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上等和田玉料,嘉庆为什么直接把它扔了?
因为嘉庆皇帝特别体恤百姓,和田玉非常难开采,运输的路途又非常遥远艰辛,所以就直接把和田玉给扔了。
这件事要追溯到乾隆时期,那时候的新疆有一座山,叫做密尔岱山。这座山是盛产和田玉的地方。从汉朝开始,人们就在这里采取矿石,之后的数千年宫廷用玉以及商用的玉石都是在这里开采。
密尔岱山有着遍山都是玉的美称,小玉石更是数不胜数。对玉石开采的巅峰时期就是清朝,尤其是乾隆时期以及后来的慈禧时期。乾隆对密尔岱山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开采,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乾隆开采了一块重达5吨的和田玉。
把它运回到京城,就用了数千人,用了三年的时间才运回京城。最后将其雕刻成了大禹治水图,单单是这一块巨型的和田玉就劳民伤财了,但是乾隆皇帝还是觉得不够。乾隆听说密尔岱山还有三块宝石,最重的一块有万斤,最小的也有3000多斤,共计2万多斤。
现在一辆大卡车运输就可以了,但是古代道路不通畅,设备不齐全,全靠人力运输,非常艰难。乾隆下令将这些玉石运回京城,百姓自然不敢抗命。他们单单是把石头从海拔3000多米的高处弄下来就已经非常困难了。后来因为道路的问题又耽误了很长时间。
古代只能用人和牲畜来拖拉,到乾隆去世,嘉庆登基三年后,这几块石头居然还在乌什塔拉。嘉庆看到那些农民非常辛苦,所到之处要征用大量的民工,而且当地还要提供粮食,路途当中不断有人饿死累死。他随后下令运送玉石,运到哪算哪,就不用管了。
乾隆年间三个玉玺分别是什么
1、青玉螭龙玉玺
“乾隆青玉螭龙玉玺”是目前所知的8件“乾隆御览之宝”玉玺中最大的一件,印面呈正方形,面积为11.7 厘米×11.7厘米,为青玉质,三螭龙钮,汉文篆书阳文“乾隆御览之宝”6字。
2、田黄石三连环玉玺
乾隆田黄石三连环玉玺又称乾隆田黄三联章,珍贵之处就在于三个印章和相连石链都为一体。清乾隆帝田黄三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中“乐天”,椭圆形,高1厘米,长径3厘米,短径2.3厘米;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
3、乾隆太上皇白玉玺
“太上皇白玉玺”是乾隆皇帝于登基六十年之时下旨御制,深受乾隆皇帝喜爱,地位极为尊贵。此宝玺为白玉质,重约380克,运用宫廷印玺制作技艺手工雕琢而成。玺顶阳雕象征刚健中正的“乾”卦,与“隆”字同音的双螭龙纹环绕周边,玺璧四周阴刻乾隆帝《自题太上皇宝》御题诗,玺底阳雕篆书“太上皇帝”四字。
扩展资料:
乾隆玉玺离开中国的时间,极有可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当时的义和团运动时期被人带出了紫禁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欧洲收藏家获得了乾隆玉玺,随后将它送给了自己的儿子阿萨夫。2010年11月,阿萨夫打算将玉玺拍卖掉。阿萨夫形容白玉玺是“中国鼎盛时期皇权的象征”。
乾隆皇帝爱玉、赏玉、懂玉、藏玉,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超越的,这直接推动了清朝玉作的发展。当时宫廷派遣军队和专家开赴万里之外的昆仑山脉探求和田玉,掌握了优质的玉材。
由于集中了全国优秀的玉雕设计师、匠师和顶级玉料,加上宫廷造办处的精湛工艺,将玉器的价值充分体现了出来,从而雕琢出大批精美绝伦的玉器。
乾隆爱玉如痴,亲自下令在自己的寝宫旁设宫廷玉器造办处。对每一件玉雕作品不管是用料和雕工都要尽乎完美,从不吝惜料、惜工,几乎是毫不考虑成本。
至此,我国宫廷玉器发展到鼎盛。因此历来玉器拍价以乾隆工为最高。《故宫乾隆三宝》——太上皇白玉玺,吉祥盘龙玉瓶,龙凤薄胎玉壶,分别采用上等和田白玉、青白玉、青玉,完全秉承“乾隆工”不惜成本御制。
乾隆皇帝有多喜欢和田玉
根本不可能喜欢 乾隆时期名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写过有人炒作和田玉 然后在上流社会根本流行不起来 都认为是石头 不信买本看看
为什么乾隆皇帝那么喜欢和田玉?
和田玉是中国的国玉,自古流传,在古代,和田玉被赋予神的象征
该文章由作者:【泰瑞尔的力量】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