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汉语汉字)

莱(读作lái)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本义是指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困者常食的野菜。后由引申指生满杂草。后也引申为除草。

莱(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莱”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字形1)。汉代文字作图1。“莱”的异体字是“莱”。“莱”是由“艹”和“来”组成的。“莱”是形声字。“草”字旁表义,指草本植物。“来”读lái,表声。本义是指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困者常食的野菜。《诗·小雅·南山有台》中说“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这里说的便是“莱”字的本义。引申泛指杂草。《周礼·地官·山虞》中说“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这里指除草。又可指草屋,也用作地名。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莱,láiㄌㄞˊ

1.藜。

2.〔~菔〕萝卜的别称。

3.古代指郊外轮休的田,亦指田废生草:「政烦赋重,田~多荒」。

详细释义

〈名〉

(形声。从艸,来声。本义:草名。即藜)

草名,又名藜[lamb’s-quarters]。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莱,蔓华也。——《说文》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诗·小雅·南山有台》

郊外休耕的田[unrotatedland]。如:莱田(荒地)

古国名[Laistate]。今山东省黄县东南有莱子城即古莱国旧址。如:莱夷(古国名。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鲁襄公六年为齐所灭)

莱驹为右。(莱驹作晋侯的车右武士。)——《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动〉

长满杂草[overgrowwithweeds]

莱五十亩。——《周礼•遂人》

莱,野也。——《越绝书•吴内传》

田卒污莱。——《诗·小雅·十月之交》

除草[weed]

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周礼•地官·山虞》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艸部》洛哀切(lái)

蔓华也。从艸来声。

说文解字注

蔓华也。

今释艸作釐、蔓华。许所见作莱。小雅北山有莱之莱。未知卽此与不也。经典多用为艸莱字。

从艸来声。

洛哀切。一部。籒文作。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唐韵》洛哀切。《正韵》郞才切。?音来。《说文》:蔓华也。《玉篇》:藜草也。《诗·小雅》:北山有莱。疏:莱,草名。其叶可食。

又《周礼·地官·县师》:辨其夫家人民田莱之数。注:莱,休不耕者。郊内谓之易,郊外谓之莱。

又《周礼·地官·山虞》: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注:莱,除其草莱也。《诗·小雅》:田卒污莱。注:莱,草秽。

又地名。《书·禹贡》:莱夷作牧。《齐语》: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注:东莱,齐东莱夷也。

又山名。《山海经》:莱山,其木多檀楮。

又姓。《孟子》:苦伊尹、莱朱。《赵岐注》:莱朱,汤贤臣仲虺是也。《左传·文二年》:莱驹为右。

又《韵补》:音黎。郭璞《游仙诗》: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泉揖淸波,陵冈掇丹荑。

又《广韵》落代切。音赖。义同。

《尔雅》作釐。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韵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l

əɡ

王力系统

l

ə

周法高系统

l

əɣ

李方桂系统

l

əɡ

两汉

西汉

东汉

əї

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废

əi

北魏後期北齐

皆灰咍废

əi

齐梁陈北周隋

灰咍废

ə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l

ɑ̆i

拟音/王力系统

l

ɒi

拟音/董同龢系统

l

Ai

拟音/周法高系统

l

əi

拟音/李方桂系统

l

ậi

拟音/陈新雄系统

l

əi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开口呼

次浊

落哀切/洛代切

lAi

去声

开口呼

次浊

洛代切/音来

lAi

集韵

平声

开口呼

次浊

陵之切

lie

平声

开口呼

次浊

郎才切

lɒi

去声

开口呼

次浊

洛代切

lɒi

韵略

平声

郎才切

增韵

平声

郎才切

去声

洛代切

中州音韵

阳平

皆来

次浊

lai

中原音韵

平声

皆来

郎台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六皆

次浊

郎才切

lai

去声

六泰

次浊

洛代切

lai

平声

三齐

邻溪切

分韵撮要

阳平

该文章由作者:【更深的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