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汉语汉字)

问,读作wèn,汉语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即《说文解字》所谓的“讯也”,由此引申出论难、考察、寻访、探望等含义。

问(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问,形声字,一说会意兼形声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问”字由“门”和“口”组成,金文中的“问”字和战国文字中的“问”字与此基本相同,小篆中的“问”字字形整齐化,隶变后的字形由此来而变化不大,楷书中写作“问”。在字义上,“问”字的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问),引申指“论难,探讨”、“考察”、“打听,寻访”、“审讯”、“判决”、“探望,看望”等。

现代释义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例句

动词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

《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论难,探讨。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考察。

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李中丞取人,固当问其贤不贤,不当计其盲与不盲也。

审讯,引申为判决。

《诗经·鲁颂·泮水》: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追究。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打听,寻访。

《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馈赠。

《广雅·释诂三》:问,遗也。

探望,看望。

《周礼·秋官·司仪》:凡诸公相为宾,主国五积三问。

通过占卜来判断吉凶。

《周易·系辞上》: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

通“闻”,告诉。

《战国策·齐策三》:或以问孟尝君。

多与“不”连用,表示不管或无论。

荀悦《汉纪》:诸吕无问长幼皆斩之。

干预,管。

《诗经·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名词

中医术语。

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周代诸侯国间相互往来的礼节。

《周礼·秋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订亲。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源于古“纳采”、“问名”的礼节。

《河东记·申屠澄》:颇有过客,以金帛为问,某先不忍别,未许。(《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九引)

通“闻”,音讯,一说命令。

《左传·庄公八年》:期戍,公问不至。

通“闻”,名声。

魏徵等《隋书·高祖纪》:芳猷茂绩,问望弥远。

姓。

陈彭年、丘雍等《广韵·问韵》:问,姓。

介词

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跟”。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问,犹向也。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第二上】【口部】

问,讯也。从口,门声。亡运切。

说文解字注

【卷二】【口部】

问,讯也。

注:【言部】曰;“讯,问也。”引伸为礼之聘问。

从口,门声。亾(亡)运切。

注:十三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问

古文:?。

《唐韵》:亡运切,《集韵》、《韵会》、《正韵》:文运切,并闻去声。《说文》:讯也。《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诗·邶风》: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又《尔雅·释言》:聘问也。《仪礼·聘礼》:小聘曰问。《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聘曰问。

又《秋官·大行人》:闲问以谕诸侯之志。又: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

又《正字通》:古谓遗曰问。《诗·郑风》:杂佩以问之。传:问,遗也。《礼·曲礼》:凡以苞苴箪笥问人者。《左传·哀二十六年》:卫侯使以弓问子贡。

又讯罪曰问。《诗·鲁颂》:淑问如臯陶。注:淑,善。问,讯囚也。

又命也。《左传·庄八年》:期戍,公问不至。注:问,命也。

又姓。《广韵》:今襄州有之。《正字通》:明问智,成化贡士。

又《正韵》:与闻同,声问也。《诗·大雅》:宣昭义问。又:亦不陨厥问。

该文章由作者:【加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