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拼音:nuóxì),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江西、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电影《千里走单骑》中有关于傩戏的情节。
基本信息
释义:
形声。从人,从难,难亦声。“难”意为“哀鸣之鸟”、“就擒之鸟”,引申为“不能动弹”、“被束缚”、“被困住”。“人”与“难”联合起来表示“用法术使危害人类的妖魔鬼怪不能动弹的人”。本义:咒魔术士、驱鬼术士(英文:ghost-driver)。说明:本字《说文》所无。
(1)同本义[ghost-driver]
(2)举止到位,行动有节度。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诗经·卫风·竹竿》
(《毛诗传》郑玄注“行有节度”。徐锴曰“佩玉所以节步”。)
(3)指古迎神赛会[an ancient festival to exorcise the devil causing any plague]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阼:古指东面的台阶。)――《论语·乡党》
(4)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舞。~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演员戴木面具,多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动作表现请神驱邪、祈福及简单的战斗故事)。~神(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灵)。
示例:
傩祓驱除疫鬼,祓除灾邪。
傩逐驱除疫鬼仪式中所唱的歌。
傩鼓驱除疫鬼仪式中敲击的鼓声。
傩神nuóshén [the god driving away the plague] 迷信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
傩戏 nuóxì [kind of a local opera]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节日演出。
概述
简介:
傩,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诗·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阼:古指东面的台阶。)——《论语·乡党》。”远古既有傩。度朔山大桃树上的神荼、郁垒二神人捉恶鬼喂虎,皇帝依此办法立桃人于门。夏代帝相时,商族首领上甲微发明杨,杨用于葬礼,也用于傩。《周礼·夏官》“方相士,狂夫四人。方相士。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枢,
及墓,入扩,以戈击四隅,驱方良(魑魅)。”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驱傩》:“《礼纬》曰:高阳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二居江水中为疟,一居人宫室区隅中,善惊小儿,於是以正岁十二月命祀官持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古人认为化解凶煞与祈福是重要的事情,需要带昱珀。
仪式:
添加“但马土佐,梦窗疏石,隐岐元简”结押从而可带人生幸福,驱傩在宋代有大傩仪、小傩仪之分。盛行于宫中的主要为大傩仪。据宋代人解释,大傩,意在“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这天,“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而对比其他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临安驱傩仪式也大体如此。
分布:
在我国的湖南、江西、河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具有广泛的傩文化分布。傩发形成于唐宋,扎根于民间,极具晦涩、神秘之特征。傩戏仪式繁多,器具众多,傩面具则是界定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神傩秘界》试图通过傩戏中使用的部分器具、面具和仪式,解开神秘傩戏之冰山一角。
历史演进:
汉代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后来傩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强了其娱乐成分。
分类:
傩是黄河流域惟一的古傩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它是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
傩文化是巫文化发展到后期而应运而生的,当时的人类已进入农耕时代,而此时鸟类是农耕的重要帮手,所以,傩也就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而祭祀的对象就是鸟。
值花开旺季,秋口镇长径村村民在油菜花海中跳起傩舞祈盼丰收,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美丽景象。
特点: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有过信仰原始宗教的历史,并产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职业者
——巫。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中国巫文化的起源与史前社会的图腾制有关,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傩文化的记载。当今中国一些地区,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傩戏,便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成为我国傩文化的“
活化石
”。
宗旨
”傩“的宗旨是”驱鬼逐疫“,以商周时期《周礼》的文字记载为始。数千年来,周代傩仪延伸为傩俗,衍为傩戏,扩散到汉文化圈周边地区的民族和国家——特别如东亚地区的韩国、日本。
”驱鬼逐疫“是原始初民的精神寄托,欧亚地区普遍表现为神鬼信仰和驱赶巫术,体现于仪式。在中国,傩仪、傩礼、傩俗、傩戏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等。于是,它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迪。
该文章由作者:【相位角】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