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创建于1956年,1958年本科办学。60多年来,学校扎根齐鲁大地,秉承“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训和“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凝练特色、培植优势,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法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n
学校是山东省与住建部共建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高校、国家“产教融合”项目建设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依托单位。/n
学校占地24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馆藏图书398万余册,其中印本图书198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山东建筑大学学报》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山东省优秀期刊,并被10大数据库收录。/n
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和4个研究(设计)院,6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类别,64个二级学科培养方向,拥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n
学校简介
山东建筑大学(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土木建筑为特色,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人才培养高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教育部卓越计划高校。
学校位于济南市临港开发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校舍面积64余万平方米。目前,学校设有17个学院(部)和2个研究(设计)院,58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5余万人。学校拥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重点科研基地,1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1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纸质藏书181.2738万册,电子图书15324GB,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552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1948人,其中专任教师1362人,高级岗位人员870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0人,在岗硕士生导师510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人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2人,泰山学者优势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8人(其中全职“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人,山东省级教学名师13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3人。
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6个土木建筑类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学校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9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3.5亿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2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1251篇,出版专著教材388部,获得国家专利559项。拥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山东建筑大学学报》获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自学校深入实施《服务山东建设事业行动方案》以来,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50余项,有400余项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推广,主持或参与制定了40余部国家与省相关行业规范标准。承担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奥体中心、园博园等40余项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参与完成世博会山东馆、全运会自行车馆、中国足球篮球学院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学校荣获“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称号。
历史前沿
1956–1966年
1956年,原国家城市建设部在在济南市成立济南城市建设工程学校,设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屋卫生设备两个专业,学制三年,在校生规模1500人。这是山东建筑大学的起源。
1958年初,交由山东省城市建设局领导,改名为济南建筑工程学校。同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为文革前山东的13个本科院校之一,由山东省政府管理,改名为山东建筑学院,计划在校生规模2000人。
1959、1960年相继建立了建筑学、城市规划、供热通风、硅酸盐、给排水等五个专业,在校生1077人,教职工207人。
1960年冬,调整专业,将城市规划和供热通风专业撤改为建筑学和工民建专业,学院规模压缩至601人。
1962年,我省国民经济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山东省委和省人委决定停办一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新建高等院校,其中山东建筑学院在列。
1963年9月30日,山东建筑学院正式撤消停办。
1963年10月1日,更名为山东济南建筑工程学校。
1965年,山东济南建筑工程学校与山东省建设厅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统称为“山东省建筑学校”。
1966年6月,“文革”开始,学校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中断招生五年。
1978–1999年
1978年4月,粉碎“四人帮”后,教育部批准山东省建筑学校改建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院规模在校生人数1300人,同年省计委批准增建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
1982年,国务院批准我院为首批工学学士授权单位。
1996年11月,进入全国“百校联网”先进行列。
1997年12月,省委、省政府任命綦敦祥同志为院党委书记,任命邢世满同志为院长。邵长卿同志不再担任院党委书记职务,韩福元同志不再担任院长、党委副书记职务。
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
1998年10月18日,山东省机械工业学校并入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1998年12月,经山东省教委专业评置评议委员会考察评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环境工程(本科)、工程管理(专科)、英语(专科)、会计学(专科)、金属材料工程(专科)6个新专业获准招生。
1999年5月9日,我院数千名师生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强烈抗议北约野蛮袭击我驻南使馆。
2000–2008年
2001年3月,省政府《关于山东省地质学校、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并入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的批复》(鲁政发【2001】20号)精神,山东省地质学校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并入我院。山东省地质学校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校本部合并,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改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济王校区。
2002年9月15日,新校区建设大会举行。
2003年4月15日,原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薛允洲同志任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綦敦祥同志不再担任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2003年12月,王崇杰同志担任山东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邢世满同志不再担任山东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职务。
2005年12月29日,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标志着山东建筑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
2006年,山东建筑大学五十年华诞。
2007年山东建筑大学承办2007年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协会实验室与技术物资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会。
12月26日晚“映雪求知”大学生学术科技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500人报告厅隆重举行。
5月26日,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承办的2007“齐鲁建筑与地产高峰论坛”在山东建筑大学500人报告厅举行。
山东建筑大学在2007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中取得佳绩。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2007年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立项。
10月山东建筑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8年
山东建筑大学2008年狠抓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
3月15日,山东建筑大学2008届毕业生土建及相关专业类就业市场成功举行。
5月18日,山东建筑大学成功举办2008年济南装饰工程行业人才供需见面会。
2008年下半年逸夫楼启用,学校又一座教学主楼建成。
12月6日山东建筑大学2009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成功举行。
12月28日山东建筑大学成人教育五十周年庆典隆重举行。
2009年
1月5日,中国钢结构协会防火与防腐分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定于2009年10月29日-30日在济南市召开第五届全国钢结构防火及防腐技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结构抗火学术交流会,大会秘书处设在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1月9日下午,在山东建筑大学图书馆会议室隆重举行了力诺瑞特与山东建筑大学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暨定向培养太阳能建筑工程硕士协议签字仪式。双方将共同打造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实验室,并计划培养国内第一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硕士班。
1月14日,山东建筑大学在山东信科亚卫通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实习教学和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2月2日,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名英语专业学生飞往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敦肯塔基大学bctc参加赴美国际交流培养项目,这是继首批赴德之后的又一项成功运行的国际交流培养项目。
2月25日,民盟山东省委在全省表彰了123个民盟先进基层组织,我校民盟支部荣获民盟山东省先进基层组织,同时,材料学院李静博士、土木学院席丰教授、环境学院谭凤训教授还被评为民盟山东省优秀盟员。
2月25日,山东建筑大学被济南市知识产权局评为“知识产权先进单位”,成为驻济高校中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这是山东建筑大学连续3年获此殊荣。
3月3日,位于经一路357号老别墅顺利整体平移到山东建筑大学。该老别墅是济南商埠地区晚期的重要的近代建筑之一,对研究济南近代城市建设有极高的价值。
2009年年末由刁乃仁、方肇洪、于明志和曲云霞等四位教授参与完成、校长王崇杰教授主持的“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利用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继2002年后,我校第二次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
“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利用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针对建筑供热空调系统常规能源消耗高、用能污染严重等现状,着重研发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创建筑供热空调节能减排新途径。本项目创造性的研发了新型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和渗透型空气集热技术与装置;攻克了地源热泵地热换热器传热分析及其设计的国际技术难题;研发了深层岩土热物性的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发明了高性能回填材料;将太阳能与浅层地热能及常规能源高效结合,形成了适合各类建筑使用的供热空调技术体系,为开拓引领太阳能与浅层地热能应用技术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跨学院、跨学科整合力量,成功实施校企协作联合攻关,为我校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了优秀范例。本项目研究团队开展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以王崇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课题组在山东省寿光市建设了省第一栋太阳能采暖农村小学,进行了被动式太阳房理论、技术与应用的系统研究。
2005年与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中心合作,建成了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方肇洪、刁乃仁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着重研究地源热泵系统理论及技术集成。
2000年成立了山东建筑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2001年建成了我国第一批地源热泵示范工程。深入研究了浅层地热能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强化传热技术。形成系统的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体系。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实验研究基地,为我省乃至全国太阳能与浅层地热能高效利用作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我省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利用产业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指导作用。
本研究团队依托山东省重点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山东省“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研、产结合。为建筑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提供技术支持,辐射和带动全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形成建筑与暖通空调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变迁和近代建筑的发展轨迹都有着标志性的作用。这次平移这也创下了国内建筑整体迁移最远记录。国内四所特色建筑院校对比2009年12月13日山东建筑大学2010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成功举行,参展单位306家,提供岗位数7000多个
2009年山东建筑大学在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中取得了世博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国家三等奖三项的优异成绩。
2012年
省委决定王崇杰同志任山东建筑大学党委书记、靳奉祥同志任山东建筑大学校长。入选首批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重点高校
4月,山东建筑大学张鑫教授科研团队主持研究的“建筑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获2012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3年
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六个专业,自2013年起在山东省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一批招生。
2014年
新增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文理兼收)、风景园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四个专业在山东省纳入本科一批招生。至此,学校共有十个专业实现山东省本科一批招生。同年10月,学校获批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5年
张鑫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校在内蒙古招生的20个专业全部列入本科一批。
2016年
4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山东建筑大学
学校特色
学校的道路命名,是集思广义之后确定的,每条道路都蕴含着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的寓意,主要道路含义如下
明德路:源自《易晋象传》:“君子以自昭明德。”意思是:君子以自身的高尚来彰显美德。取名“明德路”,是教育学生应该具有美好的德行。
厚德路:源自《易.坤.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博大宽厚,它负载万物,人应该效法大地的“容”德,培养一种宽厚的德性,包容的精神。
顺德路:源自《易.升.象传》:“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意思是:事物的发展,实力的积累都有一个过程,作为君子要顺应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不欲速成,不应冒进,否则就会犯拔苗助长的错误。取名“顺德路”,是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要懂得“泰山不拒涓埃方能成其高,大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
文德路:源自《诗经.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意思是:朝廷之臣,执行文王之德。文王之德即指上古做人治国的原则,可以理解为传统美德。取名“文德路”,是提醒莘莘学子,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
思学路:源自《论语.为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读书而不学思考,就容易陷入迷惑,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没有广博的知识为基础,也会近于危险。取名“思学路”,是鼓励学生学习既要广泛掌握知识,同时也要善于思考问题。
善学路:源于《荀子.劝学》:“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意思是:射出一百支箭,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叫善于射箭;走出了一千里路,只有半步没有到达,就不能叫善于驾车;事理不通达,仁义不能始终坚持如一,就不叫善于学习。取名“善学路”,是提醒学生善于学习,勤于钻研,精益求精。
博学路:源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的学习而且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多问自己关切的问题而且思考当前的事情,所谓仁,就在其中。
笃学路:源自《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帮不居。”意思是: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和好学的精神,应该用生命去捍卫那些完善的治国做人的原则,不要进入政局危急国家,不要居住在纲纪紊乱的国家。取名“笃学路”,是要求学生具备好学的精神,更要具备坚定的信仰。
敏学路:源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思想敏捷而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一种耻辱,所以给他一个“文”的称号。
雪松路:道路两旁或附近植被主要为雪松。
环山路:与实际位置特点相符合。名副其实,特别是简单、朴实、上口。
求索路:源自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两名是《离骚》中的名句,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孜孜以求追求趔的精神,并成为两千年来鼓舞后人不畏艰险、为追求真理的至理名言。此外,因为这条路半环绕在雪山脚下,命名“求索”与此路的位置特点也较为吻合,能突出“求索”的意义。
天健路:源自《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体运动是健行不已,人应该交法天之“健”德,自强不自息。此路从规模、长度、位置上看均是新校区较为重要的道路,取名“天健路”,可以成为整个学校生命力、活力的象征和寄托,显得大气磅礴,气宇轩昂。
丹山路:这条路是学校东面的外围路。从学校出门面对的山为“凤凰山”。取名“丹山路”,源自李商隐的一首诗“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正好与新校区“凤凰山”应景,同时取诗意表达出师长对青年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希冀、鼓励与鞭策。
致远路:这条路是学校南面的外围路。源自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恬淡寡欲就不能确立远大志向,不排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的境界。这是诸葛亮关于修身养德的名言。崇高的理想必须要远离世俗的贪欲,高远的境界也常经过宁静的心态达到。伟大的人格,需要高尚情趣的支持,需要在淡泊和宁静中不断追求和升华。作为学校的外围路,以“致远”命名,较有意蕴。
玉兰路:道路两旁或附近植被主要为玉兰。
樱花路:道路两旁或附近植被主要为樱花。
慎思路:源自《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取名“慎思路”,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要常常以谨慎、认真的态度深入思考,才会有所知、有所明、有所得。
红枫路:道路两旁或附近植被主要为红枫。
精品课程
无机化学
高等数学
数据库
机械制图
统计学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国家级)
房屋建筑学(国家级)
环境艺术综合设计(省级)
机械原理(省级)
传热学(省级)
基本信息
中文名:山东建筑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学校属性:卓越计划、山东特色名校工程、山东省重点高校
主管部门: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院系: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热能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
硕士点:53个
院士:3人
学校占地面积:2700余亩
现任党委书记:王崇杰
现任校长:靳奉祥
办学规模
基本简介
山东建筑大学(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原名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老校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东部,毗邻美丽的泉城广场和趵突泉,地处济南市经济文化中心,新校位于济南经十东路临港开发区凤鸣路,是一所省属高等院校。办学近50年来,一直是山东省建筑业和城市建设事业的教育科研基地。
基础设施
学校位于济南市临港开发区,占地面积27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设有17个学院(部),57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本科生2.5万人。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3个省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纸质藏书188万册,电子图书11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拥有现代化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校园环境。
学校建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有个6个卓越工程师专业,有3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近五年来,学校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80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亿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35篇,出版专著教材540部,获得国家专利180项。
院系设置
土木工程学院
交通工程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
热能工程学院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建筑城规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艺术学院
商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理学院
法政学院
外国语学院
体育教学部
机构设置
校长办公室
学生处
保卫处
团委
教务处
研究生处
财务处
后勤处
图书馆
和平校区管理处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教职工1997人,其中专任教师132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6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314人。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人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3人,全职“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1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山东省级教学名师9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3人。
学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科技活动,先后12次被中宣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形成了学校学生工作的品牌工程。2003年全省首次就业工作评估作为全省示范性单位被评为优秀。
学校重视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目前有25个“产、学、研”结合的经济实体。“九五”以来,全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70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有较大幅度提高;鉴定和结题科研成果1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0多项。
其中,鹿晓阳教授主持完成的“多环中频感应加热推制等壁厚弯管新工艺”和“等壁厚弯管塑性成型理论及工艺工装设备”两项研究成果,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建设部科研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120余项。成立了“山东省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抗灾工程技术中心”和“山东省数字城市及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在材料成形工艺及理论、能源综合利用等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教学培养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学校拥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学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五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连续四年名列山东省高校前茅。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2004年以来,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规划设计、艺术设计等各类竞赛活动,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专利申报和授权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学校先后十七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连续四年名列山东省高校前茅,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就业工作创新教育示范高校”。
办学52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本专科毕业生,他们扎实苦干、锐意进取、遍及齐鲁、辐射全国,多已成为所在行业、部门的业务和管理骨干。在山东省评选的19位建筑大师和规划大师中,有9位毕业于我校。山东省各市建设系统管理及业务骨干约有50%是我校毕业生。广大建大毕业生以良好的素质、出色的表现为学校创出了品牌,赢得了很高的社会赞誉。
近五年来,学生在“挑战杯”、数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40余项,专利申报和授权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已为社会培养了10余万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就业工作创新教育示范高校”。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有个6个卓越工程师专业,有3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近五年来,学校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80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亿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35篇,出版专著教材540部,获得国家专利180项。
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突出土木建筑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注重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提升建设水平。现有2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8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被确定为“十一五”省级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并被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泰山学者”岗位,成为山东省该学科唯一特设岗位,结构工程实验室为“十一五”省级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
学校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在结构工程、能源综合利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智能化建筑等诸多研究领域均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4年以来,学校发表学术论文5925篇,SCI、EI、ISTP收录486篇,出版学术专著50部、译著12部,累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5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56项。
主持建成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先后完成日照国际帆船基地等规划设计项目数百项,承担了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等20余项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完成临沂市国安局大楼、济南宏济堂药店、济南经一路80年老别墅等建筑物平移工程,平移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推介实施《服务山东建设事业行动方案》,与省科学院、力诺集团、青建集团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可喜成绩。
对外合作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与科研协作关系。学校每年派遣30余人次出国留学、访问考察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均聘请多位外国专家长期任教,数十名外国专家教授短期来校讲学或从事合作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的局面,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学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竞赛和文化体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各专业在教学计划外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拥有学术科技型、理论学习型、社会服务型、兴趣爱好型等56个院、系级学生社团,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新校区位于位于济南市经十东路北侧,西距燕山立交桥十公里,东邻济南东绕城高速公路两公里,距校本部14公里。一期工程22万㎡已于2003年9月初完工并投入使用,现已入住10000多名学生;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依据一山一谷的自然地形,以雪山为景观背景和视线焦点,形成山水一体、生态原真、以人为本、高效实用、景色秀丽、格调高雅的新型大学校园。全部工程竣工后,可容纳在校生30000人。
知名校友
省直校友会: 名誉会长
杨金镜 山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焕彩 山东省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程曾惠 山东省建设厅助理巡视员
徐茂波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
柳文敏 山东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顾一中 山东交通学院副院长
林松柏 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 会长
顾发全 山东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主任 副会长
张广奎 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处长
康会亭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韩培江 山东省城市建设学校校长
江崇居山东省监狱管理局设计院院长
刘 新 省开发银行客户部主任
孙 黎 山东省省级机关住宅公司
申作伟 山东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 昶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乔 社 山东省城乡建设勘查院党委书记
宋义仲 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秘书长
贾凤兴 省建筑工程管理局行业发展处副处长 常务副秘书长
唐建民 山东建筑大学和平校区管理处处长
副秘书长
于仓建 民航山东省安监办
于振国 山东大学副处长
尹枝俏 山东省建设厅勘查设计处助理调研员
王海山 山东省永隆装饰公司总经理
任 群 山东省能源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刘宝强 医药工业设计院土建室主任
刘金栋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副主任
曲振云 山东冶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李吉平 山东省粮油工程设计院院长
李 波 省人防质监站站长
李 彬 山东省商职学院高工
狄元孝 山东省审计厅科长
刘树新 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
修志栋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办公室副主任
殷 涛 山东省建设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
温风军 山东省鲁商冰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
毕可敏 山东省建筑技术开发培训中心副主任
张 爽 山东省质监站副站长
李 煜 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科长
付 彬 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基建处副处长
潘战平 山东省勘查设计院经理
济南校友会:名誉会长
雷建国 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 会长
董承铭 济南市人大副主任 常务副会长
蒋向波 济南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副会长
曹 桦 济南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迪生 济南建委副主任
高立文 济南市规划局党委书记
蒋晓光 济南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毕筱奇 中共章丘市委书记(正厅级)
许传海济南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弭尚通 济南市四建集团董事长 秘书长
王建森 济南市建委科技节能处处长 副秘书长
马 林 济南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
王国富 济南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
刘元琦 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黄 蓓 济南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王 粮 济南建设设备安装公司董事长
段辉文 济南建设设备安装公司副董事长
姜海英 济南市供水集团总经理
陈西克 济南市四建集团副总经理
青岛校友会: 名誉会长
汤吉庆 青岛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会长
杜 波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 副会长
王亚军 青岛市规划局局长
牛瑞华 青岛房地产实业发展总公司总经理
石志强 青岛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长
孙梦元 青岛市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副主任
李广成 青岛安装建设股份公司董事长
李云保 青岛市舜华实业总公司董事长
李苏满 青岛市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
杨 宏 青岛适佳楼宇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建新 青岛建设集团华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立平 胶南九方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穆光福 胶州九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秘书长
孙宗贤 青岛建筑工程管理局副局长 副秘书长
于周军 青岛市建管局副处长
马 浩 青岛恩马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乃鹏 青岛安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明慧 即墨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王建卫 泰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王炳文 青岛利业建设事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维清 崂山区建设局副局长
田力男 市建设委员会设计管理处调研员
冯玉波 胶南市建筑业管理处主任
吕 涛 市规划局建管处处长
刘建民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
刘焕宏 平度市招商办公室主任
李金成 胶州市建设局副局长
宋 军 青岛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苏中光 城阳区招投标办主任
郭长林 四方区规划局局长
胡乐常 青岛李沧区经济计划局局长
郭常亭 莱西市环保局局长
侯传群 青岛城市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袁德胜 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焦晨生 青岛市发改委投资处副处长
薛 栋 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项目办副指挥
知名刊物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是由山东建筑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土木工程、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园林、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环境工程、管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基础学科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综合述评、工程应用、教学研究等,报道有关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动态。学报严格遵守办刊宗旨,积极倡导创新求实的学风,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及时反映我校科研动态,活跃了学术思想,促进了我校相关行业的科学研究与发展。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1986年9月创刊,1991年5月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5990),2005年7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6年8月,《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正式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学报》(号:CN37-1449/TU,ISSN1673-7644)。
学报从创刊到现在,凝聚了几代领导、编辑的心血和汗水,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在这二十几年的办刊历程中,学报编辑部的几代办刊人始终保持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和严谨无私的工作作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建设部系统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和山东省优秀期刊。《山东建筑大学学报》现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数据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和“全国报刊索引”源期刊。
该文章由作者:【三次函数】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