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区)

东昌府区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东依东阿县、茌平县、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接阳谷县,西连冠县、莘县,北靠临清。截至2013年底,全区总面积844平方公里,辖12个镇(街道)、2个园区、643个村(社区)。2013年,东昌府区实现生产总值242.48亿元,比2012年增长10.2%。

东昌府区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明清两代,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成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江北一都会”。截至2009年底,有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1处,3A级景区2处,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

东昌府(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区)

历史沿革

因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所而得名。

商代末期,为纣王庶兄微子的封地,史称微子城。

西周为郭国领域。

春秋战国时属齐国。

秦始置县,名聊城,属东郡。

两汉仍属东郡。

三国时属魏国平原郡。

晋代属平原国。

南北朝时,初属魏郡,后属北魏平原郡,为平原郡之治所。

隋开皇三年(583年),平原郡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王城置博州,遂属博州。大业初年博州撤销,改属武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博州,辖聊城,以聊城为其治所。唐天宝元年(742年),为博州博平郡领。天佑三年(906年)后,曾一度改为聊邑,但隶属未变。

后晋及宋代至金,均属博州,皆以聊城为治所。

元代,设东昌路总管府,聊城隶属之,并为其治所。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东昌路为东昌府,为其治所,县为府领。

清承明制,归属如旧。

民国一年(1912年),改东昌府为济西道,辖聊城。

民国二年改济西道为东临道,为其属县。

民国十五年废道级建制,直属山东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纪念抗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范筑先,改县名为筑先县,属鲁西行署第四专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 

1949年撤销筑先县恢复聊城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行政区划

2012年,东昌府区辖16个乡(镇、街道),831个行政村(社区)。 

2013年,东昌府区辖12个镇(街道):古楼街道、新区街道、柳园街道、闫寺街道、道口铺街道、沙镇、堂邑镇、斗虎屯镇、梁水镇、张炉集镇、郑家镇、侯营镇。2个园区:嘉明开发区、凤凰工业园。643个村(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昌府区位于东经115°14″—116°06″、北纬36°16—36°42″,地处山东省西部,东依东阿县、茌平县,南接阳谷县,西连冠县、莘县,北靠临清。全区总面积844平方公里。

地貌

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泛滥,上游携带物资沉积不均,境内形成了岗、坡、洼相间的平原微地貌类型。境内地貌主要分为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地等6种类型。全境地势平缓,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地面坡降1/6500一1/7500,海拔高度在22.6一49.0米之间。 

典型浅平洼地,由黄河泛滥时分离主河道的静水沉积而成。分布在东昌府区的大张乡的牛角洼村、李海务镇的谭家洼村、阎觉寺镇的白家洼村。

水文

东昌府区傍水而生,因水而兴,水域足足占去城区面积的三分之一。黄河在境内蜿蜒百余里,徒骇河、马颊河等多条河流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纵穿而过。市区内还拥有水面面积达6平方公里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内湖—东昌湖。

气候

东昌府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2741小时之间,平均气温13.3度,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无霜期201天以上。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东昌府区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拥有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 

经济状况

综述

2012年,东昌府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01.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57亿元,比2011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81.1亿元,比2011年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89.88亿元,比2011年增长12.0%。三次产业比例为15.17:40.24:44.59。 

2013年,东昌府区实现生产总值242.48亿元,比2012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1.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0.53亿元。 

第一产业

2012年,东昌府区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55.98亿元,比2011年增长5.17%。粮食总产67.62万吨,比2011年增长1.42%;棉花总产0.32万吨,比2011年增长-28.89%;油料总产0.61万吨,比2011年增长-1.61%;水果总产1.92万吨,比2011年增长-2.54%;瓜菜总产120.92万吨,比2011年增长0.15%;水产品总产1.03万吨,比2011年增长4.04%。肉类总产6.26万吨,比2011年增长4.51%;禽蛋总产5.92万吨,比2011年增长2.6%;奶类总产1.41万吨,比2011年增长5.22%。新增造林面积878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69万公顷。全区农机总动力143.92万千瓦,比2011年增长7.71%。  

2013年,东昌府区农业总产值51.59亿元,比2012年增长3.55%。粮食总产47.16万吨,棉花总产0.15万吨,油料总产0.51万吨,蔬菜总产92.14万吨,水果总产1.24万吨,水产品总产0.78万吨,肉、蛋、奶总产10.61万吨。

第二产业

2012年,东昌府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6家,实现增加值增长17.9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8.91亿元,比2011年增长26.28%;实现利税37.39亿元,比2011年增长30.70%;实现利润27.71亿元,比2011年增长30.96%。企业亏损面为0.81%。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6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5亿元,比2011年增长28.39%;实现利税2.1亿元,比2011年增长18.98%。 

2013年,东昌府区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9.84亿元,实现利润33.76亿元,实现利税46.30亿元。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5亿元,实现利税6845万元。 

第三产业

2012年,东昌府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56亿元,比2011年增长10.6%(含开发区数值)。实现进出口总额20776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22.2%,其中,出口19109万美元,进口1667万美元。新签利用外资项目2个,实际利用外资额49万美元。新批境外企业(机构)2家,协议投资总额365万美元。主要旅游景点有光岳楼、山陕会馆、铁塔、东昌湖、古运河、海源阁、凤凰苑农业科技观光园、姜堤乐园、红叶生态温泉商务会馆、圣旨博物馆、堂邑文庙、植物园。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6亿元。  

2013年,东昌府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75亿元(含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进出口总额2.54亿美元。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2家,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45亿元。 

社会

教育

截至2013年底,东昌府区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在校生5.8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6所,在校生1.13万人。普通中学32所,在校生6.16万人。小学99所,在校生7.47万人。幼儿园94所,在园幼儿3.07万人。 

文化

2013年,东昌府区全年共取得市级及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10项,专利申请量269件,授权专利125件。档案馆1个,文化馆1个,农村文化大院188个。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

截至2013年底,东昌府区区属卫生机构2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545张,卫生技术人员1317人。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1万人、5.76万人、2.5万人、3.7万人和1.54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4%。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114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105人。 

体育

2013年,东昌府区拥有体育场地器材438套,新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5.7万平方米。全年参加市级及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208枚。 

交通旅游

交通

2013年,东昌府区公路通车里程1663.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6.4公里。公路共完成客运量460万人次,完成货运量2350万吨。京九铁路与邯济铁路、青银高速公路与济聊馆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是山东省乃至中国南下北上、东出西进的重要通道。

旅游

东昌府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光岳楼、山陕会馆、宋代铁塔、海源阁、傅斯年陈列馆、范筑先纪念馆和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人文景观星罗棋布,不胜枚举。风景如画的东昌湖,环抱古城。截至2009年底,东昌府区有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1处,3A级景区2处,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  

1、光岳楼 

光岳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古城中央。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聊城在此时为东昌府治。明朝初年,平山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为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东昌土城改建为砖城,并在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因地而名“东昌楼”。其中尤其以清康熙皇帝御笔“神光钟暎”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这些至为珍贵。

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东关双街南首,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

山陕会馆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体,坐西面东,南北阔44米,东西深75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看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等,共计160余间。 

3、聊城铁塔 

位于聊城市东关古运河河畔,原护国隆兴寺内东南角。塔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据推测,当在南宋或辽金。1973年,政府拨款重修。施工期间,在五层塔身和基座发现石函。

石函外陈歹有铜菩萨、瓷瓶、宋元古钱多枚。函内有小型银棺,内有僧人骨灰及舍利子。石函外侧有石刻铭文,说明原有的铁塔在明代永乐年间倒塌,天顺年间由东昌府僧纲司都、纲性深及隆兴寺住持祖崇僧德宁募捐重修。

塔为生铁铸造13层,高约15.8米。塔下基座占地16平方米,上有石刻佛教浮雕孔雀、麒麟、龙凤及乐舞人物等各类图饰。塔四面有门窗、斗拱、瓦拢、房檐等,只供观瞻,不能攀登。1977年,铁塔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东昌古城 

东昌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区内东昌湖中间,北宋时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东昌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改筑为砖城。

城墙周长4千米,高11.7米,顶宽6.7米,基厚11.7米。内墙用三合土夯筑,外墙用砖石砌垒。城设4门,上筑门楼,外设瓮城。南、东、西瓮城为扭头门,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名“凤凰城”。

四城门楼皆重檐歇山,四角飞翘,东曰“春熙”,西曰“清远”,南曰“正德”,北曰“宣武”。明万历七年(1579年),城墙上又建垛口2700余个、敌楼27座;4城门楼更名,东曰“寅宾”,西曰“纳日”,南曰“南熏”,北曰“锁钥”。

各个城门均有水门、吊桥。城东北角、西北角原有“望岳”“绿云”2楼。城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邻之势,又有“能陷不失的凤凰城”之说。

东昌府在明、清时期曾为古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明清两代东昌府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而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而乾隆皇帝御笔题名的天下第一楼——光岳楼,是康乾盛世康熙帝四次驾临、乾隆帝九次驻跸的地方。 

地区特产

1、魏氏熏鸡 

远香斋魏氏熏鸡产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北关路东魏氏熏鸡老店,本店以制作、销售远香斋魏氏熏鸡而闻名华夏。熏鸡是我国的独有产品。远香斋魏氏熏鸡以其独特的风味堪称熏鸡精品。它是先祖魏永泰于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创制的,历经魏兆松、魏世忠、魏金鉴至魏立华,已是第五代传人,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它的选料精良、配料精当、制作精细、挑选肥嫩无病的活鸡,经加工后,在锯末烟头上熏制而成,熏鸡皮缩裂,胸腿肉外露,掐之无弹性,色泽栗红,嚼有余香,即可下酒,又可佐茶,具有脱水适宜,易于存放,便于携带的特点,产品销售往全国各地,是宴宾馈赠之佳品被列为聊城名吃之首,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厚爱。

2、雕刻葫芦 

也称蚰子葫芦。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兴盛于清末民初。当时,聊城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的销量很大。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闫寺镇、梁水镇3地。雕刻的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虽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

1978年以来,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葫芦切割组合成各种造型,改平刻为透刻,使图案立体化,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使之成为馈赠佳品。 

所获荣誉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国家级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市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全国国际象棋之乡、202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是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全国模范检察官——白云同志的故乡,也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

该文章由作者:【健康财富规划师】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