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拼音:hé、hē、hè),汉语常用字(一级字),最早出自甲骨文,本义是担负的意思,后多作为疑问代词,表示什么、为什么等义。
字源演变
初文(字形1、2、3)是会意字。像人用肩担物之形,为担荷之荷的本字。西周在人身与所荷物之间增入“口”繁化。战国时,人形简化掉所增头,与所荷之物割裂,形体分离成“亻”“可”两部分,小篆、隶、楷承之。假作疑问代词“何”用字,使用频率高,遂借“荷”表示本义,以“何”专表假借义。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何hé(ㄏㄜˊ)
⒈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
⒉副词,多么:何其壮哉!
⒊姓。
详细释义
词性 | 释义 | 例句 |
代词 | 什么 | 何节奄忽,蹄足洒血?——《文选·宋玉·高唐赋》。注:何,问辞也。 |
何调翰之乔桀?——《文选·潘岳·射雉赋》。注:何,疑问之辞也。 | ||
何以自绘。——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
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 ||
何异断斯织。——《后汉书·列女传》 | ||
怎么样 |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 |
如土石何。 | ||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 | ||
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 | ||
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 | ||
何不以锯中。——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 ||
何忧令名不彰。——《世说新语·自新》 | ||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王之涣《凉州词》诗 | ||
哪里,什么地方 |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 |
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 ||
谁 |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 |
不知何氏之女。——《后汉书·列女传》 | ||
哪样,哪点 | 何有于我哉?——《论语》 | |
动词 | 问,盘问,诘问 | 陈列兵而谁何。——《史记·秦皇纪》 |
副词 | 岂;怎 | |
甚;多么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唐·李白《古风》 | |
水何澹澹。——曹操《步出夏门行》 | ||
名词 | 姓(何氏姓源)除外族改姓外,主要出自“姬”姓,“韩氏”所分 | |
语气词 | 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 | 隐隐何甸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动词 | 通“诃(呵)”。谴责;呵斥 | 何,与诃通。——《正字通》 |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新唐书》 | ||
良将精弩寄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史记·秦始皇本纪》 | ||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自冠氂缨。——《汉书·贾谊传》 | ||
动词 | 负荷 | 何校灭耳,凶。——《易·噬嗑》 |
何天之衢。——《易·大畜》 | ||
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诗·商颂·玄鸟》 | ||
何天之休,不竞不絿。——《诗·商倾·长发》 | ||
用此五子者何功。——《管子·小匡》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人部】胡歌切
儋也。从人可声。
说文解字注
儋也
何俗作荷。犹佗之俗作驼。儋之俗作担也。商颂。百禄是何。何天之休。何天之龙。传曰。何、任也。笺云。谓担负。周易。何天之衢。虞翻曰。何、当也。何校灭耳。王肃云。何、荷担也。又诗。何戈与祋。何蓑何笠。传皆云。揭也。揭者、举也。戈祋手举之。蓑笠身举之。皆担义之引伸也。凡经曲作荷者皆後人所窜改。
一曰谁也
谁何孰三字皆问䛐。
从人
徠垍可声頭筿。今音担何则胡可切。馀义胡歌切。古音平上不甚分也。十七部。按今义何者、辞也。问也。今义行而古义废矣。亦借为呵。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
《唐韵》胡歌切《集韵》《韵会》《正韵》寒歌切,并贺平声。曷也,奚也,孰也,诘词也。《书·皋陶谟》:禹曰何。《诗·小雅》:夜如何其。
又谁何。犹言莫敢如何也。贾谊《过秦论》:軰利兵而谁何。
又未多时曰无何,亦曰无几何。《史记·曹参传》: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又《前汉·袁盎传》:南方䰞湿,君能日飮,无何,可免祸也。注:无何,言更无馀事也。
又《南史·西域传》:西域呼帽为突何。
又《古今乐录》:羊无夷伊那何,皆曲调之遗声。
又国名。唐·魏征《隋书》:西域有何国。
又姓。
又娙何,汉女官名,秩比二千石。
又《集韵》《正韵》并下可切,贺上声。同荷。儋也,负也。《易·噬嗑》:何校灭耳。《诗·曹风》:何戈与祋。《小雅》何簑何笠。《商颂》,何天之休。
该文章由作者:【离线空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