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悬河(汉语成语)

成语,现在一般来形容能说会辩,口才很好,口齿伶俐口若悬河,亦作“口如悬河”或“口似悬河”。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释义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出处

《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韩道国﹞但遇着人,或坐或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例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贼,不由得不信。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8回:“一个铺眉苫眼滔滔口若悬河,一个俐齿伶牙喋喋舌如干将。”

成语故事

晋朝读书人郭象,他善于思考问题,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谈话上,他经过潜心研究老子、庄子的学说,不愿意做官。他谈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人们对天很敬佩,评论他的谈话好像“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

该文章由作者:【七海千秋】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