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汉语一级字,读作sì或yǐ,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胎儿,也可能是一种求子之祭,引申指后嗣,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六位,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终止(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巳也”)等。
基本字义
巳,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巳”字有两种字形,其第一种甲骨文字形(图1)是婴儿形状,演变出其第一种金文字形(图3),与其像尚未成形婴儿的第二种甲骨文字形(图2)演变出其第二种金文字形(图4),由此演变出战国文字中的“巳”字(图5)和小篆中的“巳”字(图6),其小篆字形经过隶书字形(图7)后楷书写作“巳”。在字义上,“巳”字的本义是“胎儿”,也可能是“一种求子之祭,今作‘祀’”,引申指“后嗣”,后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六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终止”等。
详细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
sì | 动词 | 起 | |
名词 | 胎儿 | ||
后嗣 | |||
大概是一种求子之祭,今作“祀” | |||
十二地支的第六位 |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 ||
指农历四月 | |||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日 | |||
用以纪时,即早上九点至十一点 | |||
指十二生肖中的“蛇” | |||
“上巳节”的省称 | |||
yǐ | 动词 | 同“已”,终止 | |
参考资料 |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巳部】
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凡巳之属皆从巳。详里切。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巳部】
巳,巳也。
段玉裁注:《律书》曰:“巳者,言万物之巳尽也。”《律历志》曰:“巳盛于巳。”《淮南·天文训》曰:“巳则生巳定也。”《释名》曰:“巳毕布巳也。”“辰巳”之“巳”既久用为“巳然”、“巳止”之“巳”,故即以“巳然”之“巳”释之。《序卦》传:“蒙者,蒙也;比者,比也;剥者,剥也。”《毛诗》传曰:“”虚,虚也。”自古训故有此例,即用本字,不叚(假)异字也。《小雅·斯干》笺云:“‘似’读为‘巳午’之‘巳’。巳续妣祖者,谓巳成其宫庙也。”此可见汉人“巳午”与“巳然”无二音,其义则异而同也。《广雅·释言》:“巳,㠯也。”乃浅人所改。近大兴朱氏重刻汲古阁《说文》改为“己也”,殊误。
四月,昜(阳)气巳出,阴气巳臧,
段玉裁注:今藏字。
万物见。
段玉裁注:句。
成彣(文)彰。
段玉裁注:故曰巳也。
故巳为它(蛇),象形。
段玉裁注:巳不可像也,故以蛇象之。蛇长而冤曲垂尾,其字像蛇,则象阳巳出阴巳藏矣。此六字一句读。巳者,蛇象也;?者,古文豕也。此近十二属之说而与《论衡·物势篇》义各不同。
祥里切。
段玉裁注:一部。
凡巳之属皆从巳。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己部】巳
《唐韵》:详里切,《集韵》、《韵会》:象齿切,《正韵》:详子切,并音似。《说文》: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史记·律书》: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前汉·律历志》:振美于辰,已盛于巳。《释名》:已也,如出有所为,毕已复还而入也。《玉篇》:嗣也,起也。《尔雅·释天》:太岁在巳曰“大荒落”。
又《韵会》:上巳,节名。《韩诗章句》: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宋书·礼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又《韵补》:古巳午之巳,亦读如已矣之已。《增韵》:阳气生于子,终于巳。巳者,终巳也,象阳气既极回复之形,故又为终巳字。今俗以有钩挑者为终已字,无钩挑者为辰巳字,是盖未知其义也。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韵目 | 韵部 | 韵母 | 反切 | 声调 | 声母 | 声符 | |
上古音系 | 巳 | 似 | 之 | 巳 | |||||
巳 | 异 | 之 | 巳 | ||||||
广韵 | 巳 | 以 | 止 | 之 | 羊己 | 上声 | 以 | ||
巳 | 似 | 止 | 之 | 详里 | 上声 | 邪 | |||
巳 | 异 | 志 | 之 | 羊吏 | 去声 | 以 | |||
中原音韵 | 巳 | 似 | 支思 | 支思开 | 去声 | 心 | |||
洪武正韵 | 巳 | 似 | 二纸 | 支 | 详子 | 上声 | |||
分韵撮要 | 巳 | 以 | 第三几纪记 | 几 | 阳上 | 以 | |||
巳 | 自 | 第十六师史四 | 师 | 阳去 | 精 |
该文章由作者:【明日恩典】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