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图(古代描绘各类模范女性的图画)

女图是指古代描绘各类模范女性的图画。出自于汉代刘向《列女传·班婕妤》:“陈女图而镜鉴兮,顾女史而问《诗》。”《北史·后妃传下·愍皇后萧氏》:“综箴诫以训心,观女图而作轨。”中国的人物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仕女画繁盛期。

背景

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特别是对人物画的功能产生较大影响,曹植、谢赫、张彦远等人在绘画批评中都十分重视兴成教化的道德伦理作用,形成中国美术批评中的儒家传统精神。而中国古代壁画、卷轴人物画多有表现功勋英雄、帝王将相和令妃顺后、贞妇孝女的形象,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绘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对其后中国绘画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人物画在表现礼、德和兴成教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胜之处,它以直观感性的形象,描绘帝王功臣、贞女烈士,从而感染观众,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儒家思想在美术批评中,也是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而且在历史中,形成兴成教化的儒家艺术批评传统。

分类

南朝宋的文学家颜延之将图画的内容分成三种,“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陆机曾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中国绘画在表现人物包括神鬼(人化了的形象)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定的表现方法。

历史发展

唐代

中国的人物画发展到唐代,一方面向仕女画发展,一方面向佛道人物画发展。此外,中国绘画到宋元后,山水画占居主流,总体上来看,人物画开始衰落。与此同时,兴成教化的批评观虽还有一定的影响。但已不再占主导地位,而只是和由道家发展出的山水自然主义批评观以及绘画本体即形式、形神、笔墨等批评观等并列而发挥作用。

中国的人物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仕女画繁盛期。仕女画纯粹为上层社会妇女生活的表现,再不受鉴戒贤愚目的之束缚了,它从那些列女图画中解放出来。表现题材亦不拘泥于贞妇烈女、贤妃惠后,而扩大到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吹箫、扑蝶、游春、按筝、羯鼓等。

其风格也一反过去鉴戒画的传统,而以丰肌厚体、艳姿丽态为重。张萱和周fǎng@⑨成为仕女画的代表画家。仕女画的兴盛说明绘画的题材在不断扩大,列女图毕竟在绘画对象上受到限制,此外,列女图也不能满足贵族阶层对绘画形象欣赏方面各方面的需要。以张萱为代表的仕女画,标志着中国绘画题材向日常生活发展,具有更强的现实性。

同时,这些仕女画虽然脱离了鉴戒之目的,但在表现妇女生活方面仍有一定的度,传统儒家礼教的规范仍在隐约发挥作用。法国在18世纪曾出现洛可可绘画风格、华托的《发舟西苔岛》、布歇的《出浴的狄安娜》、弗拉戈拉尔的《秋千》等,均为表现上流社会女子生活或神话中的美女,但她们是妖艳放荡的,有几分色情味道。相比之下,中国的仕女画仍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儒家传统的礼教精神发挥着隐性作用。

现代

现代女图是混入新的潮流女子的照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把这样的图片照片称之为女图。

该文章由作者:【大米小麦】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