替常用而难认难写的“咸(繁体)”字。

现代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xián

副词

〈文言〉皆;都。

动词

〈文言〉同;共。

〈文言〉和睦;同心。

〈文言〉毕;终结。

〈文言〉感应;感化。

形容词

〈文言〉普遍;全面。

像盐那样的味道。

用盐腌制的。

名词

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艮下兑上。参看“咸卦”

(Xián)古地名。春秋卫地。故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南。

(Xián)古地名。春秋鲁地。

hán

名词

〈文言〉通“函”。匣,盒子。

jiān

名词

〈文言〉同“缄”。束棺木的绳索。

jiǎn

动词

〈文言〉通“减”。减损;灭绝。

名词

(Jiǎn)姓氏用字。

〈文言〉盐土。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上】【口部】胡监切(xián)

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

【卷十二上】【卤部】胡毚切(xián)

衔①也。北方味②也。从卤,咸声。

〖注释〗①衔: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以叠韵说之。咸味长,故衔而咀味之。”②北方味:《素问》王醵注:“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气之所生也。”按五行说,水位于北方。所以说“(咸)北方味也。”

说文解字注

【卷二上】【口部】

皆也。悉也。

注:咸,皆也。见释诂。

从口。从戌。

注:会意。胡监切。古音在七部。

戌,悉也。

注:此从戌之故。戌为悉者,同音假借之理。

【卷十二上】【卤部】

衔也。

注:以㬪(叠)韵为训。

北方味也。

注:酸苦辛甘下不著某方之味。此著之者,错见也。

从卤。咸声。

注:胡毚切。古音在七部。

广韵

胡谗切,平咸匣 ‖咸声侵1部(从口从戌会刺口之意,咸初文)

咸,皆也。同也。悉也。亦姓,《姓苑》云:“巫咸之後,今东海有之。”胡谗切。十一。

康熙字典

咸【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胡監切《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音諴。《說文》皆也。《玉篇》悉也。《書·堯典》庶績咸熙。《左傳·僖二十四年》周公弔二叔之不咸。《註》咸,同也。《魯語》小賜不咸。《註》咸,徧也。《莊子·知北遊》周徧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上咸五,下登三。《註》師古曰:與五帝皆盛也。

又卦名。《易·咸卦》彖曰:咸,感也。

又《易·雜卦》咸,速也。

又《爾雅·釋丘》左高曰咸丘。

又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咸。《註》大咸,咸池,堯樂也。

又地名。《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作爲咸陽。

又星名。《前漢·天文志》咸漢星出西北。

又《王充·論衡》任氣卒咸,不揆於人。

又姓。《姓苑》巫咸之後,今東海有之。

又《集韻》居咸切,音緘。《禮·喪大記》凡封,大夫士以咸。《註》咸讀爲緘,今齊人謂棺束爲緘繩。咸或爲椷。《釋文》咸,一本作緘。

又《集韻》古斬切,音鰔。與減同。損也。

又一曰水名,詳水部減字註。

又姓。《前漢·酷吏傳》咸宣,楊人也。《註》咸音減省之減。

又《集韻》公陷切,音䫡。亦與減同。詳水部減字註。

又音憾。《左傳·昭二十一年》窕則不咸。《註》不充滿人心。《釋文》咸,本亦作感,戸暗反。○按感同憾。

又叶餘針切,音。《張衡·舞賦》歌以詠志,舞以旌心。細則聲窕,大則不咸。

字形书写

【笔顺】

①一(横)②ノ(撇)③一(横)④丨(竖)⑤㇕(横折)⑥一(横)⑦㇂(斜钩)⑧ノ(撇)⑨丶(点)

【写法】

❶“厂”,横笔位于横中线上方,起笔偏左。

❷包围部分居左下格;短横在横中线;“口”,㇕(横折)的竖段在竖中线。

❸㇂(斜钩)起笔竖中线上端,斜行至右下角钩出;短撇起笔横中线,收笔竖中线。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ʰ

æm

王力系统

ɣ

eəm

董同龢系统

ɣ

əm

周法高系统

ɡ

rəm

李方桂系统

g

rəm

riam

riam

隋唐

高本汉系统

ɣ

ăm

王力系统

ɣ

ɐm

董同龢系统

ɣ

ɐm

周法高系统

ɣ

æm

李方桂系统

ɣ

ăm

小韵

反切

声母

清浊

韵目韵部

韵系

声调

拟音

韵摄

广韵

胡谗切

全浊

下平二十六咸

平声

二等

开口呼

ɣɐm

集韵

胡谗切

全清

下平二十七咸

平声

二等

开口呼

ɣɪɐm

居咸切

全清

下平二十七咸

平声

二等

开口呼

kɪɐm

古斩切

全清

五十三䁠/豏

上声

二等

开口呼

kɪɐm

公陷切

全清

五十八陷

去声

二等

开口呼

kɪɐm

中原音韵

监咸

阳平

齐齿呼

xiam

洪武正韵

胡嵒切

二十一覃

平声

ɣiam

分韵撮要

第二十四缄减鉴甲

阳平

方言音韵

◎ 赣语:hram2 生咸死涩

◎ 客家话:[梅县腔] ham2 [客语拼音字汇] ham2 [客英字典] ham2 [东莞腔] ham2 [沙头角腔] ham2 [宝安腔] ham2 [海陆腔] ham2 [台湾四县腔] ham2 [陆丰腔] ham3

◎ 粤语:haam4

◎ 潮州话:ham5 giam5 [澄海]hang5 giang5

该文章由作者:【六分半堂】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