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医学领域仪器设备)

磁共振检查技术(MEGNETIC RRESONANCEMR)是医学影像的一种检查技术。生物体组织能被电磁波谱中的短波成分如X线等穿透,但能阻挡中波成分如紫外线、红外线及短波。人体组织允许磁共振产生的长波成分如无线电波穿过,这是磁共振应用于临床的基本条件之一。

核子自旋运动是磁共振成像的基础,而氢原子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处于无规律的进动状态,当人体进入强大均匀的磁体空间内,在外加静磁场作用下原来杂乱无章的氢原子核一齐按外磁场方向排列并继续进动,当立即停止外加磁场磁力后,人体内的氢原子将在相同组织相同时间下回到原状态;这称为驰豫(RELAXATION)而病理状态下的人体组织驰豫时间不同,通过计算机系统采集这些信号经数字重建技术转换成图像来给临床和研究提供科学的诊断结果。

磁共振检查(医学领域仪器设备)

基本简介

磁共振检查技术(MEGNETIC RRESONANCEMR)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生物体组织能被电磁波谱中的短波成分如X线等穿透,但能阻挡中波成分如紫外线、红外线及短波。人体组织允许磁共振产生的长波成分如无线电波穿过,这是磁共振应用于临床的基本条件之一。核子自旋运动是磁共振成像的基础,而氢原子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处于无规律的进动状态,当人体进入强大均匀的磁体空间内,在外加静磁场作用下原来杂乱无章的氢原子核一齐按外磁场方向排列并继续进动,当立即停止外加磁场磁力后,人体内的氢原子将在相同组织相同时间下回到原状态,这称为驰豫(RELAXATION)而病理状态下的人体组织驰豫时间不同,通过计算机系统采集这些信号经数字重建技术转换成图像来给临床和研究提供科学的诊断结果。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由于对软组织滑膜、血管、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和透明软骨的分辨率高,用于滑膜、血管和肌肉、筋膜的炎症、滑膜囊肿和透明软骨变性、剥脱及骨糜烂破坏与缺血性坏死、颈椎和髓核病变、膝关节半月板和十字韧带损伤、类风湿的神经并发症及骨髓炎等的临床检查。可判定滑膜炎症的宏观状况,如滑膜体积改变时的纤维蛋白渗出的程度和范围、细胞浸润、血管增生与肉芽肿(血管翳)形成、滑膜绒毛与滑膜肥厚等关节炎的早期及其病变活动度。还可分辨肌炎、筋膜紧张、脂肪渗透和肥厚及炎症消长情况。能清楚显示颈椎脱位、脊髓压迫和脊髓扭曲状态。

发展历程

1978年底,第一套磁共振系统在位于德国埃尔兰根的西门子研究基地的一个小木屋中诞生。1979年底,当系统终于可以工作时,它的第一件"作品"是辣椒的图像。第一张人脑影像于1980年3月获得,当时的数据采集时间为8分钟。1983年,西门子在德国汉诺威医学院成功安装了第一台临床磁共振成像设备。借助这台油 冷式,场强0.2特斯拉的磁共振设备,HeinzHundeshagen教授和他的同事为800多位患者进行了成像诊断。当时,完成一次检查需要一个半小时。同年,首台超导磁体在美国圣路易斯的Mallinckrodt学院成功安装。

超导磁体技术的问世,在加快图像生成速度、简化安装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图像质量。然而,第一台超导磁体重达8吨,长达2.55米。交付时,随同磁体还有12个装满了电子器件的机柜,用于对系统进行控制和将采集的数据重建为图像。今天,场强1.5特斯拉的西门子MagnetomSonata或者MagnetomSymphony磁共振系统只有3个计算机柜,占地面积仅为30平米。

1993年MagnetomOpen产品的问世,标志着西门子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生产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制造商,使患有幽闭症的患者同样可以受益于磁共振技术。1999年,西门子推出可自动进床的MagnetomHarmony和Symphony系统,为磁共振技术带来新的突破。从此,对大型人体器官,部位(例如脊椎)进行全面检查时再也无需对病人进行重新定位。

今天,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帮助下,BOLD(血氧依赖水平)效应可用于获取人脑不同区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这使神经科医生,心理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可深入了解脑部功能甚至代谢过程。另外,由于磁共振图像能够显示人脑的健康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了退化脑组织的功能,因此使中风患者获得新的康复疗法。针对超高场强磁共振应用,西门子推出了两款场强3特斯拉的扫描设备——可对病人进行从头到脚全身检查的MagnetomTrio系统和专用于人脑检查的MagnetomAllegra系统。这进一步增强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尤其是在外科手术成像领域。举例来说,在手术过程中,磁共振成像能够对脑部肿瘤进行精确描绘。这样,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就能将肿瘤完全切除。在心脏病诊疗应用中,磁共振成像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所谓的自动门控心血管磁共振(CMR)技术,从图像数据中提取周期性信号以取代心电图信号使图像数据与心脏运动实现同步,此时同样无需在病人身体上布设电缆和电极。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例如,人体肠内“虚拟内窥镜”甚至能够对很小的息肉进行检测。及时除去这些息肉能够大大降低肠癌发生的几率。磁共振成像的另一个应用领域就是特殊肿瘤的诊断,例如,用于早期胸部肿瘤 X 射线透视的磁共振导向活组织检查和用于前列腺病变检查的肿瘤分期观察。

特点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在强磁场中放射波和氢核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磁共振一问世,很快就成为在对许多疾病诊断方面有用的成像工具,包括骨骼肌肉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最适于做磁共振成像,因为它的组织密度对比范围大。在骨、关节与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方面,磁共振成像由于具有多于CT数倍的成像参数和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使其对软组织的对比度明显高于CT。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检查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

1.脑内血管病变

2.颅脑肿瘤

3.脊髓各种病变

4.颅内感染

5.脑部退行性变

6.颅脑先天发育畸形

7.颅脑外伤

五官科

1.眼眶内炎症、眶内肿瘤、眶内血管病变

2.副鼻窦炎症、肿瘤

3.舌部肿瘤

4.腮腺病变

5.耳部各种肿瘤

胸部

1.心脏及大血管畸形及肿瘤

2.纵隔肿瘤及纵隔疝

3.肺部先天畸形、肺血管病变及肿瘤

4.乳腺炎症、增生及肿瘤。

腹部

1.肝囊肿、血管瘤、肝癌

2.胆道结石、肿瘤

3.脾、肾、胰腺挫伤、炎症及肿瘤

4.前列腺增生、肿瘤

5.卵巢、子宫先天畸形及肿瘤,肌肉

骨骼系统

1.肩关节、膝关节损伤

2.股骨头缺血坏死

3.骨骼炎症及肿瘤

注意事项

体内有磁铁类物质者,如装有心脏起搏器、动脉瘤等血管手术后,人工瓣膜,重要器官旁有金属异物残留等和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均不能作磁共振(MRI)检查。磁共振(MRI)检查前,要向工作人员说明以下情况:1.有无手术史。2.有无任何金属或磁性物质植入体内包括金属节育环等。3.有无假牙、电子耳、义眼等。4.有无药物过敏。5.近期内有无金属异物溅入体内。

该文章由作者:【胡一刀】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