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紫金牛科植物)

朱砂根为紫金牛科朱砂根属常绿矮小灌木,核果圆球形,如豌豆大小,开始淡绿色,成熟时鲜红色,经久不落,甚美观。另有白色或黄色种,一般均能作药用。李时珍曾描述道:“朱砂根生深山中,苗高尺许,叶似冬青,叶背尽赤,夏日长茂,根大如筋,赤色,此与百两金仿佛。”根及全株入药,味苦性凉。有清热降火,消肿解毒、活血去瘀、祛痰止咳等功效。主治扁桃体炎、牙痛、跌打损伤、关节风痛、妇女白带、经痛诸病。

形态特征

灌木,高1-2米,稀达3米;茎粗壮,无毛,除侧生特殊花枝外,无分枝。叶片革质或坚纸质,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长7-15厘米,宽2-4厘米,边缘具皱波状或波状齿,具明显的边缘腺点,两面无毛,有时背面具极小的鳞片,侧脉12-18对,构成不规则的边缘脉;叶柄长约1厘米。

伞形花序或聚伞花序,着生于侧生特殊花枝顶端;花枝近顶端常具2-3片叶或更多,或无叶,长4-16厘米;花梗长7-10毫米,几无毛;花长4-6毫米,花萼仅基部连合,萼片长圆状卵形,顶端圆形或钝,长1.5毫米或略短,稀达2.5毫米,全缘,两面无毛,具腺点;花瓣白色,稀略带粉红色,盛开时反卷,卵形,顶端急尖,具腺点,外面无毛,里面有时近基部具乳头状突起;雄蕊较花瓣短,花药三角状披针形,背面常具腺点;雌蕊与花瓣近等长或略长,子房卵珠形,无毛,具腺点;胚珠5枚,1轮。果球形,直径6-8毫米,鲜红色,具腺点。花期5-6月,果期10-12月,有时2-4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90-2400米的疏、密林下荫湿的灌木丛中。喜温暖、湿润、荫蔽、通风良好环境。适宜生长温度。不耐旱瘠和暴晒,在全日照阳光下生长不良,亦不适于水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疏松湿润、排水良好和富含腐殖质的酸性或微酸性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上并有荫蔽下生长良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至台湾,湖北至海南岛等地区。

繁殖方法

采种处理:朱砂根的果实呈鲜红色且坚硬时,表明已经成熟。可将成熟的果实采收下来,与细沙混和搓揉,在水中漂浮去果肉、果皮和不成熟的种子,捞起干净的种子阴晾滤掉浮水。

科学播种方法:在做好的畦床上,按5厘米×10厘米的株行距进行点播,覆盖1.5-2厘米厚的细土。床面上架设塑料薄膜拱棚,气温很高时稍加遮阳,床土要保持湿润。温度控制在20-28℃之间,20天后即可发芽出土生长。当幼苗具有3片真叶时,要停水蹲苗7天,方可起苗移栽于花盆中放室内管理。这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春播。中国南方地区可将秋天采下来的种子与沙1:3混合保湿,埋入地下,至来年3月份取出点播,出苗后适当间苗,当年或第二年春移栽。/n切取1-3年生健壮的主茎枝作插穗,用生根剂200倍液浸泡插穗基部15秒,插床基质用疏松的沙质壤土或混以50%河沙的营养土均可,插后浇水并保持插床湿润和遮荫。扦插时间在春秋两季均宜,但以春夏间3-5月扦插的成活率最高(可达85%)。

与扦插繁殖方法相似。朱砂根还可采取压条繁殖,选取健壮的枝条,从顶梢以下大约20-30厘米处把树皮剥掉1圈。伤口宽度在1厘米左右,深度以刚刚把表皮剥掉为限。剪取一块长10-20厘米、宽5-8厘米的薄膜,上面放些淋湿的园土,把环剥的部位包扎起来,薄膜的上下两端扎紧,中间鼓起。约4-6周即可生根。生根后,把枝条连根系一起剪下。就成了1株新的植株。

无性繁殖除常用的扦插方式外,有幼嫩分生组织通过培养诱导出幼苗的报道,以用愈伤组织诱导幼苗并鉴定其药用成分,或用半木质化的茎段作外植体获得了100%成活率的组培苗,并通过多组培养基试验发现1/2MS+NAA0.5+3%蔗糖+0.65%琼脂,pH5.8的培养基上诱导的根较其它培养基上粗壮,生根率最高,达89%。

该文章由作者:【博雅汉库克】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