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哥》是一部由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山西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出品的电视电影,这部剧作主要反映了空军某部官兵扎根边疆,以苦为乐的故事。这部电视电影在全军第14届电视剧评奖中荣获单本剧一等奖。
剧情简介
中学生王大伟儿时的梦想就是想当将军。毕业后大伟当了兵,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摸爬滚打,大伟没叫一声苦,他确是一个好兵。好兵当然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中尉驱车把他带到部队五十里外戈壁滩上的一块菜地,告诉他从今天起接替即将退伍老兵——种菜。连长走了,大伟痛切地看着越来越远的吉普车高喊着:我不种菜,决然地追着那团烟尘向戈壁奔去。大伟跑回驻地,满头大汗。
中尉又把他带回哨所,让他看看战士们吃的一堆堆的罐头盒子,并告诉他部队驻地和哨所是基本点,基地就是中心,而你在全连的中心。大伟开始种菜了,老兵临走时告诉他:我想在这种西红柿,三年了没种成,你接着种吧。老兵走了,就剩下大伟了,他开始学会一个人过日子。每年夏天随水草迁移到大伟菜地附近放牧的乌云其其格格和她爷爷的到来,都会给大伟带来欢乐,三人喝奶茶、听爷爷拉马头琴,像一家人一样。
连队欢迎一位来检查工作的将军,大伟在这支小型军乐队中买力地吹着圆号,眼睛盯着将军肩上的那颗星。看着那颗星,大伟幻想自己已成了将军……乐队早散了,大伟才从梦幻中醒过来,挨了连长一顿训斥,没收了圆号。在回菜地的路上大伟又碰到了将军。将军也认出了他,他们谈得很投机,大伟得知将军也种过菜,高兴极了。将军帮他要回了圆号,从此大伟的心情和他的菜地一样好。
突然有一天,沙暴来了,大伟为了救乌云其其格格和羊群,被沙暴吞没了。当他醒来时,已躺在病床上,在床边放着一枚闪闪发光的三等功军功章。庆祝八一建军节,连队请来十几位军嫂一起会餐。大伟在送菜的路上却不慎摔伤了,他挣扎着奔向部队……全连战士和军嫂每人面前放着一碗菜汤。连长告诉大家,这是大伟的菜汤,是六个西红柿做的。军嫂们喝着汤,可眼里却含着泪水。
大伟种了五年菜没当成将军,眼看就要复员离开部队了,他站在猎猎招展的红旗下行最后一个军礼,庄严神圣,连长把圆号给了大伟,那首军人都很熟悉的歌曲再一次响起:十八岁,十八岁,当兵到部队,一辈子有过当兵的历史,终生不会感到后悔……
演职员表
策划:冀有泉、王向英
美术:赵健
作曲:赵小也
副摄影:梁京
副导演:范世德
化妆:康彦平
服装:徐家伟、马静
物质总监:刘言韬
摄影助理:张建、樊荣、谷富成
灯光助理:刘玉强、潘传庆
录音助理:王庆
机械员:胥艳辉
军事协调:程军翔、冯富海、任书运、贾宇峰、韩国政、章友权、丁根富、郭中刚、罗先立
责任编辑:张卫平、邹士明
制片主任:李济昌、王金华
制片:赵金鼎、黄筱莲
外联:李刚、班薇
演奏:中国交响乐团乐队
特技制作:清华同方数码影视中心
导演简介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导演的高希希,1962年在江西出生,因为受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学习绘画,先在江西文艺学校学美术,然后到浙江美术学院进修,毕业后,高希希便在江西电影制片厂从事美工工作。在做美工期间,他对导演这份职业一直心怀憧憬。1990年,高希希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
毕业后,他的导演之路也正式展开,从1994年开始,电视电影、电影、电视剧,高希希一一涉足,他拍摄的作品囊括了包括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电视电影“百合奖”、电影“华表奖”几乎所有重要奖项。近几年,高希希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电视剧上,从2002年的《花非花》到《结婚十年》、《历史的天空》,再到《与爱同生》、《搭错车》,高希希涉足的题材可谓广泛,悬疑、情感、历史、战争和社会问题,几乎无一遗漏,每一部作品都被观众津津乐道。
拍摄花絮
沙漠造房
沙漠很热,也很美,在茫茫戈壁中突然出现了一间石筑的小屋,有幸看到的人啧啧称奇:天哪,这是从哪飞来的?原来根据剧情的需要,戈壁滩上连队的菜地里要有一座小房子,主人公大伟就住在这里为连队官兵种菜。刚开始,剧组选好了一块现成的场景,可当美工进行布景时,房东张口要价20万。多次协商终无结果,这一场景又是该戏的主要场景,凑合不得。无奈之下,剧组决定自己在戈壁滩上建一座小屋。
为使房子具有立体感,房子需要建在土包上。于是,为了这个土包,推土机整整推了三天,动土方近百立方。为使沙土变实,每推一层,还要洒一层水,用水也近百车。水和盖房的石头都是买来的。十多天之后,一座戈壁滩绿洲出现了,这里有菜园、水井、骆驼棚、鸽子笼……效果不仅比要价20万的那个场景好得多,而且仅花费了7万元。难怪该剧的美工王贻涛开玩笑说:“真得感谢那位房东,使我们的拍摄有了一个更适合的场景。”
另一类“骆驼”
尽管大家已提前作好了抗“热”的思想准备,但新疆马兰的8月真正能热到什么程度,大家还是感到出乎意料。一次拍摄沙漠戏时,面对一座座沙山,拍哪座更好呢?为了不让大伙走冤枉路,导演建议先上去一个人看看。这时,制作人张守义自告奋勇,前去探路。行前他突发奇想:赤足在沙漠中行走,感觉肯定舒服。于是,他把鞋一脱,丢在山下,开始一步步往山上爬。
刚开始感觉确实“爽”,一股暖流从足下升起,是大都市无法享受到的“原汁原味”的沙滩浴感觉,可当他爬到沙山的半山腰时,渐渐觉得脚下火辣辣的烫,后来甚至到了无法触地的地步。可是此时他已到了半山腰,何况山下还有那么多人在看着,只能拼命狂奔一阵,然后把头上戴的草帽摘下来,垫在脚下歇一会,然后再跑,往复轮回,直至山顶。
让不知明里的剧组人员大声赞叹张制片身体好棒呀,简直是沙漠之中的另一类“骆驼”。当有人好奇地问他刚才把草帽垫在脚下是什么意思时,张守义被问得张口结舌,无以回答。
巴特尔与“七特尔”
导演高希希人称“拼命三郎”,他本来性子急,再加上天热容易让人急躁,拍摄过程中更是“牛”气十足,稍有不符合要求之处,轻者再来一次,重则大声训斥。可有一人不买他的账,他就是剧组的编外人士———骆驼的主人巴特尔。因剧情需要,拍摄过程中始终要有两匹骆驼作“演员”,所以它们的主人巴特尔自然成了剧组的随行者。
高导曾因骆驼“不听话”,说了巴特尔几句,巴特尔性子更烈,赶起骆驼就要走,不拍了。有几次为此还真误了拍摄。这时不知是谁突然发现,来时白白静静的高导经过近一个月的沙漠“洗礼”,看上去竟然与巴特尔相差无几了:黝黑的皮肤,干燥的嘴唇,尤其是一脸严肃、沧桑的表情。
于是,大家都说,高导现在活脱脱的是巴特尔的哥哥———七特尔。高导看看巴特尔,巴特尔也看看高导,不约而同地笑了。从此大家不约而同地称高导为“七特尔”了。可能正是有了这种特殊的“兄弟”关系,在以后的拍摄中骆驼也变得特别“听话”了,高导也更加客气了,巴特尔也不再“罢演”了,合作异常顺利、默契。感动得“七特尔”临分手回北京时,一再握着巴特尔的手,恋恋不舍地说:兄弟,我在北京等你,你一定要到北京作客呀!
该文章由作者:【收敛函数】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